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3月7日,滴滴出行宣布与北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出行服务、定制车及充换电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滴滴和北汽集团将基于各自优势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出行服务、定制车及充换电等领域展开业务合作。汽车设计生产、智能驾驶技术、核心的三电技术、充换电网络以及后市场等方面,建立新能源汽车运营平台。  相似文献   

2.
近日,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携手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启动了为期两年的车辆共享试点项目。对于电动车辆租赁,社会各界正合力探索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以迎合未来的出行方式。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内,16辆雪佛兰EN-V2.0已全面投入运行。它们将加入由自行车、汽车和公交巴士组成的综合交通系统,以满足人们出行当中“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需求。  相似文献   

3.
王玲 《城市车辆》2009,(12):11-11
“未来人们出行的方式将发生改变,到2015年,客车和巴士的投入数量将力争实现两倍增长,届时,更安全、更环保、更经济、更舒适、更高效的客车和巴士将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在比利时KortrijK举行的第20届世界客车博览会上,一场将影响未来交通工具格局的“Smart Move”全球行动隆重推出。  相似文献   

4.
郎朗 《汽车之友》2023,(12):94-96
碳排放碳中和这些关于环保有关的话题,大家已经听的耳朵都快起了茧子,所有的车企都在向新能源车型转型,宝马致力于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达成这一目标,宝马将多路径并进。宝马认为,目前没有单一解决方案能满足全球客户的全方位出行需求,未来出行将并存不同驱动系统,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力驱动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燃料电池技术与纯电驱动技术完美互补,氢能源正是实现未来零排放出行重要路径之一。因此,宝马集团同步推动纯电驱动技术及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以应对未来消费者对可持续出行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5.
王磊 《时代汽车》2023,(10):94-96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能源安全问题的不断凸显,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新型交通方式迅速崛起。然而,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有限,且充电时间较长,这使得长距离行驶或紧急情况下补充电能成为难题,也使得其可靠性受到了挑战。因此,电动汽车的换电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浅析换电模式的价值、现状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6.
换电重型载货车是近年来新能源重型载货车推广的主要车型。重型载货车换电站为用户车辆提供换电服务,其运营经济性直接关系到未来换电重型载货车能否规模化发展。建立了重型载货车换电站运营经济性测算模型,针对5种典型应用场景下的重型载货车换电站的盈亏水平及盈利平衡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重型载货车换电站运营经济性与换电站年换电量密切相关,换电运营企业为保证运营收益,应重点考察目标应用场景下换电重型载货车车队规模以及月行驶里程。  相似文献   

7.
电动汽车进行快速充电的方式之一就是采用换电模式,其具有建设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集成度高、换电时间短等优点,可以大幅度降低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充电速度及续航里程方面的焦虑,并且"车电分离"的销售模式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是未来电动汽车进行能量补给最为理想的方式.文章首先研究了目前电动汽车换电模式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相似文献   

8.
《世界汽车》2021,(2):18-25
宾利品牌发布新添越插电混动版,在引领未来可持续奢华出行方式的发展历程中迈出重要一步。新添越插电混动版有望凭借先进的理念和全球领先的技术,成为该车系中最受客户青睐的车型之一,同时也将续写添越车型的传奇。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爆炸性的新闻少了,人们正在逐步回归理性,深度探索未来出行方案。CES上展示的新技术将大大提升人们的出行效率和交通安全程度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已经成为了汽车厂商迈向智能化的一个大舞台,在2019年的CES上爆炸性的新闻少了,人们正在逐步回归理性,深度探索未来出行方案。虽然人工智能并不是伸手可及,可今  相似文献   

10.
正骑电单车成立于2016年,自主研发智能电踏车,旨在逐步代替传统超标电动自行车,搭建城市两轮出行的智慧网络。同时,建立智能充换电网络,推出户外充电柜,让充电完全在户外完成。通过将锂电池共享的运营模式,解决传统电动自行车大面积使用高污染铅酸电池的状况。骑电单车的智能充换电网络有以下优势:1.车身、电池分离,纯户外充电:自主研发户外充电机柜,通过车身和电池分离的方式,使得充电过程在户外完成。骑电充电柜分布在城市热点区域,平均每1 km设立1个,车辆一旦没电,即可在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及国家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随之而来产生了一系列有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换电模式应运而生。对此,以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为背景,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问题作为研究核心,以蔚来等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推出的换电模式为例,通过分析目前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发展现状和电换电的市场,预测其演变趋势,展示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发展的思考,并针对换电模式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更好地推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汽车充换电市场正从“充上电”向“充好电”方向转变。这一进程中,行业各方需要在大功率充电和智慧充电方向做深耕,以技术创新推动用户体验提升,从而加速全球智能出行行业的变革。2023年12月20日下午,在2023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的“高品质充电服务生态构建”主题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  相似文献   

13.
电动车能源补给方式是“充电”模式好还是“换电”模式佳?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前夕,国家电网近日关于“主推换电模式”的言论引发业内热议,将电动车推广商业模式之争推向新高潮。  相似文献   

14.
换电模式和充电模式将会长期处于互补阶段,相对充电模式而言,换电模式具有快速补充能源的优势,在出租车、网约车等细分市场比充电模式更具备竞争力。现有换电装备均由车企自主研发与其车型配套的,存在服务对象单一、用户体验较差、推广速度较慢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了国内外换电站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意义,提出多车型智能化换电站是未来换电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日前,德尔福汽车公司正式完成对其动力总成业务部门的拆分并正式改名安波福公司。作为一家汽车行业的科技公司,安波福公司将致力于变革未来移动出行方式并为多元化全球客户提供使移动出行更安全、环保、互联的解决方案。其动力总成业务部拆分后起名为德尔福科技公司,作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于同日正式上市。"移动出行方式将定义未来世界;而安波福将变革移动出行方式。"安波福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相似文献   

16.
马琨 《汽车纵横》2024,(2):35-38
<正>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新能源车主对公路出行补能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为了提升高速公路的出行体验,构建高质量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已成为当下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2023年12月19-21日,以“迎接新挑战,全面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3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杭州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  相似文献   

17.
<正>针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变革,采埃孚正加速战略布局。未来5年,采埃孚在自动驾驶和电驱动领域的研发投入将达120亿欧元。而合作生态圈的建立,将有助于其拓展产品线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推出ProAI RoboThink高性能控制器、开发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与Transdev及e.GO三方合作,采埃孚在2019 CES展上宣布了其在出行领域的最新产品和合作战略。作为一家始终关注汽车前瞻技术的创新型公司,采埃孚近年来把"下一代出行"作为发展重点,并在该领域持续投资。采埃孚CEO沃夫翰  相似文献   

18.
徐飞 《世界汽车》2021,(5):16-23
L YRIO量产版的发布标志着凯迪拉克一个世纪以来创新的巅峰,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开启.凯迪拉克将通过全新车型定义全新智能纯电动汽车豪华出行的未来. 2023款LYRIQ智能纯电豪华SUV基于通用汽车Ultium平台打造,通过惊艳出众的设计和绝妙高端的科技,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高性能豪华出行体验,成为凯迪拉克的新标杆.  相似文献   

19.
出租车换电模式是近年来换电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探索换电模式发展的适用场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以北京市出租车运行场景为例,研究了出租车换电模式的整体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出租车换电模式在一定规模下具备盈利条件,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为推动出租车换电模式发展,未来还需要加快互换性标准研究,加大推广应用政策支持力度,研究优化动力电池产权管理和换电站建设审批制度流程。  相似文献   

20.
正当移动技术与智能科技相结合,人们的驾驶体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跨界融合不再遥远,未来的汽车行业充满了无限可能。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佛吉亚不断打破传统的研发技术与商业模式,从未将"汽车出行"视为简单的移动出行方式,反而将智能互联、电气化、绿色环保等一系列元素注入其产品及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