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交通量的持续增长,早期修建的四车道高速公路在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安全方面均显现不足,为满足经济和交通发展的需求,多车道高速公路必成未来发展趋势。对多车道高速公路边分带的功能、宽度及开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
怀化至通道(湘桂界)高速公路避险车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险车道作为一种被动应急措施,在西部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阶段,应该受到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结合怀通高速公路避险车道的工程实例,介绍了避险车道的平面、纵面、路基路面、防护排水、交通工程等设计。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多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积水分布规律,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选取典型多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设计参数,利用道路BIM设计软件建立了40组三维道路模型;分析了路面积水量和排水设施径流量的关系,建立了考虑排水设施与路面构造深度影响的降雨模拟方案;采用离散相模型和多相流模型耦合,模拟了降雨条件下的路面积水状态;分析了不同组合参数下的超高过渡段积水厚度数据,得到了合成坡度、道路宽度、降雨强度与超高渐变率对积水厚度的影响模式,计算了各车道最大积水厚度,分析了六车道、八车道高速公路积水横向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积水厚度与合成坡度、超高渐变率负相关,与降雨强度、道路宽度正相关,其中降雨强度对积水厚度的影响最大,超高渐变率对积水厚度的影响最小;合成坡度为2.02%~8.54%,降雨强度为1~5 mm·min-1时,多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最小积水厚度为0.58 mm,最大达到28.35 mm;当降雨强度为5 mm·min-1时,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内外侧车道最大积水厚度差异明显,六车道由内侧车道到外侧车道的最大积水厚度比例为1.0∶3.1∶3.3,八车道为1.00∶0.96∶1.03∶1.36;多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积水厚度峰值先出现在道路中间附近,然后向外侧移动,最大积水厚度一般出现在外侧车道。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出现的多车道设计需求,结合国内相关改扩建项目,探讨了多车道高速公路路拱形式和横坡值,并通过计算坡面汇流历时以及设计积水宽度,从改善排水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此外,还对临界路面横坡值、路面纵坡值的影响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十车道高速公路可采用单幅单向路拱形式,采用2%横坡值时,一般情况下设计积水宽度小于硬路肩宽度,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但对于小纵坡的路段,须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5.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提出,对于十车道及以上的多车道高速公路,宜采用内、外幅分离的复合式断面形式。与传统断面高速公路相比,复合式断面高速公路增加了同向两幅之间的侧分隔带,其具体尺寸需结合功能及型式进行确定。从复合式断面高速公路断面组成特点入手,通过分析侧分带功能及影响因素,结合现行标准、规范及工程实例,提出复合式断面高速公路侧分隔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以国内多条八车道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收集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多车道高速公路的事故率、事故形态、车道分布特性,并对比分析扩建前后的安全水平变化。以典型事故多发路段为切入点,从道路线形设计方面查找诱导事故多发的原因,最后为多车道高速公路的设计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对路基的稳定性和路面的使用寿命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目前高速公路边沟、中央分隔带、桥梁泄水孔的排水能力的计算与分析,并结合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工程实例,初步论证目前高速公路排水设计的不合理性,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结合国内相关工程实践,针对多车道高速公路路拱形式、横坡值,从新建和改扩建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多车道高速公路不同超高过渡方式和形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应根据新建高速公路和改扩建高速公路的特点,灵活应用双向路拱、折线型路拱和单向路拱;对于超高过渡方式,有中间带的公路均可采用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的方式,不设路拱线适用于降雨量不大的地区,设一条路拱线可减小汇水面积和坡面汇流长度,改善路面排水,超高形式能较好地适应多车道高速公路特性。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对路基的稳定性和路面的使用寿命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目前高速公路边沟、中央分隔带、桥梁泄水孔的排水能力的计算与分析,并结合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工程实例,初步论证目前高速公路排水设计的不合理性,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对路基的稳定性和路面的使用寿命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目前高速公路边沟、中央分隔带、路肩排水等设计的分析,并结合具体设计,对如何完善高速公路排水系统做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