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面对日益高涨的信息化改革浪潮,以传统手工作业为主的档案行业自然也不能置身于外,优存劣汰的生存哲理迫使档案从纸质文件形式向电子文件形式飞速转变,造成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档案信息记录的主要形式表现为电子文件,它的产生、移交、归档、管理和利用都是在基于互联网、局域网等环境下利用计算机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科学研究、生产建设等业务工作中的普遍运用,及其在计划决策、职能管理工作中的迅速发展,文件的载体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以数字化形式保存的电子文件,并将成为未来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的归档是一项更为艰苦细致、难度更大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电子文件形成者还囿于传统观念,认为电子文件不是文件而忽视其归档;或由于电子文件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对于不熟悉操作技术的立卷人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何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提高进馆档案的数字化率,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是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办公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出版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记录开始在电子工作环境中产生,人们进行交流的手段也逐渐从纸质走向电子媒体。于是,如何处理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关系以及电子档案能否完全替代纸质档案的问题,已成为档案界面临的一个急需思考的问题。笔者现以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及其有关技术为前提,作初步探讨。一、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比较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  相似文献   

4.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行管理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各单位形成了电子和纸质两种文件。其中有些文件只有纸质形式,有些文件只有电子形式,也有些文件同时以两种形式存在。当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同时保留并双双归档时,就形成了两种介质的两套档案。对两种不同介质的档案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种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同时归档、同时进行管理的模式,我们称之为档案管理的“双轨制”。  相似文献   

5.
荣誉类实物档案是指企业在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实物及相关文字材料。由于载体形式的不同,我们将上级部门授予的各种形式的表彰,如:奖励证书、奖状、贺电、贺信、奖牌、奖杯、锦旗、徽章及失效的印章、著名人物和有关领导的题词、书画等称荣誉类实物档案。而以文件形式保存的载体,我们将其归入文书档案。  相似文献   

6.
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归档电子文件是指具有参考和利用价值并作为档案保存的电子文件。一、认识电子文件的特性 1.电子文件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产物电子文件在计算机中产生和处理,其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而在计算机内部,无论是传输还是存储等处理,电子文件均是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人们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由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构成的电  相似文献   

7.
档案馆保存最多的是纸质档案,纸质档案不能直接上网查阅,必须将文件和图纸进行扫描录入、数字化后利用计算机在网上传送查阅。贵冶档案馆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将馆藏的基建档案、设备档案、实物档案和文书档案进行扫描和录入,建立了基建、设备、实物和文书数据库,实现了上述档案的数字化存贮。  相似文献   

8.
保管档案最基本的目的是发挥其事实凭证作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网上档案信息,能否象传统档案那样发挥应有的事实凭据作用,或者说,其潜在的事实凭证作用能否为法律所认可,能否作为法律上可接受、可信用的证据,从而具有与传统的纸质文件相同的法律地位,对档案数字化和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电子文件”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文件信息用数字形式表达.也有人称之为“数字文件”。国际档案理事会对电子文件的定义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载体,如磁盘、磁带或穿孔卡/带之上的文件/档案.它的内容只能通过机器来利用……”。简单地说,电子文件就是指由计算机生成和处理.以数字代码形式记录信息的文件。  相似文献   

10.
档案是国家的历史财富.是一种丰富而广泛的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传统的档案一般是由纸介质为载体进行存储管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在日益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无纸化办公、网络文件传输、网上办公等现代化手段的实现,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形态保存的信息——电子文件。对电子文件进行分类、归档,就形成了电子档案。了解电子档案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截然不同的特点和属性,对其实施科学管理,使之为科研生产和社会服务,这对档案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浅议电子档案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科技工作的方方面面,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应运而生。电子文件以其载体和载体与信息结合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出与传统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很大的差别,对传统档案保护理论造成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浅谈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特点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文档和图纸等等。与纸质文件相比较,电子文件的特点在于: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相似文献   

13.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它原原本本地、如实客观地记载、描述和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为人们日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查考的依据。人类历史的发展,决定了档案形式的不断变化,从甲骨、铭文、竹简档案,到纸质档案和以感光胶片为载体的影片、照片、录音带等音像档案,直至以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档案,档案的形式随着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进步。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及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数字化虚拟环境对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4.
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子文件的特点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它的特点是: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档案工作是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一、电子档案及电子档案的特点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进一步扩展,特别是信息产业和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企业的档案文件材料都开始以电子形式存在和储存。电子档案虽然与纸质档案一样都遵循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与利用等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但电子档案与传统的纸质档案仍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档案主要按照纸质档案归档立卷的方法进行整理,通常比较繁琐和复杂,工作量大。  相似文献   

17.
科研档案是指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它是科研活动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形式,是知识信息和企业权益  相似文献   

18.
电子文件是文件的一种存在形式,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在1997年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中指明:“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传递和处理的文件。”因此虽然电子文件的状态是由计算机生成的数字代码,但本质上是“文件”,是人们办理事务的记录信息,有别于其他数字信息。电子文件具有文件的属性和用途,其种类有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和多媒体文件等。国际档案界对电子档案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在上述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中把档案馆接收和保存的电子文件称之为“具有档案性质的电子文件”而不  相似文献   

19.
基于设计院工程设计电子文档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标,分析数字化建设中需要解决 的纸质与电子文件一致性、电子签名和制图规范化等问题,阐述三航院电子文件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并评价其成效及 不足,总结数字化建设经验,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科技档案整理是指对科研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作为档案长期保存的所有文件材料,在规定期限内收集齐全以后,按照其内容和载体形式进行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筛选、分类、加工、排序的过程;是对科研生产文件材料进行的科学有序的组织。通过对科技档案文件材料系统化的梳理,实现对科技档案所含知识、技术、工艺诀窍等内容的控制,优化查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