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揭示交通暴露和土地利用层面各因素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社区尺度传播风险的影响,以A市315个小区的1 947例COVID-19确诊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ArcGIS平台的地理编码、核密度分析、空间统计和网络分析等方法,基于道路网络、公交网络、城市POI和中国GDP/人口空间分布的公里网格数据,获取有病例小区500 m缓冲区范围内表征交通暴露和土地利用的14项具体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小区的COVID-19确诊人数作为解释变量,同时考虑交通暴露层面变量(路网密度、设施邻近度)和土地利用层面变量(混合度、使用强度),运用经典全局泊松回归和变系数地理加权泊松回归(GWPR)2种方法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空间异质性的GWPR模型具有更高拟合优度和解释度;道路密度、公交线网密度、CBD邻近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和土地价值与小区COVID-19传播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出入口邻近度、绿地公园邻近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变量则在GWR模型中表现出随空间位置的改变呈现显著正负2种影响效果;人口密度、土地价值、绿地公园邻近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小区COVID-19传播风险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其他变量。因此,城市空间要素不仅会影响非传染性的病发风险,同时也与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显著相关,所得结果可为通过土地利用、城市交通规划等手段降低流行病发生的潜在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重大突发疫情面前,城市公共交通具有保障出行与阻断疫情的双重责任。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城市公共交通既要保证有效运输,又要降低疫情扩散的风险。地铁和常规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宁波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防疫问题,提出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城市公共交通非常规防疫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防疫需要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遵循分区分类防控的基本原则,在保障人们刚性出行需求的同时,必须阻断疫情传播,减少通过公共交通运输造成的交叉感染,实现疫情可防可控。除体温检测、佩戴口罩与洗手消毒等防疫措施之外,还应结合地方实际和风险评估等级采取非常规的组合防疫策略,即:①面向城市常规公交,建议采取网格化运营策略、需求响应式运营策略以及应急公交接驳策略;②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建议采取3级组合防疫策略,即暂停运营策略、车厢隔离防疫策略以及需求响应式防疫策略。以上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多种组合防疫策略需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动态调整,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公共交通应急预案,被动防御与主动防控相结合,积极发挥城市公共交通在疫情时期的交通骨干作用和应急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对城市综合枢纽的建设而言意义重大。以南京市浦口区浦泗综合枢纽工程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研究为例,阐述了城市枢纽工程施工期交通组织规划的方法和措施。利用工程实践证明,合理规划交通组织方案对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减小城市交通的影响、保证工程建设和城市交通安全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拥堵是全国各大城市的"通病",要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而轨道交通、城市高架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若组织不好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则进一步加剧城市交通拥堵,严重的影响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以青岛海湾大桥接线工程施工期间交通组织为例,阐述城市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可为城市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施工调流积累经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严重影响城市居民正常工作和休息,降低工作效率,危害身心健康。文中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危害及产生原因,从噪声源、传播途径、城市规划管理及法律法规4个方面提出了交通噪声的治理措施。重点分析研究了交通噪声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城市交通噪声控制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是关系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立了大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的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决策变量为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的周转量。该模型的目标为最大化城市客运交通效率,该交通效率不是简单的各种交通方式客运周转量的函数,而是由各种交通方式的客运周转量和各种交通方式对城市客运交通效率贡献率共同决定。同时考虑客运交通结构优化过程中应满足的出行需求总量约束、可达性约束、占地约束、能耗约束、环境容量约束和各种交通方式发展规模约束等。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陶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9):126-129+137+17-18
当前上海亟需建立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交通治理新路径,以进一步提升交通辐射能力。立足上海城市功能定位,从提升交通设施效率,提高交通服务品质出发,分析了构建上海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从服务上海、服务市民、提升智慧管理等多个维度,介绍了多层次可展现、可跟踪、可分析的综合指标体系及应用场景。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对助力上海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决策和提升上海的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对提升城市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治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英国交通一体化政策与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交通一体化政策,分析英国城市交通现状.根据交通一体化的实施及其效果.验证交通一体化政策是改善交通问题、保持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结合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并以北京市为例,指出交通一体化对我国城市交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要求,交通运输部于2018年制定了《交通一卡通运营服务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已经上升为交通运输部"贴近民生实事"的大举措。各地交通部门应时相继提出涵盖公交、地铁、市域(郊)铁路、道路旅客运输、水路旅客运输等出行整体服务的要求,未来向其他场景延伸的行业统一的"Maa S智慧交通出行环境"的平台建设目标,达到给公众客户一个便捷、易用、安全、高效、先进的出行服务;给政府和运营机构一个交通运营管理,运行维护,规划设计、调度指挥和安全管控的数字化云环境;给城市交通服务运营机构搭建一个交通互联互通的数据云平台,形成交通出行的生态服务体系。提出采用"数联模式"互通协同交通服务运营机构、站点及商圈综合服务提供商,通过开放接口形成出行生态圈,为出行者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为从业者搭建生态共营共赢平台,以满足"互通互联、换乘便捷、多城一网、一票通达"交通出行的大众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城市公共卫生事件下,考虑特殊时期的交通服务需求,通勤合乘模式解决通勤出行的可行性及组织效率,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基于疫情期乘客出行偏好网络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民众出行偏好及对不同出行模式的暴露风险感知。意愿调研显示,71%的私家车主及无私家车群体均对与同单位人员发生合乘有较高的参与意愿,60%的私家车主表示愿意提供合乘服务,73%的无私家车通勤人群表示愿意接受合乘服务。在单位层面组织通勤合乘,有需求、有条件、有基础,具有良好可行性。以问卷数据为基础构建二元Logit模型对合乘出行驱动因素影响分析,研究发现疫情持续期出行者对交通方式主观感知风险将对合乘选择行为影响较为显著。结合出行群体在疫情持续期的交通方式选择偏好,提出基于健康管理的通勤合乘组织设计的公益互助、安心、用户群体固定、预约共享、合乘人数控制原则和服务水平要求。通过不同场景下合乘仿真,对该模式的预期效率进行解析,得出由单位组织的通勤合乘模式相较商业顺风车而言,前者“N对1”的配对需求与后者“NN”配对相比,大幅提高了配对成功率。在不同拥车率条件下,存在一个成行率较高的合理员工规模,且该合理规模不是很大。员工住地较为分散的成行率均低于住地聚集场景,当拥车率达到65%的水平时,不论员工住地分布集聚还是分散,均可达到较高的成行率。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期,探索通过城市交通组织模式创新来破解通勤的流动需求与风险管控难题,为城市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独特的山谷型带状地理环境形成了天然的城市交通瓶颈,限制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布局.针对此问题,首先分析了兰州市交通对内对外链接能力不足、都市圈交通系统发展滞后、城区枢纽与功能区耦合不足等现状;其次,在对兰州市城市交通现状进行全面把握和详细剖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兰州市交通发展战略措施体系;最后,提出了强化兰州多向通达的枢纽优势、推进兰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推进快速化和网络化及建设"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以保证兰州市城市交通的发展在未来能继续带动城市经济的腾飞,同时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城镇化快速发展给道路建设带来新的要求与新的思考为题,总结了51年大城市发展中对城市人口、用地控制不严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绿化减少等城市病的经验与教训。重点论述了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与出路以及对城镇道路建设的关系,并提出了小城镇内部道路交通设计绿色交通、节约用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新构思,相应提出了一套包括内部道路类别与等级、路网布局、道路断面及宽度、交叉口道路系统交通组织设计的小城镇道路交通设计标准。最后对其外部公路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交通控制是依靠交通警或采用交通信号控制设施,随交通流变化特性来指挥车辆和行人的通行.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迅速推进的城市化及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己存在的城市交通问题.研究交通控制,有效的疏导城市车辆,减少堵塞是一项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公共交通内部相对狭小和密闭的空间,使得乘客间频繁发生近距离接触,是流行病扩散的高危环境。面对诸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类突发大规模流行病时,交通管理者通常采取的方案是全部公交线路停运,彻底阻断流行病通过公共交通系统传播这一个途径,但是对于公交乘客而言,如果缺乏替代的出行方式,将严重降低其移动性,甚至会影响其基本的生活条件。利用北京市公交IC卡刷卡数据,挖掘乘客的个人出行特征和相互之间的接触特征,构建公交乘客动态接触网络,试验数据统计显示北京公交乘客单次出行与他人的平均接触时间为17 min,通勤乘客工作日与他人平均累计接触123次。利用理论传播模型(SEI和SIS)模拟流行病在公共交通系统内的扩散,对比随机网络分析其特征,发现公交乘客间接触的周期性发生规律显著促进了流行病的快速传播。将乘客传播影响力集计至公交线路,针对常规公交网络设计停运部分线路的运营方案,使用站点间平均邻接距离作为指标,衡量部分停运方案导致的常规公交系统可达性损失。研究对比了停运方案实施前后的流行病扩散规模。研究结果表明,只需要停运小部分线路就能使流行病暴发得到遏制,同时公交系统的整体可达性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高架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但高架桥在缓解交通拥堵的同时也给城市道路空气污染扩散分布带来了新的影响。为了探讨这一新问题,采用实地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原理(CFD)建立RNG k-ε模型及离散相(DPM)模型,分析对称型街道峡谷内高架桥沿线交通颗粒物的扩散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架桥的存在会影响街道峡谷内的空气流场,导致桥面颗粒物向桥下地面沉积,造成地面颗粒物浓度增大;高架引桥沿线的交通状态对街谷内湍流动能的分布也有较大影响,进而改变了颗粒物的分布状态,通过模拟发现,车辆湍动能VIT的存在使颗粒物平均浓度相比于未考虑VIT时降低了3.77%,并且加重了高架桥的“盖子效应”,使高架桥面高度以下的颗粒物的平均浓度发生变化,迎风侧浓度增长11.46%~16.52%,而背风侧浓度下降2.82%~8.65%,高架桥源颗粒物在垂直方向上更加容易扩散;同时发现,高架引桥各位置处对应的街谷内颗粒物浓度要高于高架桥面高度处的颗粒物浓度。研究成果可为制定城市高架地区的交通污染控制对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袁梦洋 《时代汽车》2022,(1):189-190
国内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深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快速成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水平也在快速提高,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城市内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就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一个合理规划和发展的城市来说,居民应该享受到便捷顺畅的交通环境,提高出行的效率和体验,助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如果交通拥堵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密切关系着整个城市功能布局发展、居民生活与出行的质量,随着天津市交通机动化进程迅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制约天津市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症结。为了有效缓解天津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对策、手段和措施,从当前天津市交通现状及引发问题的根源出发,对交通拥堵的形成根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通过总结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成功治理的经验,结合天津市交通实际情况,提出天津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