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局部振动对人体各系统均有影响,振动病系全身性疾患。局部振动对手局部病变的特征,以末捎循环障碍,周缘神经功能异常和手骨营养破坏为主征。风动工具早在1839年首先在法国矿工中开始使用,到1883年在一些国家里广泛地应用。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影响,首先见到手指血管病变,1911年意大利Loriga在罗马记载了典型振动病之病例(职业性雷诺氏现象)之后进行报告,直到1931年Seyring观察到局部振动对上肢周缘神经功能的影响,1936年Brailsford和1937年Maclarn先后报导了因  相似文献   

2.
局部振动可引起末梢血管机能和形态的改变,尤其是振动性自指的出现,已被公认为局部振动危害的典型表现。因此,末梢循环机能的检查对于评价局部振动危害,特别是对局部振动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对于局部振动危害引起的外周循环障碍进行了许多研究,检查方法也不断改进。近年,我们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查结合冷水负荷试验评价局部振动危害,获得初步结果,现报道如下。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砂轮磨光接触局部振动的工人共  相似文献   

3.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影响,早期以神经系统的改变为主,往往以末梢神经炎的形态出现。调查证明,肢端麻木和感觉异常的主诉较多,尤其手麻、手痛、手冷感、手无力等局部症状出现较早,并且与振动性白指共同成为局部振动病的主要症候群。因此,末梢神经机能(指端感觉)检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手持振动工具振动参数是诊断局部振动病的依据之一。我们选择了铁道部西安车辆工厂4种常用风动工具,于1991年4月8日对其振动强度进行了调查。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方法使用ZDJ-1型便携式人体振动计(北戴河无线电厂);YD-72A型压电式加速度计(北戴河无线电厂);YD-F-2型机械滤波器(北京测振仪器厂;卡具(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研制)依照GB11523-89手传振动测量规范要求在时间计权设置1秒的状态下,选取典型操作过程对四种工具的  相似文献   

5.
ZJC-1型振动觉测试仪是一种用定量方法测定振动觉阈值,进而判断振动觉机能障碍的机器,广泛用于神经末梢感觉机能测定和局部振动病的诊断。该仪器结构紧凑,电路设计合理,外形美观、携带方便、数据可靠、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古希腊罗马学者就发现伴随铅绞痛有肌肉麻痹。到1839年法国人Taquerel des Planches曾详细地描述过铅中毒引起末梢神经障碍的体征。此后从1944年Cantarow和Trumper就开始采纳了Dejerine-klumpke(1899)的肌肉麻痹分类法,此法将肌肉麻痹分为前臂型、上臂型、阿-杜二氏病型、腓骨型和喉头肌型五类麻痹,以后此法就长期沿用下来了。 1880年Gombanlt进行豚鼠试验,证实铅可引起末梢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以后大家又针对铅引起的末梢种经组织变化是雪旺氏细胞还是轴索障碍,是神经纤维内膜的神经内膜血管障碍还是脊髓前角细胞障碍等问题,继续在光学显微镜以致电子显微镜的水平上进行着实验研究,直至现今。另一方面,Hodes、(1948)Dawson和Scott  相似文献   

7.
局部振动病(以下简称振动病)是由于在工业生产中使用风动工具、砂轮……等工人,两手长期受到较强的振动作用,而发生的一种职业病。目前,全国尚无统一防治方案,国内外虽然有些研究方法的报导;如毛细血管镜检,肢端血流量测定,手内肌的肌电检查、血清旦白的分析,振动感觉阈值和皮肤温之间的关系等。但是,厂矿基层限于设备技术条件,不易迅速开展,而全国接触振动工人甚多,迫切需要防治这种职业病。为探讨振动病简而易行的客观诊断指标。我们在过去对振动病调查分析的基  相似文献   

8.
振动对工人的危害,在一九六五年以后才引起日本卫生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并开始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作者发现日本振动病的症状与国际文献的描述相类似,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软组织(神经、肌肉)损伤,如多发性神经类样手套、袜子型的末梢感觉麻痹,肌力下降,手肌肉萎缩,手肌肉肌电图的异常表现。病人主诉有手麻木感、疼痛、僵直和肿胀。 2.双手发冷并并发外周末梢血管的痉挛反应。 3.骨骼和关节的损害,特别是腕、肘关节和脊椎骨。  相似文献   

9.
振动危害的客观检查方法,尤其振动病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振动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这种检查方法应当有一定特异性和敏感性,比较简便易行,易被受检者接受。目前的检查方法尚不够理想,而且评价也不完全一致。近几年来,我们在局部振动病的研究中,除进行了甲皺微循环、指端血流图、骨——关节X线等项特殊检查以外,也试用了几种临床检查方法。现总结、评价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相似文献   

10.
广西是我国较南的亚热带地区,关于铅锌矿井下凿岩作业工人有否振动病及其白指(V.W.F)发作的研究,从未作过调查,为摸清该矿井下钻工局部振动病发病情况和为国家制订卫生标准及搞好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我们对该矿井下凿岩作业工人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振动病是职业病之一,它是由物理因素——振动危害引起人体神经血管,骨骼等系统改变的一种疾病,有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之分。为了解和防治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我们初次对某车辆段受局部振动影响的35名工人进行了调查。一、调查对象选择了某车辆段铆工22名机械木工8名,卸螺母工4名,抛光工1名,共35名作为调查对象。在35名从事振动作业的工人中在40岁以上者、工令在10年以上者占的比重较  相似文献   

12.
目前,还沒有一项客观检验能够满足职业性雷诺氏症(振动白指)的临床诊断及局部振动病的劳动力鉴定的要求。有人曾用指端容积描记及超声波技术测量肢端血流。为检验末梢神经系统的变化,Renfrew研制了深度觉仪和两点分辨觉仪两种仪器。本文作者在Renfrew研制的仪器基础上又作了  相似文献   

13.
高频率局部振动是砂轮磨光作业的主要有害因素。已有报道,振动作用可引起动脉张力过高,但动脉压升高在振动作业工人中的分布及发生机理尚不清楚。作者观察了4,000名磨光工安靜时动脉压的变化。其中男性1,962名、女性2,038名。年龄20~60岁。发现动脉压过高者(>159/94mmHg),占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高架桥结构噪声的根源是桥梁在列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频率在20~200 Hz之间的局部振动,而结构噪声经研究从传播途径上控制效果较差,应选用较为精细的方法从其产生根源上着手加以研究。研究结论:基于车辆一轨道耦合动力学原理,利用有限元方法针对高速铁路中所采用的典型箱梁的局部振动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求解,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6个敏感点,分析了多种工况下的点振动响应,结果表明:(1)工程实际中在满足其他受力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箱梁顶板的厚度、腹板的厚度都会对控制箱梁局部振动起到可观的效果;(2)由改变腹板倾角分析可知,较小的倾角对结构局部振动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其设置为0°来控制局部振动,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取最合适的腹板倾角;(3)该研究结果对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减振降噪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山东东营某重载铁路路基工程,以重载铁路路基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循环振动三轴试验,探究在氯盐侵蚀和循环振动荷载双重因素耦合作用下重载铁路路基的累积动应变发展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路基土体变形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研究结论:(1)循环振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累积动应变随着循环振动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2)不同的动应力比下,累积变形曲线呈现出稳定型、临界型和破坏型三种类型;(3)干密度越大,土体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累积动应变发展速率越小,临界动应力比越大;(4)土体的累积动应变发展速率随含水率、含盐量和振动频率的增大而不断加快;(5)围压和含水率均可以改变土体累积动应变的发展类型,随着围压的增加,路基的变形速率降低;(6)该研究成果可为重载铁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将多跨悬浮隧道管段简化为作用在锚索端部的集中质量.根据舒适性要求,假定悬浮隧道是小振幅运动.不考虑悬浮隧道张力腿自身的涡激振动对悬浮隧道管段的影响时,在横流向涡激升力作用下建立悬浮隧道垂直于流向的振动方程.将倾斜式张力腿等效成水平张力腿和垂直张力腿.仅考虑悬浮隧道做垂直于流向振动,对于作用于悬浮隧道上的张力腿作用力.将作用于悬浮隧道上的涡激作用力简化为简谐荷载.采用龙格-库塔积分法对振动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并利用MATLAB程序对不同参数情况进行模拟.着重研究了张力腿结构性质的变化对悬浮隧道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张力腿与海底水平面的夹角对响应影响并不大,张力腿的轴向刚度和初始张力对响应有相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近年的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局部振动病在我国的地区和工种分布是相当广泛的。对工人的影响在寒冷的北方报道较多,部分亚热带地区也报道了振动病。而我省振动作业对工人的影响情况如何,尚未见调查报告。为了解手持振动工具对人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针对列车过桥时简支箱梁桥所发生的结构振动问题,本文总结分析以往利用SIMPACK软件建立的仿真模型,并基于多体动力学与有限元法,提出一种轮轨耦合仿真实现方法,据此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模型,进而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对列车过桥时箱梁结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城轨高架箱梁桥的减振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列车以40 km/h的速度过桥时,箱梁翼板的竖向振动最强烈,其次为腹板,且箱梁的竖向振动较之横向振动更为剧烈;(2)列车速度增加不仅会增大箱梁的变形,也会使箱梁受到更大的冲击能量;(3)列车低速过桥时,40 Hz以下的低频模态对箱梁局部振动贡献较大;高速过桥时,基频模态对箱梁局部振动贡献最大,且车速增加容易激发箱梁更高阶的模态,致使箱梁局部振动加强;(4)本文轮轨耦合方法不仅适用车桥间的耦合,也适用于车辆与大地或其他轨道结构间的耦合。  相似文献   

19.
以宁波火车南站枢纽改造工程临时铁路桥(宁波桥)为研究对象,探讨自重初应力对格构柱高墩-连续板梁桥的全模态和缩聚模态的影响。在考虑自重初应力与不考虑自重初应力2种情况下,分别采用子空间法和缩聚模态法,求得宁波桥包含局部振动的全局模态和仅考虑整体振动的缩聚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自重初应力对宁波桥动力特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轴向受力构件的局部模态,对整体振动模态几乎没有影响;2种情况下局部振动模态的频率差别很大,振型也有所差异;而整体振动模态的固有频率几乎是一一对应相等,振型也是一一对应相同。该结论对恒载自重初应力较大的桥梁动力特性分析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为研究不同类型梁单元对列车-轨道-简支梁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以12车编组高速列车通过6跨简支梁为例,基于多刚体动力学建立车辆垂向动力学模型,分别采用Euler-Bernoulli梁、Timoshenko梁及Mindlin板单元建立简支梁桥有限元模型,并开展基于三种不同类型梁单元简支梁模型的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响应分析。研究结论:(1)在相同参数条件下,三种简支梁模型的自振频率各不相同,其中Euler-Bernoulli梁模型计算得到的简支梁自振频率最高,对应的理论共振车速也最大;(2)运营车速条件下,桥梁加速度响应受梁单元类型的影响显著,基于Euler-Bernoulli梁的简支梁振动加速度最小,基于Timoshenko梁的简支梁振动加速度与基于板单元的箱梁底板中点处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而基于板单元的简支梁由于顶板局部受高频列车荷载激励的影响,因此顶板中点处的加速度最大;三种简支梁模型计算的首、末节车体加速度吻合良好;(3)共振车速条件下,Euler-Bernoulli梁模型和Timoshenko梁模型计算的桥梁加速度和位移吻合较好,但整体上大于板单元模型箱梁腹板及底板的计算结果,且Euler-Bernoulli梁模型和Timoshenko梁模型计算的末节车体加速度在振动形态上与板单元模型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末节车辆由于受桥梁共振效应的影响显著,其车体加速度明显大于首节车辆;(4)本研究成果可为列车-轨道-桥梁耦合振动研究中桥梁数值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