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比尺为1∶20的船厢出入水物理模型,系统研究船池面积和船厢入水速度对下水式升船机船厢出入水水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船池与船厢面积之差与船厢面积比β的增大可有效降低船厢入水过程船池内水面壅高、船池、引航道内水面最大坡降,改善船池内船厢停泊条件,同时考虑β的增大将引起工程投资的增加,建议船池与船厢间隙面积与船厢面积的最佳比值β为1.24。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船舶靠码头作业,二程船靠泊一程船的船靠船靠泊作业要额外考虑两船之间的靠球、靠泊角度、系缆条件、作业协调和吃水差等风险因素,作业风险更大。对此,从二程船对一程船的撞击力、靠球的选型与配置、二程船靠泊时机、靠泊角度、靠泊速度、拖船配置以及靠球弹性的应对等角度出发,对远东码头二程船靠泊一程船作业进行靠泊方案风险评估、实景模拟验证、模拟操纵训练和多次靠泊实践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操作措施。该操作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二程船特殊条件下在远东码头11#泊位靠泊一程船外当的安全靠泊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尺为1∶20的船厢出入水物理模型,系统研究船池面积和船厢出水速度对下水式升船机船厢出水水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船池与船厢间隙面积与船厢面积比β的增大可有效降低船厢出水启动力、引航道内水面最大坡降,改善船池内船厢停泊条件;结合船厢入水过程水动力特性以及工程实际,建议船池与船厢间隙面积与船厢面积的最佳比值β为1.24。  相似文献   

4.
陈致翔  郑庆国 《世界海运》2014,37(11):12-16
为了让广大船员对新造船的接船工作有个清楚的认识,本文对新造船的接船程序、接船船员职责和接船注意事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罗列,对各部门、各职务级别船员在新造船接船的前期介入、试航、接船前的准备、船舶交接、接船后的营运与保修等五个阶段的工作形成了一个一般性的指导,对完善新造船的接船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范围内环保规范的日渐完善和排放标准的日益严苛,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LNG的需求迅速增长,LNGC-FSRU、FLNG、LNG动力船、LNG加注船等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因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LNG货物在船与船之间的输送问题,LNG船对船输送系统正是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本文以实船项目为基础,详细的介绍了LNG船对船输送系统的组成及其在大型LNG-FSRU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量化船对船LNG加注过程中LNG软管泄漏所产生的可燃气体分布,为船对船加注作业管理办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三维CFD气体扩散分析软件FLACS建立加注船、受注船以及作业码头模型,进行加注软管泄漏扩散分析,计算加注船与受注船在不同水位差、泄漏口径、气相/液相对扩散结果的,仿真结果显示,可燃气体云分布范围受泄漏口径、风向...  相似文献   

7.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为确保国内前艘大型液化天然气船的成功建造,尽快培养一批满足LNG船建造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建立了LNG船培训体系。该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组成该培训体系的LNG船培训保证系统、LNG船培训课程系统、LNG船培训运行系统及LNG船培训评估反馈系统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8.
《船艇》2004,(1)
我国首家反映船文化的博物馆最近在浙江嘉兴建成开馆。这座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船文化博物馆位于古京杭运河畔,分为“舟船史话”、“水乡船韵”、“船舶科技”、“名船世界”、“外景实船”五大展区。一楼、二楼展示舟船发展史、嘉兴船文化及部分船  相似文献   

9.
尚桦  李若 《水运工程》2020,(2):62-66
三峡升船机下游引航道具有水位波动大、变化快的特点。为减少水位变动对三峡升船机船厢下游对接运行操作的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建立船厢下游对接时船厢水深、船厢与下游偏差拟合数学表达式,得出结论:船厢下游对接时船厢水深、船厢与下游偏差是线性对应的。根据三峡升船机现阶段运行操作现状,结合船厢水深、船厢与下游偏差变化,提出船厢下游对接不同时段的运行操作应对策略,为三峡升船机运行操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内河船非法从事海上运输,导致事故频发,已成为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加大内河船涉海运输整治力度势在必行。结合案例,从内河船涉海运输整治现状、内河船涉海运输的原因、内河船涉海运输的危害等三个方面分析,总结内河船涉海运输整治的难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船电网通知     
《船艇》1992,(2)
船电网成员单位:根据1991车中船总公司科技交流网站工作会议的精神,船电情报网与船电学组于1991年11月份在成都召开了“船电新技术应用学术会议”,会议期间,讨论商定了1992年船电情报网的活动汁划:(一)船电简讯及时报导船电情报网成员单位在船电科研、设计、生产、教学等方面的技术动向,沟通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尺为1:20的船厢出入水过程概化物理模型,对下水式升船机船厢主体底缘形式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不同底缘形式的船厢对出入水过程船厢池水面波动、吸附力、拍击力及附加水动力荷载的影响。研究表明:船厢底缘角度的增大可有效降低船厢出水吸附力与入水拍击力,同时考虑到船厢底缘角度的增大会引起船厢质量的增加,提出船厢底缘较优角度为4°。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耦合技术的船体结构碰撞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船舶碰撞问题的复杂性,通常是将船舶碰撞的外部机理与内部机理分开研究。作者基于“全耦合”分析技术,建立撞击船与被撞船整船模型,成功解决了船体与流场、撞击船与被撞船的耦合。此外,考虑撞击船与被撞船同步损伤,将内部机理同外部机理同步分析。通过数值仿真计算,分析了碰撞后撞击船与被撞船的运动、能量转化以及碰撞力、损伤变形及各构件的吸能情况。另外,开展多种碰撞工况计算研究,得出了便于工程应用的极限撞速曲线,为后续的船舶碰撞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船艇》1987,(9)
美国“菲利普”号海洋调查船是一艘能竖起来的船。它在航行、停泊时与普通船只一样,但在工作时,对船艉注大量海水进行压舱使船艉沉入水、船艏露出水面,使船形成竖立式。该船上的设备都安装在转轴上,当船竖起,都相应转90°。该船排水量为2000吨,总长108米,无自航力。该船呈竖直时  相似文献   

15.
国际海事组织IMO目前正在制定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其中瘫船稳性薄弱性衡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基于IMO SDC 1/INF.6瘫船稳性失效模式薄弱性衡准草案的相关内容,开发了瘫船稳性薄弱性衡准第一层和第二层计算程序,并进行了11艘样船计算,样船包括渔政船、油船、巡逻船、海域看护船等。对于各种船型分别进行满载、设计和压载三个吃水状态的瘫船稳性薄弱性评估,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协调性,为制定瘫船稳性第二层薄弱性衡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如果因它船的疏忽和因船长,船员、引水员或船东之雇佣人员在指挥航行或管理船舶中的疏忽或过失而导致与它船碰撞,被承运货物之货主应就船东对它船或非承运船或其船东的一切损失或责任作出补偿。补偿的范围应相当于它船或非承运船或其船东向所述货主已支付的损失或损害费用,或将要向所述货主支付的任何赔偿费用;应相当于它船或非承运船或其船东抵销、补偿、收回其要求承运船或其船东作出赔偿的那一部份费用。  相似文献   

17.
LNG运输船舶船岸兼容分析涉及到的信息空间跨度大,所需数据数量大,数据格式类型多且难于共享,因此考虑通过建立LNG运输船舶船岸兼容数据库系统,为船岸兼容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持。通过分析LNG运输船舶船岸兼容分析方法,集成Access数据库开发、OPTIMOOR系泊计算、VB.NET软件开发等技术,构建了船岸兼容分析系统。船岸兼容数据库由三个子数据库组成:终端数据库、船型数据库、船岸兼容分析数据库。系统具有六大模块,对应的有六大功能:兼容性分析、统计分析、系泊分析、靠离泊分析、文档自动生成功能、数据维护功能。通过LNG运输船舶船岸兼容数据库软件系统的应用,可极大地提升船岸兼容分析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海缆船的电缆装载能力是海底电缆工程的关键指标,其铺缆装备的能力和效率也成为制约海缆船作业效率的重要因素。文中首先介绍了海缆船的主要应用方向,分析了国内外海缆船的技术现状。通过研究国外大型海缆船的技术现状,归纳了大型海缆船在船型及主尺度、作业方式和主要性能的技术特点;然后推出了两型分别用于近海和远海航区的5 000吨级海缆船设计方案,研究了两型船主要技术参数、作业系统及能力;最后对未来大型海缆船的发展进行展望,初步探讨了大型海缆船的四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起经典的海事判例。在能见度良好条件下两船在航道中行驶,一船犯有在中央航道左侧行驶的错误;另一船在和来船对驶相遇时犯有操左满舵,未采取有效的避碰手段和未鸣放声号等错误。两船碰撞、一船沉没。法庭判决:两船对碰撞各承担50%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采矿船于船舯处有大开口月池贯穿船底用于矿物开采,并且月池前后均匀分布4个矿物储存舱,采矿船兼有矿砂船和钻井船的共性。矿砂船横剖面形式采用方形截面设计,便于舱内矿物海上输入输出转运作业。舱段有限元相对于全船有限元更加方便快捷,航行状态下采矿船内、外载荷与矿砂船类似。因此对于航行状态,该文按照CCS船舶规范,从结构型式、模型范围、工况选取及参数设置等方面考量,并应用CCS-HCSR-TOOLS软件进行舱段有限元强度分析;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得出采矿船前期设计需要特别关注的区域,为采矿船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