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研究山区高速公路直线段车辆运行速度的规律,通过实测西汉高速公路车辆的运行速度,获得29个连续路段的连续车速。利用反向传输网络(BP网络)较强的非线性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容错能力,采用两阶段预测模式,建立了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山区高速公路直线段车速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出山区高速公路直线段的运行车速,最大误差为6.7%,为高速公路运行车速的预测提出了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大货车制动性能的山区高速公路坡度坡长限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山区高速公路实地制动鼓测温试验的数据,对美国GSRS中的制动鼓温度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并以此模型为基础,推导大货车下坡时,其制动鼓温度与坡度、坡长、车重、车速的关系,进而算出坡度坡长限制,保证大货车制动鼓温度不超过其安全温度,以期降低大货车在山区高速公路制动失效的几率,为更安全的山区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断面运行车速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运行车速的分布特征,进而构建基于连续线形变化的运行车速预测模型,利用对射式激光测速仪进行了高速公路断面车速的调研.对采集到的断面车速按照不同的车型、路段等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了不同线形组合下实测车速的变化特征,并与IHSDM和<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断面运行车速分布形式和分布特征的研究,通过进行四类分布检验,最后确定高速公路断面运行车速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4.
杨志军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33(8):180-181,183
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越来越多,由于山区地形、地质、水文、环境等特点,对连续刚构型的选用也日益增多,尤其是深基、高墩、大跨度桥的桥梁,连续刚构桥型是最佳方案之一。介绍了连续刚桥型的特点,在山区修建连续刚构桥梁在总体布置、结构构造、计算分析和施工上应注意的事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山区高速公路各车型进行分类研究,并分析了交通事故数据与区间运行车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客车、大中型客车速度特性差异较大,五、六轴货车与二至四轴货车运行速度特征差异明显;超车数、区间运行速度差、区间运行速度变化系数、区间运行速度标准差等参数对于山区高速公路的安全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山区高速公路的运行速度特性研究结论,可为运行速度设计方法、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限速方案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6.
山区高速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安全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交通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山区高速公路也日益增多.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些特殊路段采用了连续长坡的纵断设计.如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粤北段等,部分路段纵坡坡长达5km以上,坡度也达到3%~5%,由此也带来了严重的行车安全问题.在山区公路严重交通事故统计中,连续长坡路段交通事故占总数的40%以上,特别是在长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发生率更高.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下坡路段的事故发生频率要明显高于上坡路段,所以山区高速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的安全设施设计,对行车安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分析路段通行能力差异性,从小客车驾驶员角度分析、计算能看到前车和前车尾灯时的最小纵坡视距,提出了以控制车流扰动过大和保证减速舒适性为目的的纵坡限速方法,并以此建立了基于驾驶行为和纵坡路段服务水平的纵坡限速分析模型.实例计算表明,通过该模型获得了邵怀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80 km/h路段的最佳限速值为100 km/h,从而对山区高速公路的路段最佳限速值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安全和高效始终是公路设计和管理追求的永恒主题.运输效率与车辆的运行车速紧密相关,而在所有交通事故中,与车速相关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1 3.论文结合高速公路行车特点和安全要求,对车辆在高速公路行驶时的运行车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实测的运行车速建立了高速公路上车辆运行车速和加速度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
张强 《北方交通》2011,(5):24-27
结合国内外运行车速调研及辽宁省部分高速公路运行车速实测及有关调查,建立高速公路运行车速预测模型及线形设计一致性指标,确定公路线形一致性设计方法,提出高速公路线形一致性设计建议值。  相似文献   

10.
结合路段实测车辆运行数据,对某高速公路典型断面车速分布规律、不同车型车速离散性、大小型车速度差极差比等特征进行分析,并就不同车型车速特征对交通安全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特性受行车车速、车速离散度及大小型车车速一致性因素影响,加强车速管理,控制车速离散程度,提高大小型车车速线性一致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率,提升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速公路安全设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于在建西汉高速公路秦岭北麓路段施工图和现场勘查资料,在对研究路段运行车速预测的基础上,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道路、隧道和桥梁等进行安全性评价,从而发现西汉高速公路秦岭北麓路段设计过程中存在的行车安全性问题.然后设计出包括主动控速设施和配套标志的主动安全控制系统方案,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公路安全设施建立虚拟模型并应用于虚拟的高速公路模型中,通过虚拟试验优化高速公路安全设施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论述运行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运行速度的因素.建立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运用运行速度评价高速公路线形指标连续性的标准,提出运用运行速度来对高速公路线形指标进行校核与验证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很好地优化线形,保证高速公路线形指标的连续性,提高高速公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等效通行能力的概念,文章重新定义了空间区域的流量、密度、速度的概念,并给出计算公式.利用已采集的快速道路交通流信息,合理确定时间段和快速路段,并运用空间区域交通流基本参数分析了快速道路交通流特性,并得出各快速道路路段的交通运行状态,和交通流3参数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4.
基于等效通行能力的概念,文章重新定义了空间区域的流量、密度、速度的概念,并给出计算公式.利用已采集的快速道路交通流信息,合理确定时间段和快速路段,并运用空间区域交通流基本参数分析了快速道路交通流特性,并得出各快速道路路段的交通运行状态,和交通流3参数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为配合“西部地区公路速度限制标准与速度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通过选择我国重庆地区的三条高速公路(渝邻、渝黔、渝宜)的多个断面进行速度方面的调查,并结合已有的全线限制速度,对三条高速公路进行速度方面的综合分析,重点从运行速度(85%车速)、超速比例、超速幅度等三个方面对限制速度选择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制定合理的速度限制标准和科学的限制速度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山区高速公路车型分类方法,以重庆市包茂高速某路段的电子不停车收费数据(即ETC数据)为基础,分析平缓路段和连续上坡路段不同车型的速度分布特征发现:在不同线形路段,部分车型的速度分布有明显的特点,三型货车在连续上坡路段速度分布呈驼峰状,四型客车因营运限速的存在,在平缓路段速度分布集中于最大速度92 km·h-1 ;相同线形路段各车型速度分 布显著不同,客车车型在平缓路段速度分布表现为分散,在连续上坡路段相对集中,而货车车型的速度分布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连续上坡路段各车型的速度特征值明显下降,但同路段上的部分车型间的速度特征值仍较为接近;连续上坡路段速度离散性大于平缓路段,追尾风险水平更高。在ETC数据基础上,运用k-medoids算法对山区高速公路平缓路段和连续上坡路段的车型进行聚类分析,优化后车型分类结果为:平缓路段车型可分为4类,分别为一型客车、二型~四型客车、一 型货车、二型~六型货车;连续上坡路段车型分类结果为4类,分别为一型~四型客车、一型货车和三型(空载)货车、二型~四型货车(三型为满载)、五型~六型货车。本文有助于山区高速公路速度管理措施的制定和道路线形设计时代表性车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交通事件的发生导致高速公路正常交通流发生改变,为了促进发生交通事件时车流拥挤或阻塞的消散,减少排队延误,应在事件发生点上游对车流采取一定干预措施.运用流体力学车流波理论,分析了交通事件和干预措施综合作用下对车流状态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车速-交通密度线性模型下的车流波波速模型,干预作用产生的干预波和交通事件影响产生的集结波、启动波、消散波相互作用下的车流波位置和对应时刻模型以及分流干预措施解除时刻模型.这些模型为有效确定事件处理方案,尽快消除拥挤或阻塞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路面的平整度,不但关系到车辆行驶是否安全、高速和舒适,而且对路面的使用寿命、养护费用及车辆维修费用有直接的影响,故从施工摊铺工艺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时提高路面平整度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游江涛 《交通标准化》2009,(13):213-215
为更好地发挥高速公路快速、安全、舒适、经济的运营优势,保证公路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结合濮鹤高速公路路况调查结果,提出具体的公路病害处治方案,并用前瞻性的思路对建立预防性养护系统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对预防性养护研究应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