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ESRD)血清中铁调素(hepcidin)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erum transferring receptor,sTfR)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肾性贫血铁缺乏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80例,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Hepcidin、sTfR、总铁结合力(TIBC),同时测定血清铁(Fe)、铁蛋白(FER)、血清转铁蛋白(TRF),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和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血清hepcidin和sTfR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非透析ESRD组相比,MHD组的血清hepcidin和sTfR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epcidin与Scr、hs-CRP、血清铁(Fe)、铁蛋白(FER)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5、0.312、0.290、0.286,P均<0.01;与HGB、eGFR、HCT、TRF、TIBC呈负相关,r分别为-0.466、-0.362、-0.285、-0.248、-0.224,P<0.05。4血清sTfR水平与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64、-0.519,P均<0.01;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78和0.514,P均<0.01。5血清hepcidin、sTfR联合铁蛋白或转铁蛋白饱和度诊断缺铁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为90.8%,对应的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77%。结论血清hepcidin、sTfR联合铁蛋白或转铁蛋白饱和度对于ESRD患者合并肾性贫血铁缺乏的评估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女性绝经状态不同评价人附睾蛋白4(HE4)、糖类抗原125(CA125)和ROMA指数在诊断卵巢癌方面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妇科包块患者进行手术,确诊为卵巢癌的患者73例(卵巢癌组,分为早期和晚期),卵巢良性肿瘤患者66例(良性肿瘤组)以及健康妇女57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每组进一步分为未绝经组和绝经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HE4和CA125水平,并计算ROMA指数。结果 (1)卵巢癌组的HE4、CA125和ROMA水平均高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以良性肿瘤组+健康对照组为参照,未绝经组与绝经组HE4、CA125和ROMA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4、0.822、0.941 vs.0.994、1.000、1.000;(3)在未绝经组,HE4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最高,最佳cut off值为75.92pmol/mL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1%和100%;在绝经组,CA125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最佳cut off值为57.65U/mL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5.4%;(4)血清CA125在绝经组早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未绝经组中HE4具有更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在绝经组ROMA指数能兼顾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根据绝经状态不同建立HE4、CA125和ROMA指数的参考区间,在卵巢癌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胱抑素C(Cys-c)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61例T2DM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NAU组,23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211例)和大量蛋白尿组MAAU组,118例),采用酶法测定血清TBIL水平并比较,分析TBIL与Cys-c、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UACR、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关系。同时将所有研究对象以TBIL上四分位为切点分为A组与B组,比较两组间DN的患者比例及Cys-c等肾功能指标的变化趋势。Binary logistic回归法分析T2DM患者发生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MAAU组和MAU组血清TBIL水平明显低于NAU组(9.26±3.28 vs.10.69±3.66 vs.11.97±3.78μmol/L,均P<0.01),MAAU组血清TBIL水平明显低于MAU组(9.26±3.28 vs.10.69±3.66μmol/L,P<0.01)。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血清TBIL与BMI、HDL-C、apoA、DBIL、IBIL和eGFR呈正相关,与Cys-c、Scr﹑UACR、WBC和RDW呈负相关(P<0.05或P<0.01)。校正性别、年龄和BMI后,T2DM患者TBIL与Cys-c仍呈明显负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ys-c、BMI和WBC是影响T2DM患者血清TBIL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B组Scr、Cys-c、UACR、DN患者比例和MAAU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A组(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年龄和WBC是预测T2DM患者D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TBIL是预测T2DM患者DN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或P<0.01)。结论早期DN患者血清TBIL水平较单纯T2DM患者明显下降,随着UACR增加,血清TBIL水平逐渐下降,且与血清Cys-c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是否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的差异,并评估其判断预后的潜力。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及温州市中心医院连续性符合条件的CAP患者(n=48)、CAP+AECOPD患者(n=20)或AECOPD(n=34)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常规自动化测试C-反应蛋白(CRP)、hs肌钙蛋白T、NTproBNP、降钙素原和血液计数,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分析sFlt-1水平。结果不同诊断组患者的炎症指标、sFlt-1、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有明显差异(P<0.05)。CAP+AECOPD组的CRP、sFlt-1、降钙素原、hs肌钙蛋白T、NT-proBNP、纤维蛋白原较AECOPD组显著升高(P<0.05),而血红蛋白较AECOPD组显著下降(P<0.05)。CRP(r=0.504,P=0.005)、sFlt-1(r=0.384,P=0.009)和降钙素原(r=0.307,P=0.042)与住院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入院时相比,sFlt-1水平在出院后再入院的患者中表现更高[(27.91±5.82)ng/L vs.(16.26±4.33)ng/L,P=0.022],并且在30 d内死亡患者中sFlt-1水平[(30.46±5.74)ng/L]更高。sFlt-1水平高于19.451 ng/L区分AECOPD和CAP+AECOPD的阳性预测值为66%,阴性预测值为80%,灵敏度为66%,特异性为80%,ROC曲线下面积为0.78。结论血清sFlt-1水平能快速区分AECOPD患者是否合并CAP,而且可以初步预测住院时间和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西安地区52例尿毒症患者血清铝水平,非透析组为(1.20±0.60)μmol/L,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CAPD)组分别为(1.81±0.65)μmol/L和(1.47±0.77)μmol/L;与对照组(0.49±0.16)μmol/L比较,3组均显著升高(P<0.01)。非透析患者血清铝与肌酐水平之间,透析患者血清铝与透析时间之间均无显著相关。腹膜透析液之铝含量在安全范围。讨论了尿毒症铝中毒的原因、诊断及其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7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3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MGB1水平,并对其中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入院时、入院后第7天、第14天血清HMGB1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进行相关化验指标的检测,根据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2002年标准版公式即:MELD分值=3.8×ln[胆红素(mg/dL)/18]+11.2×ln(INR)+9.6×ln[Cr(mg/dL)/88]+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MELD评分计算。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HBV感染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μg/L)分别为:14.29±4.01、49.68±7.72、61.92±15.42,重型乙型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HBV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HBV感染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HMGB1水平(μg/L)分别为:62.02±16.16、62.59±14.9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HMGB1水平与MELD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动态检测发现,死亡组患者入院后血清HMGB1水平持续下降,而存活组患者入院后血清HMGB1水平下降至第7天后出现再次上升趋势。结论 HMGB1可能与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HMGB1水平与MELD评分及患者预后未见明显相关性;动态检测血清HMGB1水平,可能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15s抗原的表达。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慢性肾衰(CRF)血液透析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15s抗原的表达,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长期透析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5s表达水平为1.81±0.79,与正常对照(1.05±0.13)相比有所升高(P<0.05)。结论长期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15s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使用人血白蛋白在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因腹水就诊于我院的101例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口服利尿剂及静脉注射白蛋白治疗。汇总患者基线资料,评价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及肌酐水平变化。治疗前后白蛋白升高水平大于中位值(1.8 g/L)的定义为治疗有反应组,反之定义为无反应组,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腹水相关腹胀症状得到临床缓解,治疗过程中无1例发生急性肾损伤。32例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因腹水反复住院。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26.5±5.9) g/L vs.(29.9±4.9) g/L,P<0.001],治疗前后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9±118.4)μmol/L vs.(108.5±87.9)μmol/L,P=0.816]。53例患者归为有反应组,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24 h蛋白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有反应组血清肌酐水平[(84.1±51.2)μmol/L vs.(142.7±158.4)μmol/L,P=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成功进行PCI术后随访并再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无再狭窄组(non-ISR组,113例)和再狭窄组(ISR组,102例),又根据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将患者分为HsCRP>1mg/L(113例)和HsCRP≤1mg/L组(10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以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指标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ISR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3%,高于non-ISR组的30%(P<0.05);ISR组年龄明显大于non-ISR组(P<0.05);ISR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non-ISR组(P<0.001);ISR组血清CRP水平高于non-ISR组(P<0.05);ISR组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non-ISR组(P<0.05);ISR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non-ISR组(P<0.05);ISR组冠状动脉的病变明显较严重,Gensini评分较高(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HsCRP水平以及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是ISR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血清HsCRP水平和Gensini评分是PCI术后IS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C和LDL-C水平与ISR相关,但不能独立预测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DL-c/HDL-c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7年内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冠脉支架术后造影的216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影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再狭窄组(73例)和非再狭窄组(14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按照LDL-c/HDL-c的值,将216例患者分为3组,记为T1、T2、T3组,探讨LDL-c/HDL-c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1)支架内再狭窄组的LDL-c/HDL-c水平显著高于非再狭窄组(P<0.01);(2)高水平LDL-c/HDL-c组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低LDL-c/HDL-c组(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HDL-c、糖尿病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分析显示,LDL-c/HDL-c可预测支架内狭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50%,曲线下面积为0.66(P<0.01)。结论 LDL-c/HDL-c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