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随着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的推进以及城际交通带来的区域出行便利化,长三角城市群城际交通发展面临新的趋势和挑战。通过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城际交通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要素流动、区域空间结构演化以及区域间相互作用等内容,分析各阶段城际交通发展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协调性,包括在规划层面以多层次城际交通引导区域要素流动、在空间层面亟待提高城际交通与城市空间匹配度、在组织层面跨区衔接难度大以及网络整体均衡性不足等。  相似文献   

2.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本文借助复杂网络相关理论,以L空间方法构建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区域网络与城市网络,分析了区域与城市之间的连接情况.结果 表明:在由21个重点区域构成的区域网络中,每个重点区域与其他区域至少有2条路径相连接,且区域网络具有小世界的特点,说明重点区域之间连接紧密,可靠性强.在由116个节点构成的城市网络中,城市间连边以极、组群、组团等不同类型重点区域城市之间的连边为主;在考虑城市空间距离的加权网络中,重庆、西安等节点重要度较高,建议重点关注各种交通方式在这些节点的相互衔接情况以提升运输效率.在鲁棒性分析中,发现加权网络对随机攻击和基于接近度中心性的蓄意攻击鲁棒性较好,而对基于介数中心性和PageRank中心性的蓄意攻击鲁棒性较差.通过对主骨架的网络特性进行分析并识别其重要节点,本文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主骨架规划的合理性,还可为重点区域及城市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提供其连接情况、支撑作用与拓扑重要性等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旅游交通产业的发展,解决游客出游线路规划时所面对的问题,建立了2阶段模型以优化城市多模式旅游路径选择。第1阶段,研究了旅游情境下影响游客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了“游客社会经济”“出行特征”和“交通方式”3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同起讫点间不同交通方式(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的步行距离比、资金消耗比和运行时间比等9个因素,在南京市开展问卷调查,构建多项Logit(MNL)模型,分析了游客的出行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第2阶段,基于旅游路径选择的最优要求、分段要求以及限时要求,构建了基于DC-TSP的城市多模式旅游线路规划模型,并利用LKH求解器进行模型求解。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充分考虑了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特征,可满足城市内旅游线路规划需求。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是重大公共交通设施,对缓解交通拥堵、引导绿色出行、提升居民出行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但其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需在全市层面统筹分析轨道线路建设对交通系统的整体影响,从而发挥其最大交通效益。综合考虑片区人口加权的网络可达性指标,提出道路、轨道一体化系统的网络可达性计算方法,并分析东莞市现状轨道、城市轨道建设规划、城市轨道网络规划的网络可达性特征。结果表明:东莞市现状79.20% 地区在网络可达性60min等值圈范围内,11.21%地区在网络可达性45min等值圈范围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实施后,全市网络可达性增强,西北、西南区域提升显著;对于城市轨道网络规划,选取了6个线路组合方案进行网络可达性分析,其中轨道6号线、7号线、1号线(支线)组合方案对全市网络可达性整体提升作用最佳,为新一轮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线路选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广州市实际规划为案例,介绍了游憩交通规划的目标确立、发展策略研究、规划方案制定.在常规的旅游交通规划基础上,兼顾了市民休闲、健身等交通出行需求.在充分结合了游憩设施和交通枢纽设施并统筹考虑的基础上,规划布局了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制定了特色游憩交通线路方案,从而引导游憩交通的合理出行,促进游憩交通与城市生产/生活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出租汽车运行GPS轨迹数据,构建了一类城市出行复杂网络;使用有向加权复杂网络测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出租汽车出行轨迹网络结构复杂性与空间分异特征;以西安市数据为例,进行了网络指标测算。分析结果表明:出租汽车出行轨迹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为2.070(边数),聚类系数为0.653,网络密度为0.554,说明了该网络是一类典型复杂网络,具有典型的小世界和集团化特征,且实际平均出行距离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网络的节点强度均值为411,最大K-核值为59,网络中强度小于600的节点占77.97%,强度小于300的节点占50.24%,呈现典型的大少小多的空间分布特点;该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重要小区的出行辐射范围具有全局性特征,总体出行强度空间布局与城市公共交通干线走向一致,呈十字型分布;在整个网络范围内,强中心性交通小区呈现集聚性分布,重要交通枢纽(车站)与商圈等区域节点强度大于2 200;出租汽车上下客区域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即在城市重要功能聚集区的上客水平高于下客水平。研究结果反映了出租汽车出行轨迹网络的拓扑结构与空间分异特征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城市居民活动的空间特征、活动规律及其与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公共交通进行可达性分析,可以反映城市间不同区域通过公交线网的交通便捷程度。本文通过对乘客出行心理、行为的假设和公交线路、道路可达性范围的界定,给出了一种简易的公共交通网络可达性指标计算公式,并基于TransCAD软件给出了指标计算方法步骤。最后,通过对长春市中心区的公交可达性进行了实证验算,得到了可信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周涛  程坦 《城市交通》2012,10(6):47-52
为了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探索自行车交通在重庆市的发展途径,对重庆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规划。首先,针对主城区的山地城市特征,从城市及交通发展特点出发,研究分析发展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后,提出"服务特定区域,满足中短距离出行;接驳公共交通,完善出行网络"的功能定位,以及"两个网络"(公共交通接驳网络、局部区域自行车出行网络)"、一个特色"(特色景观自行车线路)的发展模式。最后,提出重庆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方案并进行实践,为同类山地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研究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和公平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城市群范围内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更具针对性地制定规划和功能提升策略。利用实时路径规划数据,获取公路及公路衔接高铁两出行场景下的出行成本,运用Arcgis工具分析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可达性;提出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双指标公平性测度思路,对比分析其可达性差异特征;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城市群范围内高铁网络的可达性水平整体高于公路网络,但存在部分地区(无高铁站点)高铁出行可达性低于公路网络出行;公路网络可达性呈现出由核心城市逐级递减的格局,高铁网络呈现出沿线路廊道向两侧递减的格局;出行时间可达性数量分布具有一定的正态特征,而空间可达性分布则显示出指数分布特征;两出行场景下的可达性分布均表现为不公平,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可达性分布不公平性更强;高铁网络加剧了城市间的时间可达性差异,但缩小了城市间的经济潜力差距。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区域联系复杂化,出行方式多元化,出行特征差异化,规划思路由定性向定量转变。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规划师重新审视城市变革、增强规划效率提供了新途径。选择几类典型动态交通数据,构建了反映出行时空特征的期望线、轨迹线、等时线、小区蛛网等模型,分别从特定区域、主城区、市域范围探索交通出行特征与城市空间布局以及设施配置间的关系,形成由基础设施到现状特征再到规划决策的闭合体系,应用于基础单元周边路网梳理、主城区土地开发与产业布局、市域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为完善专业旅游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通过总结国外专业旅游城市在综合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在识别旅游交通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专业旅游城市对交通体系的基本要求。针对专业旅游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指出应将旅游交通特征和规律的研究贯穿综合交通规划始终,实现旅游交通与城市居民常规交通高度融合,进而提出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框架。以三亚市为例,重点探讨了专业旅游城市交通设施合理规模的确定,以及交通设施规划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三门峡市为例,分析省际边缘城市的特殊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通系统的供需特征。指出该类城市应得到相关政策的惠及和指导,紧抓国家级交通干线规划等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应客观分析省际边缘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诉求和城市自身对外交通系统的比较优势,在明确的区域竞合发展策略指引下确定主要交通设施的发展定位,锚固主要线位控制点。总结该类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应突出三个规划要点:为重大对外交通设施预留用地及线位,与城市用地开发相协调;通过既有线外迁、高等级设施规划等方式改善穿越主要城镇建设区的区域交通主干线,梳理过境及出入境客货运交通组织;加强客货运枢纽的规划布局及内外交通设施的衔接。  相似文献   

13.
特殊的空间形态、稀缺的贯通性轴向道路资源以及高度混合的内外交通导致带型城市面临独特的交通问题。从城市空间形态角度出发,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中国657个设市城市,据此界定带型城市为建成区长宽比大于3的城市。并对带型城市(组团)的交通需求、路网布局、道路级配进行梳理,发现带型城市贯穿性长轴干线道路的数量、等级、分布对带型城市规模、形态以及交通组织具有重要作用,是带型城市路网规划的核心。最后,提出带型城市常用的三轴干线路网布局模式及相应的道路等级,可作为带型城市路网规划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旅游业与综合运输体系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系统分析法对山东省旅游业与综合运输体系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发现:旅游人数、饭店数量与交通的关联性最强,表明旅游产业规模与运输业直接存在相互引致发展的效用;而旅游收入、旅行社数量与交通的关联性较弱,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效益较低,旅游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一直以来,航空对山东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的影响均处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简要分析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近年来国外发达城市的大型客运交通枢纽的发展普遍具有大型化、综合化和立体化的趋势和特征;并对这种趋势的内在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这是运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交通资源日趋紧张的约束下,保证乘客出行更方便的同时,又能实现大型客运交通枢纽网络经济的必然要求;最后指出交通规划在大型客运交通枢纽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城市观光游览现状、掌握游客的游览模式,合理规划旅游交通线路,对非黄金周城市型旅游交通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北京市城区内5个主要景点进行旅游交通行为调查,将分析对象划分成本地居民游客和外地游客。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两类游客在游览方式、出游规模、游览目的等游览模式,以及交通方式选择、出游时间等交通出行特性的不同。分析结果得出两类游客的游览模式以及北京市区经典游览线路。根据SP调查数据提出在中心景区设置公交专线,吸引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转变,缓解旅游季节城市交通压力。  相似文献   

17.
山地城镇尤其是山地贫困地区城镇的交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对其城镇化发展特征与交通发展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恩施州地形起伏大、生态敏感性高、贫困问题突出、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城镇布局分散等发展特征。指出恩施州存在交通系统发展缓慢、交通通道单一、交通对旅游发展缺少支撑等困境。在西部大开发、武陵山区扶贫的政策优势,以及全州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诉求下,提出恩施州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应充分重视既有规划、集约利用运输通道、培育多级枢纽体系、构建多层次旅游服务设施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中国在综合交通运输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城市交通也得到快速发展,但面临严峻的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绿色出行环境差和停车难等困境。通过分析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特性与成因,指出新型城镇化对城市交通发展的新要求和制定交通政策的新导向。基于旧城改造中优质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交通需求管理、城市内外衔接交通设计等典型案例探讨现实问题的对策。从城市居民合理需求的满足和城市整体运行效率提升角度,引导学术界关注城市交通学的理论研究。最后,重点讨论大数据环境下城市交通网络构建和运行、特大及超大中心城市都市圈交通网络协同优化,以及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应用3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文  陈小鸿  胡显标 《城市交通》2010,8(1):44-52,80
目前,中国城市慢行交通发展定位不够明确,慢行环境日益恶劣,亟须开展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讨论了国内外城市交通模式及慢行交通保护战略,并从城市交通规划对慢行交通关注的缺失、城市交通管理缺乏人人性化评判依据,以及干路机非冲突造成慢行交通安全隐患等角度解读了慢行困境与规划反思。指出明确慢行交通地位、保障慢行安全与便捷、保护慢行活力应成为慢行交通规划的重要目标。据此,以上海市为例,介绍了机非分离规划、步行过街设施规划、自行车廊道网规划、宁静步行系统规划的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全球近60座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针对中国中小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出行特征,提出C模式概念,即步行和自行车导向型交通模式。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分析C模式下的典型问题与居民出行需求。基于此,提出适应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的C规划3C理念,即具有中国特色、步行和自行车友好、跨越用地边界的街道规划。C规划的重点是利用并连通既有城市支路与街巷,形成步行和自行车优先通行的廊道网络;C设计的重点是基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特征和公众意愿,通过跨界设计实现不同出行群体的和谐共生。以沧州市核心区为例进行规划实践并展示典型街巷设计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