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省道阿同公路隆务峡2号隧道是一座地质条件较差的隧道,通过具体施工实践,对隆务峡2号隧道实行了“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朔黄双线铁路上的峪口一号隧道采用新奥法原理进行施工的情况,重点介绍洞口及洞身的开挖、支护措施,以及湿喷工艺,微振动爆破技术的应用,最后指出了软弱围岩大跨隧道施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软弱围岩隧道安全快速施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海软土隧道盾构施工技术专家系统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地铁总公司、同济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单位结合上海地铁1号线工程,成功地开发了“软土隧道盾构施工技术专家系统”。研究人员在归纳总结国内外隧道盾构施工的理论研究、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专家系统的知识源,然后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了盾构型式及辅助施工法的选择、预测地面变形、优化施工参数、控制地层变形和保护建筑设施的软件程序,实现了人机对话,经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4.
深圳地铁5号线南延工程前湾站—桂湾站盾构区间隧道上跨既有地铁11号线隧道,隧道重叠区域位于滨海淤泥软土地区,附近众多工程群坑关系复杂且相互影响极大。为确保上跨施工时既有地铁11号线隧道不发生超量变形或者破坏,在前桂区间隧道施工前采取了地质补勘、区间土体加固、补充加固、袖阀管注浆加固等施工准备措施,盾构推进过程中综合采用分段施工和参数调整、严格控制盾构推进和管片拼装质量、改良土体、同步注浆和补浆等措施,确保了盾构隧道施工安全可靠。施工监测结果表明,前桂区间盾构施工引起的既有地铁11号线隧道最大位移为5.0 mm,满足地铁保护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5.
盾构超近距离穿越地铁运营隧道的保护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上海地铁2号线隧道与地铁1号线隧道交叉段地层移动的分析研究,得出了盾构超近距离穿越地铁运营隧道的一些保护技术措施,包括盾构施工参数的优化匹配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二期工程(江边风井一济阳路站盾构法区间隧道),对该区间下穿济阳路站6、8号联络线暗埋段结构的附加变形影响进行数值分析,为确定该区间隧道结构施工时的地层损失率设计控制指标提供参考和指导;经施工实测数据比较,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广州地铁6号线海珠广场站共有3条隧道穿越地铁2号线车站及区间隧道,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非常小,施工难度极大。文章结合海珠广场站暗挖隧道与既有2号线的位置关系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总体施工原则及总体施工方案;详细介绍了左线站台隧道下穿既有2号线和西端左、右线区间隧道下穿既有2号线的施工技术和监测技术。暗挖隧道施工安全顺利穿越了既有2号线,保证了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及地铁2号线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总结了磨溪二号隧道出口实施快速施工的施工技术管理和施工管理经验,为中长单线隧道无轨运输的快速施工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隧道施工测量主要目的就是使盾构隧道按设计标准贯通。文章结合广州地铁六号线东湖站—黄花站盾构隧道施工实例,根据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测量方法的基本内容,通过实践验证了该方案在隧道施工各阶段的可行性,最后提出隧道测量的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嵌缝防水是盾构法隧道防水的最后一道防线。结合上海市地铁2号线区间盾构隧道嵌缝防水的设计与施工,阐述了嵌缝防水的意义和设计思路,并着重介绍了嵌缝防水施工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隧道施工过程管片破碎现象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铁隧道施工中,管片破碎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也是困扰施工单位的一个难题。根据作者在上海地铁1号线和2号线隧道施工的经验,对几种常见的管片破碎现象作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铁2号线杨高路-东方路区间隧道为整个地铁2号线工程中先行施工的区间隧道。在实际施工中,采取均衡施工的目标管理制度,日平均推进速度达到8m,另外,盾构成功地穿越了施工难度极大的上游引水箱涵 及管线密布的杨高路、东辉职校和临时运迁房等。  相似文献   

13.
在上穿隧道修建过程中因不同的施工顺序既有隧道围岩将受到三次、四次扰动.为研究新建上穿隧道施工造成的既有隧道围岩变形规律,以重庆市9号线某区间隧道为研究背景,对上穿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比研究了3组不同开挖顺序工况下既有隧道的围岩变形.结果表明:上穿双线隧道施工会造成既有隧道拱顶产生隆起变形,...  相似文献   

14.
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10号线区间隧道以及仙霞西路道路隧道3项盾构隧道工程同时在虹桥机场飞行区实施下穿施工建设。其中10号线从运营中的机场跑道下方穿过,为国内首例在不停航条件下,在跑道下进行施工的盾构法隧道。通过精心设计、施工和监测,3条隧道穿越引起的地表沉降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未对机场跑道及其他飞行区设施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盾构隧道穿越2号线隧道的地铁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上、下行隧道在人民广场站从运营中的2号线隧道上部净距1.3 m处(呈“井”字形)斜交穿越施工,通过对该工程施工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制定了科学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方案以及安全控制预案,有效地控制了2号线该穿越点隧道结构的沉降与隆起,并使其处于稳定状态,确保了2号线的安全运营。为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的设计和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6.
曾家坪一号隧道大跨段开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括地介绍了内昆铁路曾家坪一号隧道的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和辅助施工技术,通过采用平面和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大跨段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根据隧道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实测结果,分析了大跨隧道的变形特点.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新建隧道近接既有隧道施工引起的结构及地表沉降变形问题,文章以成都地铁8号线新建暗挖区间隧道近接交叉下穿既有7号线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为背景,提出了既有线注浆加固土体、新建暗挖段施作超前支护、严格控制施工工艺、以监测预警手段反馈施工的综合控制措施,并详细阐述了施工降排水、管棚及小导管注浆施工要点。研究表明,监测数据表现出强烈的施工过程相关性,其中地表沉降量值最大达9~10 mm,而采用综合控制措施区域内的地表最大沉降则小于7 mm,既有地铁隧道结构最大沉降小于6 mm,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第一长隧道———青藏铁路羊八井一号隧道在内燃机械作业、无轨运输条件下,通过对施工通风方案选择、风机的改造、现场通风管理、洞内补氧除尘等的实践,加快了施工进度,为类似高原隧道施工通风供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广州地铁5、6号线区庄换乘地铁车站交叠段近接4孔隧道施工为背景,分析了近接隧道施工过程中地层应力重分布特性,对近接隧道施工中先后施工隧道间的围岩稳定性、隧道支护结构的内力、变形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安全控制指标;对4孔近接隧道施工中的关键施工力学问题进行了三维模拟计算分析,提出了合理的4孔近接隧道同时施工关键技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地层条件下只要采取合理的地层加固措施和隧道支护方案,合理控制平行近接隧道、空间交叠隧道间的错距,则多孔近接隧道同时施工方案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隧道低碳施工方案优选成为一种迫切需求。在多属性决策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对隧道施工过程在不同场景要求下的待评估稳定指标展开讨论,筛选出围岩稳定性、地层稳定性、支护稳定性3个因素,与非稳定性指标平行组构,着重考虑碳排放非稳定性因素,建立隧道低碳施工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支持向量机-多效用度函数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Multi-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SVM-MAUT)设计映射模型,以替换传统综合评价方法,探索低碳化隧道施工方案比选方法。将提出的比选方法应用于大凉山1号隧道破碎大变形软岩段施工方法优选,根据玄武岩段、黏土岩段和粉砂质泥岩段的方案效用度大小,选出最优方案组合,相较极端排放量该方案每延米分别减少2 313.01 kg、790.10 kg和717.84 kg的碳排放当量,隧道稳定性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截面收敛变形均在设定控制值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