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公路建设成果斐然,路网规模快速增长、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路面工程学科水平及国际影响力,推动路面工程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从公路韧性评估与恢复、长寿命路面结构与材料、公路交通能源自洽、低环境影响公路技术、路面材料基因与高通量、公路数字化及智能化、公路智能检测与高性能养护等七大研究方向,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路面工程的发展现状、前沿热点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具体围绕公路绿色化、韧性化、智能化、长寿命与交能结合等领域,遴选了20个热点研究方向,涵盖公路致灾因素及失效机理、公路韧性评估与恢复、公路韧性提升关键技术、公路长寿命路面结构足尺试验、公路结构与功能寿命增强技术、公路清洁能源采集技术、公路能源自洽设计、公路路域环境影响测试与评估方法、低环境影响路面新材料、沥青路面温拌再生技术、路面材料基因研究、路面材料跨尺度计算、路面材料基因与高通量研究、公路数字化建模技术、公路数字孪生仿真技术、公路运维数据驱动技术、公路探地雷达检测技术、路面性能轻量化检测、公路沥青路面抗滑性能检测及恢复技术、公路高性能预防养护技术等主要内容。该综述可为中国路面工程学科发展提供指引和参考,为路面工...  相似文献   

2.
历史震害表明,穿越活动断层隧道损坏严重且震后修复或重建难度巨大,提升强震活动断裂区隧道抗震韧性已成为工程建设面临的关键难题。在调研穿越活动断层隧道结构典型震害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震害启示并指出穿断层隧道结构抗震设计需要重点关注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估、穿断层隧道抗震设防策略和安全防控措施3个方面;其次,结合文献调研,综述了目前穿断层隧道结构抗震研究相关工作,重点阐述了穿越活动断层隧道抗震分析方法、结构灾变机制认识和抗减震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穿越活动断层隧道工程抗震韧性的统一设防理念和设计框架,提出以“震前预留、震中稳定、震后恢复”为核心思想的隧道结构抗震韧性设防目标,并进一步考虑强地震动-活动断层位错耦合作用,建立了“场地分区、结构分段”的隧道抗震设防分区准则,提出了面向不同地震设防水准以“抗(减)、让、诱(避)/抢”分阶段的隧道抗震韧性设计思想,从而为穿越活动断层隧道抗震韧性设计提供了全过程防控策略;最后,讨论了目前穿断层隧道抗震研究急需攻克的关键科技问题,并对该领域今后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该研究旨在为穿越活动断层隧道工程建设提供面向抗震韧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相互融合,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呈现出人口、建筑以及财富的高密度特征,人们对灾患的预警、应灾、灾后复原、恢复和重建能力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桥梁抗震也向着对各种实际需求具有高质量、高性能适应性的智能性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当前结构抗震已经从基于生命安全的结构抗震减震转向震后结构功能可恢复与快速修复,这对桥梁抗震的韧性提出了要求。为此,首先介绍了桥梁抗震中智能和韧性的含义,指出其是桥梁抗震研究的2个主要关注点,阐明了智能和韧性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关系。而后从近断层地震荷载、桥梁减震体系设计、桥梁装置的设计、可恢复结构和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路网系统等方面,基于智能和韧性的视角,总结了研究人员为提升桥梁防震能力所做的努力。并基于现有的工作基础,从抗震体系或装置的多功能与高性能化、监测技术的高效发展以及韧性评价体系的完善方面,阐述了进一步推进抗震智能与韧性应该做的工作。最后,结合当前“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引领作用,对未来在设计、运营、震后维修等阶段如何方便、快捷、高效地保证桥梁抗震智能和韧性进行了展望和构想。  相似文献   

4.
作为城市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撑,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应具备一定的鲁棒性以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本文通过复杂网络建模,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多个指标,分析公共交通站点的重要程度,并从正序攻击、倒序攻击两个角度讨论北京市复合公共交通网络系统的鲁棒性。结果表明,北京市复合公共交通网络呈现无标度特性,而且公共交通站点的重要度能够用一个指标进行描述。此外,一组对照性攻击实验表明,正序攻击对公共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和效率的影响极大,倒序攻击的影响则极小,亦说明所建立的重要度指标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快恢复受灾地区的路网畅通,保障人员疏散、应急队伍调配和救灾物资运输等灾后救援工作的尽早展开,针对应急恢复阶段的灾后公路网多维修队的修复调度和路由问题展开研究,并“允许安排多个维修队同时对一条受损路段进行修复”,以实现“柔性”修复调度,从而提升最优灾后公路网修复策略的实用性。采用灾后需求点的需求满足率表示路网连通度,并以路网连通度韧性作为灾后公路网修复策略的评价指标,使用Markov决策过程模拟灾后公路网多维修队的修复调度和路由的决策过程。然后,基于Q学习与Dijkstra算法设计出适合求解所提问题的改进强化学习算法,解决了灾后公路网多维修队的修复调度和路由问题,优化了灾后需求点和物资供应点之间的可达性;最后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维修队的修复调度和路由的整体性决策,可以得到全局韧性最优的灾后公路网修复策略,并验证了考虑“柔性”修复调度得到的最优修复策略具有更佳的修复效果,且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相似文献   

7.
应用统计方法和科学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对2012~2021年知网和WOS步行研究的文献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历年发文量,找出领域核心期刊、主要作者和机构,了解领域的研究概况;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和突发词检测,分析国内外步行研究热点和趋势,确定步行交通领域重点关注方向为“行人过街”、“交通安全”,以及步行的“智能交通”;最后,通过文献阅读,总结梳理了3个方向近年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信任是一个涉及心理、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特点的复杂的概念。本文综合不同学科对信任的研究结论,分别从内涵、类型、维度、影响因素、产生机制、作用等方面对多学科视角下供应链信任的研究脉络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梳理,并从行业研究情境和信任的状态诊断与动态演化角度提出供应链信任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这一复杂网络的生成机理,以Space P法拓扑的公共交通网络为研究对象,结合公交网络设计中常考虑的公交线路和运营长度限制以及路网中公交站点的邻接矩阵等因素,从公共交通网络的初始网络、新增节点、新增节点的局域世界、优先连接概率及新增节点引起的连边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构造了公共交通网络的局域世界演化模型,并给出了适用于计算机编程的模型算法。采用该模型对西安市的公共交通网络进行了生成模拟,结果表明演化模型生成的网络与现状网络的累积度分布曲线、节点乘车次数分布极为接近,证明该模型反映了公共交通网络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交通信息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交通安全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目标,智能网联环境下的交通信息与安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第4届交通信息与安全国际学术会议(ICTIS 2017)在此背景下隆重召开.围绕交通信息与交通安全的核心内容,分别从道路、水路的信息与安全角度出发,研讨了水路信息多元化应用、海上事故分析与船舶避碰、道路基础设施信息交互、公共交通优化等热点问题,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会议报告的热点,分析了交通安全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新能源动力船舶系统安全与防控、多种类多模式交通流动态预测、无人船开发与应用、道路安全建模等是交通安全与信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内缺乏枢纽新城地区交通规划的实践经验和规范指导,文中以广州南站地区交通规划为例,通过对国内外经验的总结研究以及模型测算,提出交通发展目标、理念和策略,勾勒了地区发展的交通网络,并提出了枢纽布局、交通组织和公共交通系统等枢纽新城交通规划。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平行系统的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研究内容,并将平行系统理论应用到城市交通系统中,建立了平行系统理论在交通工程中的理论框架体系,探索分析了其研究内容和过程.通过怀柔区青春路信号灯绿波控制实例的简要分析,通过实际交通系统与人工交通系统的交互运行和过程演绎,表明平行系统理论在交通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交通仿真方法,能以最短的时间得到最佳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根据当前智慧高速公路系统的发展历程,总结一些典型的车路协同系统逻辑与物理模型。在总结国内外智慧高速公路系统的整体架构之后,提出新一代智慧高速系统的总体架构-IntelliWay,包括智慧高速公路系统分层模块化架构、基于变耦合程度的智能分级和基于事件驱动的数据分发机制。同时,根据当前智慧高速公路系统的主流应用技术,总结车载高精度定位、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ADAS)与车载总线、路侧设备优化、异构网络融合、网络负载均衡、网络信息安全、多传感器融合与协同感知、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自适应信息发布、车辆群体协同自动驾驶、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交通态势预测、车道级主动交通管理、组件式应用服务开发等驱动智慧高速公路系统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然后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的特点提出未来智慧高速公路系统应用的实施建议;分析广播式交通信息服务、主动交通管理、伴随式信息服务、自动驾驶专用道、车辆队列协同驾驶等智慧高速公路系统的典型应用场景,进行智慧高速系统的测评方法分析和相关案例分析。最后,系统性地分析和预测智慧高速系统存在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  相似文献   

14.
鉴于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交通资源增长与交通需求增长之间永恒的不平衡性,"公交优先"已成为当代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共同选择。文章在对呼和浩特公交现状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呼和浩特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并给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旨在对促进呼和浩特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运行质量的提高,出行结构的优化及交通压力的缓解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交通大数据分析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现状问题,总结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拥堵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路网建设、强化静态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改善对策,以期为类似大城市交通拥堵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短时交通量时间序列智能复合预测方法概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短时交通量预测是智能运输系统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已成为交通工程领域重点研究课题。对国内外短时交通量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尤其是智能复合预测方法进行概述和总结,重点介绍灰色预测模型、模糊预测、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灰色神经网络、神经网络集成、统计学习理论、混沌预测、小波分解与重构的方法、以及由上述模型互相组合构成的各种智能组合预测模型等,并指出智能复合预测方法是解决短时交通量时间序列预测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桥梁双柱墩在国内外中小跨径公路桥梁和城市高架桥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震害普遍严重。为了揭示桥梁双柱墩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发展具有可恢复功能的防震桥梁双柱墩,实现从双柱墩结构到桥梁工程、再到交通线路乃至整个交通网络的全寿命周期抗震性能设计,对桥梁双柱墩抗震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首先总结汶川大地震和国外重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桥梁双柱墩的震害情况并分析其特征,主要破坏形式有墩柱的弯曲破坏、弯剪破坏、剪切破坏,间系梁的纵向开裂及其与墩柱节点的断裂,盖梁梁体的斜裂缝、冲切开裂及其垫石和挡块的剪裂、剪断、撞碎等。再从抗震性能试验、非线性力学行为及数值模拟、间系梁减震耗能、损伤控制与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ABC双柱墩及其在强震区的应用问题、抗震加固方法和抗震设计理论等方面对桥梁双柱墩相关的抗震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进而指出桥梁双柱墩应用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地震工程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问题,如子结构混合模拟试验、可恢复功能结构和交通系统、多次多灾种耦合作用、全寿命设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对双柱墩结构及其桥梁体系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研究、归纳和总结了铁路客运枢纽交通规划整合的原则和难点,对步行交通、铁路、城市轨道、城市常规公交、道路集疏运等相关交通系统的整合规划要点进行了分析。结合苏州北站案例,对其各交通系统的规划布置进行了分析介绍,从枢纽运输效率及区域发展的角度对交通系统规划的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车辆导航动态路径规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艳  王健  孟友新  江峰 《公路交通科技》2010,27(11):113-117
针对车辆智能导航系统中的交通网络模型、路径规划算法以及交通流预测这三个主要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首先着重描述了基于图论的交通路网模型的构建方法;其次分析了Dijkstra算法、Floyd算法、A*算法等经典路径规划算法的性能及研究方向;然后详细介绍了交通流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车辆导航动态路径规划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