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Ⅱ期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56例Ⅱ期结直肠癌术后癌组织中ERCC1的表达,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癌组织中ERCC1表达低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复发或转移患者ERCC1表达低于未出现患者(P=0.002),T3患者ERCC1表达高于T4患者(P=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RCC1表达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呈正相关(P=0.000;P=0.000)。ERCC1高表达组中,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辅助化疗患者和未接受化疗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1;P=0.465);ERCC1低表达组中,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辅助化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高于未接受化疗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2)。ERCC1(P=0.031)和复发转移(P=0.009)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复发转移(P=0.000)是影响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RCC1是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ERCC1低表达患者预后差,但可从含奥沙利铂方案的辅助化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患者出现代谢异常的情况及可能原因。方法 103例住院的单相抑郁症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患者组抗抑郁药治疗3周。检测治疗前后代谢指标(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化。结果单相抑郁症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代谢指标与正常对照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抑郁药治疗后,血清空腹血糖水平较基础值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单相抑郁症患者空腹血糖及总胆固醇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49;P=0.031);年龄>30岁的患者空腹血糖及总胆固醇指标高于年龄≤30岁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6)。空腹血糖和发病次数正相关,可建回归方程Y_(空腹血糖)=0.26x_(发病次数)+4.01。结论抑郁反复发作增加了发生代谢问题的风险;抗抑郁药治疗有助于空腹血糖的改善;单相抑郁代谢风险或许与疾病反复发生有关,与药物治疗关联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后辅助放疗对HPV16相关Ⅱa(pT3)期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的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后病理分期为Ⅱa(pT3)期食管鳞癌患者的97例病理标本以及54例正常食管黏膜或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PV16E6、p75NTR及P13K的表达,并分析HPV16、PI3K与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术后辅助放疗对Ⅱa(pT3)期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97例Ⅱa(pT3)期食管鳞癌组织的HPV16E6和PI3K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9%、69.1%;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42.3%,中位生存期52个月;HPV16阴性与阳性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7.6%、25.3%,术后放疗与未放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9%和3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示,HPV16阴性者术后放疗与未放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9.0%和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亚组分析示,HPV16阴性组中年龄≤61.5岁、女性、无吸烟史者应用术后辅助放疗提高生存率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16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改变了Ⅱa期食管鳞癌患者固有的辐射敏感性。术后辅助放疗只能提高HPV16阴性Ⅱa期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1(ICAM-1)基因K469E位点在新疆哈萨克族人群中的分布以及与不同类型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对新疆哈萨克族180例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8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ICAM-1基因K469E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 ICAM-1基因K469E位点K等位基因在脑梗死组及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8.455,P=0.004),KK基因型在脑梗死组及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5.50,P=0.000),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基因型频率KK 0.632、KE 0.250、EE 0.118,小动脉闭塞(SAO)型脑梗死基因型频率KK 0.683、KE 0.192、EE 0.125,两组相同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4,P=0.649),LAA组K等位基因频率0.757,E等位基因频率0.243,SAO组K等位基因频率0.779,E等位基因频率0.22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245,P=0.620)。结论 ICAM-1基因K469E位点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脑梗死相关,K等位基因可能是新疆哈萨克族脑梗死患者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行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切除转移灶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ISI Web of Knowledge、Pubmed及中国期刊网,检索国内外自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公开发表的有关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文章。通过Meta分析对比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分期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5年生存率。结果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手术切除组与分期手术切除组比较,同期手术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6.4%与分期手术组35.6%(P=0.957)相似,在围手术期死亡率(OR=1.91,95%CI:0.90~4.08,P=0.09)及5年生存率(OR=1.08,CI:0.73~1.61,P=0.69)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分期切除相比,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行同期切除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肝移植术(OLT)和肝切除术(RT)治疗原发肝细胞癌(HCC)的疗效进行综合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ne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CBM、CNKI数据库、万方、维普,及手工检索国内1990~2010年发表的有关于肝移植和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献,选择RevMan5.0软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有9项临床试验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组和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相似(OR=1.26,95%CI为0.93~1.17,P=0.13),肝移植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1.68,95%CI为1.31~2.17,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2.17,95%CI为1.63~2.89,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5.07,95%CI为3.27~7.86,P<0.01),肝移植组术后复发率低于肝切除组(OR=0.10,95%CI为0.06~0.14,P<0.01)。结论肝移植术和肝切除术均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手术方法,但肝移植术预后较肝切除术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生发中心型(GCB)与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病特点和预后因素,为临床分层诊治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并在病理科经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确诊的DLBCL患者168例,按照Hams分型标准,分为GCB和non-GCB两类,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分类;整理追踪其中45例non-GCB和25例GCB患者,分析其发病时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Ki67指数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关系。结果临床特点为:168例DLBCL患者中non-GCB型126例、GCB型42例,non-GCB型与GCB型在发病年龄和男女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5、0.157);组织学分类为non-GCB型中60例发生于淋巴结节内,66例发生于结外,其中胃肠道25例;GCB型中15例发生于淋巴结节内,27例发生于结外,其中胃肠道15例;GCB型中原发于胃肠道占35.7%,而non-GCB型原发于胃肠道占19.8%,GCB型中原发于胃肠道明显高于non-GCB型(P=0.036);预后分析显示non-GCB型和GCB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起病时临床分期、LDH水平以及60岁以上(包括60岁)和以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75、0.414、0.863)。而non-GCB型患者IPI评分值(3-5)、Ki67(≥80%)均高于GCB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26)。结论 DLBCL中non-GCB型比GCB型更常见,nonGCB型与GCB型发病年龄、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GCB型中原发于胃肠道明显高于non-GCB型;起病时临床分期、LDH水平、以及60岁以上(包括60岁)和以下组在non-GCB型和GCB型中无明显差异,而non-GCB型患者IPI评分值(3-5)、Ki67(≥80%)均高于GCB型,提示non-GCB型DLBCL预后较差,在选择化疗方案时应以二线方案为主。  相似文献   

8.
食管鳞癌中PTEN和Caspase-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PTEN和Caspase-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食管鳞癌组织、16例食管癌旁组织和16例不典型增生上皮中的PTEN和Caspase-3表达水平;采用定期发信与门诊面检相结合的方法对64例食管鳞癌单纯手术患者连续跟踪随访5年以上。结果食管癌旁组、不典型增生组及食管鳞癌组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表达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304,P<0.05),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539,P<0.01);PTEN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失表达组(P<0.01)。食管癌旁组、不典型增生组及食管鳞癌组中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先降低后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表达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277,P<0.05)、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486,P<0.01);Caspase-3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失表达组(P<0.01)。在食管鳞癌中,PTEN与Caspase-3表达呈正相关(r=0.456,P<0.01)。结论PTEN和Caspase-3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TEN和Caspase-3蛋白表达对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5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案分析,阐述了早期手术在本病治疗中的地位。结果表明,发病后48h以内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14.3%和3.6%;而发病48h以上手术组,两率分别达52.2%和21.7%,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不同手术方法也影响着本病的预后。作者认为,早期手术能够减轻或阻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进一步发展;术时应充分游离胰腺,切开其表面纤维组织减压,坏死组织清除,确保通畅的引流,可望提高本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探索不同分型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将100例乳腺癌标本分为Luminal型、HER2(+)型、BLs型和NBLs型,检测MIF表达差异。比较不同年龄、月经状况、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和术后临床分期患者中MIF阳性表达率;比较MIF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微血管密度(MVD)数值差别及5年总生存率。结果不同分子分型和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乳腺癌患者中,MIF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MIF表达与HER2(+)型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皆正相关。MIF阳性者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者(P<0.05)。Kaplan-Meier法示MIF阴性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MIF阳性者(Log-rank=19.516,P=0.000)。结论 MIF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多为HER2(+)型,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新生血管明显,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