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玉华  祖熙宇 《中外公路》2011,31(2):208-212
结合国内外的工程应用经验,建立了针对纤维碎石封层用于沥青路面养护的经验设计方法,包括适用类型选择、适宜的交通量等级、原路面技术状况要求,以及乳化沥青、碎石、纤维等主要材料的特性要求及经验用量范围等.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采用纤维碎石封层经验设计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结合浙江省湖州市湖盐线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工程,研究了纤维碎石封层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提出了改性沥青、石料和纤维的技术要求,探讨了纤维封层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碎石封层是常见的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但是由于现代交通速度快、密度大、轴载重、渠化明显,通过跟踪实体工程,发现碎石封层养护效果不尽理想。文中将玄武岩纤维用于增强碎石封层性能,在碎石封层最佳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对纤维沥青封层低温的抗裂性能和层间粘结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可增强碎石封层路用性能,更好地满足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4.
沥青纤维增强封层具有较好的抗裂、防水、应力吸收作用,可用于路面多处部位,并且施工方便质量可控。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选择经验方法进行纤维碎石封层配合比设计,设计参数需在实际施工中调整,本文通过纤维增强封层技术在广西滨海公路东兴至港口段一级公路上的技术应用,分析纤维封层的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结合纤维封层技术在实施中的调整及实施后效果,总结多个工况下的设计参数、技术指标、施工控制要点以及质量控制要点。为该技术在类似的项目上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设计及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5.
沥青纤维碎石封层在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纤维碎石封层是一种新型的路面建养技术,具有其他养护措施无法实现的优点,本文结合该技术在浙江省实际工程的应用情况,介绍了纤维碎石封层的特点、适用范围、材料要求及施工工艺,并通过实际工程的应用情况反映了该技术已经作为"四新"技术逐步受到业界的认可与推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纤维碎石封层正逐步取代碎石封层大量应用于路面预防性养护和应力吸收层。但其配合比设计方法仍沿用碎石封层的方法,无法体现纤维增强的特性。本研究选用性能优于玻璃纤维的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在稀浆封层配合比设计扫刷试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板冲击试验,并以层间拉拔剪切性能为验证,来最终确定玄武岩纤维碎石封层各材料适宜的用量值。  相似文献   

7.
《公路》2015,(6)
纤维碎石封层具有抗裂、防水、耐磨的特点,但由于在国内应用时间较短,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时机、施工后养护效益等尚待评估。本文基于山西省S238、S334路段近两年的实测路况数据,分析了纤维碎石封层和同步碎石封层在消除裂缝、修补类病害及提高平整度等方面的短期及长期效果,并采用了多种指标量化比较两种碎石封层技术的养护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纤维碎石封层可在短期内延缓裂缝的发展,而同步碎石封层的作用不明显;两种封层技术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较小;纤维碎石封层的长期效益略高于同步碎石封层,当养护路段路况较差、裂缝较多时,这种差别比较明显;在养护后1年半至2年左右时间后,采用两种措施养护的路况已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王航  徐安  骆钒  游世骄  王小庆 《中外公路》2019,39(2):265-268
为了研究纤维增强乳化沥青碎石封层的抗裂特性,从纤维掺量、纤维长度、沥青用量等因素和不同类型的封层出发,基于改进车辙试验来分析纤维增强乳化沥青碎石封层对半刚性基层开裂导致的沥青面层开裂的延缓作用,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以车轮碾压疲劳作用次数为指标,评价纤维乳化沥青碎石封层在中荷载作用下的抗裂性能。结果表明:影响纤维乳化沥青碎石封层阻裂效果的因素依次为沥青用量、纤维掺量、纤维长度,三者之间最佳组合方案为纤维掺量120g/m~2,纤维长度6cm,乳化沥青用量1.6kg/m~2;通过对稀浆封层、乳化沥青碎石封层、纤维增强乳化沥青碎石封层的对比发现,纤维增强乳化沥青碎石封层在阻止裂缝初裂时的效果不如稀浆封层,但在整个过程中阻裂效果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9.
石伟  周靓 《华东公路》2014,(3):37-40
为了验证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的技术优越性,结合了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的材料组成、结构特点以及实际使用状况,提出基于汉堡车辙仪的疲劳抗裂性能、高温性能、抗水损害能力的评价方法,并以此对纤维沥青碎石封层、同步碎石封层和微表处的路用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论表明: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的疲劳抗裂性能、高温性能、抗水损害能力均优于同步碎石封层和微表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加纤沥青碎石封层在公路预防性养护工程中的应用,文中基于拉拔试验、渗水试验及构造深度试验,探究材料配比对加纤沥青碎石封层黏结性能、渗水性能、抗滑性能的影响,结合实际养护维修工程,通过跟踪调查构造深度、渗水系数对维修养护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乳化沥青用量对加纤沥青碎石封层拉拔强度、构造深度影响较大,纤维用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模糊随机可靠度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经验法、力学一经验法和可靠度设计法。由于荷载、环境作用和结构设计参数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它们都将影响路面结构的可靠度水平。为了更好地发展现有路面设计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路面结构可靠度进行了定义和讨论。采用模糊随机可靠度理论,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可靠度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路面模糊随机可靠度的设计公式,讨论了各个设计变量的变异性,并结合具体设计提出了详细的步骤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尽管我国在多条高速铁路线上采用了桩板结构,但目前还主要是采用经验设计和试验验证的方法。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在充分考虑桩土、板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采用位移法推导了桩板结构的理论分析方法,并将推导的方法与有限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推导的理论方法与有限元计算结果非常接近,能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对工程设计中推求设计洪峰流量的计算提出一种新的探求方法,运用数值分析原理,采用计算机对历史流量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探求采用多项式拟合历史流量资料,进而得出符合一定精度要求的洪峰流量—频率经验公式,并对经验公式进行精度检验。  相似文献   

14.
徐建红  范厚彬 《公路》2006,(7):93-96
针对国内很少有定量处理后张法锚塞回缩引起预应力损失的措施,笔者同时采用了锚圈口预应力损失试验和公式推导两种手段,寻找到了一种如何考虑锚塞回缩引起预应力损失的系统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某工程9条预应力索道做了锚塞回缩引起预应力损失的实例演算,再通过函数拟合的办法,得到了运用方便的经验公式。最后,通过进一步地综合分析,得到了一些对后张法预应力工程设计、施工的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15.
城市供水管道震害评估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供水管网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主要介绍了地下供水管道震害评估的几种方法,包括常用的理论分析方法和经验评估法。接着比较分析了这些方法的特征及其适用性。最后利用日本水道协会的经验评估方法对地震区某新建县城的地下供水管道进行了震害评估。  相似文献   

16.
胡珉  樊杰 《隧道建设》2018,38(11):1772-1777
盾构掘进参数的合理设定是保障盾构隧道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为实现掘进参数的准确设定,基于典型工程类比设定理论,将K means聚类算法与经验公式设定法相结合,提出盾构掘进参数类比设定法(SAPAS),实现典型工程工况掘进参数的自动提取和匹配。与传统的经验公式法相比,SAPAS改善了经验公式的实际使用效果,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参数设定,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通过在上海轨道交通的部分工程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上海阂浦二桥的主塔基础设于主、副通航孔之间,主塔基础的防船撞问题尤为突出。利用规范及经验公式计算船舶撞击主塔基础的作用力,运用有限元仿真法分析有无防撞设施情况下船舶撞击主塔基础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8.
该文针对城市供水管道地震破坏机理,介绍常用的经验评估方法,以及理论分析评估方法的思路。采用我国现行管道抗震设计规范的理论计算模型,以结构可靠度分析的一次二阶矩方法的思想,考虑了管道抗力、场地条件、管土相互作用的随机特性,给出了城市供水管道抗震可靠度评估的验算点法的计算过程。对计算过程中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确定参数的重要性。最后与日本水道协会(JWWA)经验方法进行对比,证明方法的可行性,并对规范理论计算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水下隧道环境条件的特殊性,以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为依托,提出水下隧道最小埋深的设计标准流程:首先,在对日本经验法、挪威经验法和顶水采煤法等工程经验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隧道最小埋深的初始值;然后,通过线路纵断面的拟定,并结合典型隧道工程类比,不断调整该初始值;最后,结合数值分析法的验算结果,确定隧道最小埋深的合理...  相似文献   

20.
微型钢管桩工程应用中尚未形成合理的设计理论和实用设计计算方法,多依赖工程类比进行设计。基于等效法将微型钢管组合抗滑桩群与岩土体作为一个柔性抗滑挡墙,介绍了微型钢管组合抗滑桩的一般设计步骤,并结合某工程对微型钢管组合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对解决类似工程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