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肝脏损伤的临床诊断可能极为困难,如Madding所说,因为“没有作为这种状况的特殊体征和症状,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腹内损伤的症状发作可能较晚,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变得很明显”。即或存在腹部穿通性损伤,直到剖腹探查时,肝脏损伤也可能没有被怀疑。损伤史通常从患者或从意外事故的目击者得到。少数自发性破裂的病例是唯一的例外。  相似文献   

2.
手术先后次序的安排必须决定于手术计划。在患者完全恢复以前,难以控制的腹内出血迫使医生作紧急剖腹探查时,对呼吸障碍和明显出血必须随时加以注意。手术切口必须根据损伤类型和腹腔内损伤的可能来设计。穿通性伤通常提供了最准确的切口位置。广泛的胸腹  相似文献   

3.
由于穿通性或钝性腹部损伤而使肝外胆道受伤的似乎相对罕见。1954年,Sparkman等人报告过一例由于活体检查针穿透肝脏和胆囊而产生积血的病例。作胆囊造瘘术后,患者完全恢复。很显然,胆囊切除适合于严重外伤患者。胆总管撕裂伤通过修补后置一“T”形管来处理。少数胆道受伤,除因手术操作的差错所引起者外,可能因为多数胆管损伤的患者都  相似文献   

4.
眼球穿通伤是较常见的眼外伤,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2]。因此,预防与及时正确处理眼球穿通伤至关重要。对此,我们将本院1994~1998年收治的眼球穿通伤115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情况 115例中男94例,女21例,男∶女=45∶1。右眼69例,左眼46例,左∶右=1.5∶1,均为单眼,年龄最大70岁,最小1岁。7~14岁29例,占2522%,15~29岁40例,占3023%,年龄中位数为208岁。2 致伤物、穿通伤部位及并发症 本组常见致伤物有钢针、钢钉、铁钩、铁丝、剪刀、玻…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四例聚合性痤疮,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17~23岁。临床表现其型,包括粉刺、结节、脓肿、溃疡、穿通性窦道和毁形性瘢痕。三例分离出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本文简短讨论了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将肝脏受损伤的部分切除,已经断断续续地经过几个世纪。第七世纪,Paulas倡导将突出于腹部刺伤外的肝脏进行烧灼。十七世纪Hildanus报告将一块坏死的肝组织从腹部伤口深处切除;1902年,Beck引证von·Bruns1870年曾切除肝脏以治疗枪伤;1938年Branch报告了两例由于严重肝损伤而做了肝叶切除。但是,直到最近十年,肝切除做的还比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急性挫伤后,硬膜切开术的实施时机对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的脊髓挫伤模型,分别在脊髓损伤后立即、1、6、12h行损伤部位的硬膜切开减压术,观察对术后脊髓损伤空洞体积比、损伤长度以及神经功能恢复(后肢BBB评分)的影响。结果伤后立即及1h行硬膜切开组的动物,在术后28d时的后肢BBB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脊髓损伤空洞比及损伤长度也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伤后6h行硬膜切开组动物的后肢BBB评分虽然高于对照组(P<0.05),但却低于伤后立即及1h切开组(P<0.05);同样,脊髓损伤空洞比及损伤长度也小于对照组(P<0.05),但是大于伤后立即及1h切开组(P<0.05);伤后12h硬膜切开组动物的后肢BBB评分及脊髓损伤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脊髓挫伤后6h内行硬膜切开减压对减轻脊髓损伤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较明确的效果,在损伤1h内进行硬膜切开减压,则效果更明显;伤后12h行硬膜切开减压对减轻脊髓损伤无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鼠急性肝衰竭时胃肠功能及病理组织学变化。方法以硫代乙酰胺(TAA)腹腔注射SD大鼠制备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其一般情况、肝脏生化指标、肝脏与胃肠组织学变化及全胃肠道钡剂通过时间。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典型消化道症状及肝性脑病,肝脏生化指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坏死、肠壁损伤。肠蠕动功能减低,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急性肝衰竭大鼠确实存在着胃肠功能的障碍,且胃肠功能障碍与肝衰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层析荧光法测定了6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当天的CSF-CK-BB活性,并与伤后6个月预后按GOS分级的关系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CSF-CK-BB活性测定可作为估价颅脑损伤预后的客观指标,同时结合GCS评分,对提高判断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准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共感染对不同类型肝包虫病患者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我国西部地区医院2014年至2015年期间确诊为肝包虫病的患者409例,抽取静脉血检测所有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采用ELISA方法进行HBV表面抗原血清阳性测试;卡方检验明确HBV共感染在不同类型肝包虫病中的流行情况。以是否感染HBV为标准分组,以不同类型肝包虫病分层,对比HBV病毒共感染对不同类型肝包虫病患者肝脏功能的影响。结果肝包虫病患者共感染HBV后出现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等更为严重的肝脏功能损伤。与囊型肝包虫病患者相比,以多房棘球绦虫为病原体的泡型肝包虫病患者发生HBV病毒共感染的机会更高(38.4%vs.8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以细粒棘球绦虫为病原体的囊型肝包虫病患者共感染HBV比无HBV共感染者肝脏功能损伤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以多房棘球绦虫为病原体的泡型肝包虫病共感染HBV患者较之无HBV共感染者表现出更为严重的肝脏损伤,肝功能指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泡型肝包虫病患者更容易出现HBV病毒共感染,并且会导致更严重的肝脏损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1.
用冷冻法建立家兔角膜内皮损伤的动物模型。将直径为 8mm的铜探头置于液氮中数秒后取出 ,待探头温度显示在 - 12 0℃时将其垂直放于兔角膜中央表面分别接触 5s和 15s。结果显示冷冻区的角膜内皮细胞完全被破坏 ,内皮细胞损伤区与未损伤区之间界限清晰。冷冻 5s和 15s能造成面积相近的角膜内皮缺损 (P >0 .0 5) ,而冷冻 5s者角膜水肿较轻 (P <0 .0 5)。伤后 2 d,内皮缺损面积为(4 .13± 1.97) mm2 ,伤后 3d,一部分的角膜内皮已愈合 ,伤后 4 d所有角膜内皮缺损已被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再生内皮细胞所覆盖。伤后 12 d,再生的内皮细胞大小趋于均匀一致 ,为多边形。本试验通过对冷冻探头温度的统一监测 ,建立了兔角膜内皮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且本模型具有可重复性及简单易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自制一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装置并成功建立DAI动物模型.方法 自制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使大鼠头颅在瞬间(<3ms)旋转90°造成剪切损伤.观察损伤后大鼠的生命体征及行为学改变;于伤后2、6、12、24、36、72h及10d分别处死损伤组动物,制备脑石蜡切片,行镀银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神经轴索变化.结果 伤后大鼠均即刻出现原发昏迷,其中2只于损伤后20min内死亡,余持续时间1-30min不等;伤后大鼠呼吸节律紊乱,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醒后均有程度不等的反应性下降,肢体活动迟缓;肉眼可见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光镜下可见皮髓交界区、胼胝体区、脑干、小脑白质等部位的神经轴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后期有小胶质细胞增生,局部呈巢样聚集.结论 本装置能造成大鼠脑DAI,且具有简便、可控、确切的特点,适合进行中、小型动物DAI模型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PK、LDH、GOT以及LAP活性作了测定。结果表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后当天和伤后第1天血清和脑脊液CPK、LDH活性以及脑脊液GOT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伤后当天的血清和脑脊液酶活性与急性颅脑损伤的脑损伤程度和患者预后则无明显相关(P>0.05)。故我们认为,外伤后早期血清和脑脊液CPK、LDH活性以及脑脊液GOT活性可作为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一项辅助指标,至于脑脊液酶活性对判断急性颅脑损伤的脑损伤程度和患者预后的价值尚待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人工冬虫夏草菌粉提高大鼠肝脏保存质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冬虫夏草菌粉提取液对大鼠肝脏低温保存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一定剂量的虫草提取液加入乳酸林格液内,分别低温保存大鼠肝脏6、12 h后,再灌注30 min。通过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肝脏组织内的ATP、ADP、AMP含量,测定再灌注流出液内的AST、ALT、MDA及ET含量。并切取肝脏标本,光镜及电镜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结果 于保存6 h后,实验组AST、ALT、MDA和ET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光镜下除轻度细胞水肿外,无其他明显病理改变;保存12 h后,实验组流出液ALT、MDA及ET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组织内ATP、TAN及AE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光镜及电镜下的超微结构改变亦有明显差异。结论 人工冬虫夏草菌粉提取液可以显著提高保存肝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凝障碍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75例急性脑外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分别测定八项血凝指标 ,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伤后 2 4h内血凝指标检测结果与伤后 7d、1 4d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按伤情轻重以及有无迟发出血进行分组比较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损伤后血凝障碍主要发生在伤后 2 4h内 ,与脑实质损伤程度及迟发颅内出血密切相关。检测结果出现三项以上异常 ,对预测迟发出血有重要价值 ;D dimer血浆水平≥ 8mg/L时 ,可作为预后险恶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硬化组(LC组)、假手术组(S组)、手术组(I/R组)和给药组(I/R+hemin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皮下注射体积分数为40%的CCl4溶液,每周2次,11周后形成肝硬化模型;停药1周后进行肝脏缺血再灌注;于再灌注后6 h检测肝功能、抗氧化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天冬半胱酶(caspase-3)和HO-1蛋白的表达。结果给予hemin诱导HO-1高表达能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损伤,提高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水平,降低caspase-3、NF-κB阳性表达。结论HO-1能有效地减轻肝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MnSOD水平、降低caspase-3及NF-κ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APA)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其中假手术组仅行麻醉剖腹,解剖肝门。手术组血供阻断;雷帕霉素组在肝脏缺血前5min经静脉缓注5mg/kg雷帕霉素,其余组用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均于再灌注2、6、24h后,取外周血清检测肝脏功能,并取肝脏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不同时段ALT、AST、MDA和TNF-α、IL-1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雷帕霉素组不同时段的ALT、AST、MDA和TNF-α、IL-1均低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24h的ALT、AST、MDA和TNF-α、IL-1分别高于2h和6h(P<0.05);6h的ALT、AST、MDA和TNF-α、IL-1分别均高于2h(P<0.05);雷帕霉素组6h和24h的ALT、AST和TNF-α、IL-1均高于2h(P<0.05)。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的SOD活性均低于假手术组,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6h和24h的SOD分别为(51.42±5.19)IU/L、(49.11±5.07)IU/L和(59.17±5.62)、(58.34±5.20)IU/L,均高于2h(P<0.05)。结论 RAPA可以有效地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 8 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 (CSF)肌酸磷酸激酶 (CPK)、乳酸脱氢酶 (L DH)、谷草转氨酶 (GOT)和亮氨酸氨基肽酶 (L AP)活性作了测定。结果发现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当天和伤后第 1天 CSF CPK、L DH和 GO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而 CSF L AP活性则升高不明显 (P>0 .0 5)。故提示脑外伤后早期 CSF CPK、L DH和 GOT活性可作为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辅助指标 ,并对急性颅脑损伤脑损伤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克山病病区低硒粮喂养的大鼠肝脏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3组 ,分别用低硒饲料、低硒饲料加硒、低硒饲料加褪黑素灌胃饲养 ,观察大鼠体质量增加情况。 12周时检测血Se、血GSH Px活性、肝组织MDA水平及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  12周时低硒组大鼠的体质量增加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血Se、血GSH Px活性较加硒组 (对照组 )显著降低 ,肝组织MDA及光镜下肝脏病变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加硒组与褪黑素组MDA无显著差异 ,光镜下两组均未见肝坏死。结论 褪黑素可预防克山病病区低硒粮引起的大鼠肝脏损伤 ,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抗氧化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机械性脑白质损伤后皮层神经细胞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 3 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1 2只 )和模型组 (2 4只 ) ,用模型组动物制作大脑皮层下横切模型。于致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 ,用TUNEL原位末端标记和常规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损伤区及相应皮层神经细胞变化的性质和规律。结果 致伤后横切处出血 ,损伤组织内神经元出现坏死改变 ,胶质细胞增多。大脑皮层Ⅱ Ⅴ层神经细胞多出现萎缩改变。伤后 1 2d时 ,相应皮层内即出现散在早期凋亡神经元 ,随后逐渐增多 ,7d后又趋减少 ,伤后 1 9d皮层内仍可检出凋亡神经元。在损伤区凋亡神经元少见 ,可见部分胶质细胞凋亡。结论 脑白质损害时 ,损伤相应部位皮层神经元主要表现为凋亡。在损伤区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主要表现为坏死。皮层内凋亡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第Ⅱ Ⅴ层 ,其时间分布呈一单峰状曲线 ,凋亡峰出现在伤后第 7d前后 ,至少持续 1 9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