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I)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VSMCs细胞,MTT法测定不同浓度Cur对AngⅡ诱导VSMCs增殖的影响。并分别设对照组、AngⅡ干预组、20μmol/L Cur组及AngⅡ联用不同浓度Cur(5、10、20μmol/L)组,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测定各组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p47phox mRNA与蛋白的表达;亚硝酸盐含量重氮化反应吸光测定法(Greiss assay)测定细胞内一氧化氮(NO)的表达;DCFH-DA氧化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各试验组细胞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光光度计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采用p47phox特异性siRNA干扰VSMCs p47phox的表达,并深入探讨Cur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及氧化应激的机制。结果 MTT法观察到Cur在0~80μmol/L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Cur(5、10、20μmol/L)可以有效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同时,Cur可有效抑制AngⅡ诱导的NO、iNOS、p47phox、ROS的高表达并有效提高SOD和Gpx的活性,且具有浓度依赖性。采用p47phox特异性siRNA下调p47phox表达,AngⅡ诱导的VSMCs内ROS生成减少。结论 Cur具有抑制AngⅡ诱导VSMCs的增殖及氧化应激作用。这一作用与减少iNOS诱导的NO合成,下调p47phox的表达抑制ROS产生、提高SOD和Gpx的活性,进而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内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TRPC)促进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HBZY-1)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沉积的作用机制。方法 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TRPC1和TRPC6在HBZY-1细胞上的定位及表达;给予AngⅡ干预HBZY-1细胞后,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Gαq/PLCβ4/TRPC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ECM沉积指标[α-SMA、CollagenⅢ(ColⅢ)和Fibronectin(Fn)]的mRNA和蛋白表达;siRNA技术沉默TRPC1和TRPC6表达后,检测ECM沉积指标的表达;Fluo-4AM Ca2+成像技术测定细胞内Ca2+内流的变化情况。结果 TRPC1和TRPC6在HBZY-1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膜和胞质。AngⅡ刺激后,可以激活Gαq/PLCβ4/TRPC信号通路,表现为Gαq、PLCβ4、TRPC1和TRPC6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triglitazone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以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triglitazone对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活性因子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结果10μmol/L和50μmol/L的triglitazone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ET-1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而NO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50μmol/L triglitazone可明显抑制AngⅡ(1×10-6mol/L)所刺激的ET的分泌(P<0.05);两种浓度triglitazone均能抑制AngⅡ对内皮细胞生成NO的减低作用(P<0.05)。结论Triglitazone可抑制AngⅡ所刺激的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ET-1的增加和NO的减少,提示triglitazone可通过影响血管活性因子的产生而参与血压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小鼠主动脉和血清中miR-26a/b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miR-26a/b在高血压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方法将C576L/B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AngⅡ组和对照组。在小鼠背部皮下植入微渗透泵,持续泵入AngⅡ[2.0mg/(kg·d)]建立小鼠高血压血管重塑模型。对照组泵入生理盐水。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第3、5、7、10、14天进行血压测定。2周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清及主动脉组织,用RT-PCR测定miR-26a/b的表达水平。HE、Masson染色以及免疫组化观察血管形态学的变化、纤维化程度以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干预后,AngⅡ组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ngⅡ组的舒张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主动脉HE染色显示AngⅡ组血管管壁较对照组明显增厚;Masson三色染色显示AngⅡ组主动脉中层有较多蓝色的胶原纤维沉积,对照组主动脉中层未见明显的胶原纤维沉积;RT-PCR显示AngⅡ组小鼠外周血血清和主动脉中miRNA-26a/b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泵入AngⅡ后,CTGF、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miR-26a/b、CTGF、collagenⅠ、collagenⅢ都可能参与AngⅡ引起的高血压血管重塑,miR-26a/b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高血压血管重塑的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测血管紧张素Ⅱ对体外培养的牛小梁细胞间质合成的影响 ,探讨原发性开角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 ①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NSE ,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 )鉴定细胞 ,光学及电子透射显微镜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及生长特性的观察 ;②AngⅡ (1×1 0 -7mol·L-1及 1× 1 0 -8mol·L-1)及其Ⅰ型受体拮抗剂孵育牛眼小梁细胞 ,免疫荧光染色测定纤维粘连蛋白 ,并用化学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间接推导胶原含量。结果 牛眼小梁细胞培养成功 ,以上皮型为主。AngⅡ明显地增加了牛眼小梁细胞纤维粘连蛋白 ,同时培养液中的羟脯氨酸含量亦相应增高 (P <0 0 5 )。结论 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技术是研究小梁细胞特性的重要实验技术。AngⅡ可以促进纤维粘连蛋白、胶原合成增强 ,AT1受体拮抗剂可以部分阻断此促增殖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大鼠肺部纤维化的诱导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AngⅡ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行HE染色,评价肺纤维化和肺泡炎症程度,RT-PCR检测Yes相关蛋白1(Yap1)、PDZ结合相关性转录共激活因子(TAZ)、Smad2/3和Ⅰ型胶原蛋白(Col-Ⅰ)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肺泡壁完整,结构清晰,肺泡隔无增宽,支气管腔及肺泡腔内无炎性渗出物,肺泡无炎性改变;模型组大鼠肺组织镜下可见部分肺泡融合,肺组织结构紊乱,肺泡隔严重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模型+AngⅡ组大鼠肺组织镜下可见肺间质呈现均匀增厚,炎症细胞浸润增多。模型组和模型+AngⅡ组肺纤维化和肺泡炎症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模型+AngⅡ组肺纤维化和肺泡炎症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模型+AngⅡ组Yap1、TAZ、Smad2/3和Col-ⅠmRNA和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模型+AngⅡ组Yap1、TAZ、Smad2/3和Col-ⅠmRNA和蛋白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AngⅡ可能通过上调Hippo信号通路中Yap1的表达和TGF-β1/Smad信号通路中Smad2/3的表达,促进Ⅰ型胶原的合成,诱导大鼠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激活的PPAR-γ是否通过活化PTEN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刺激的肾间质成纤维细胞MMP2活化,从而介导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方法以原代分离培养的小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以肾间质纤维化的主要刺激因子PDGF-AA刺激细胞。于PDGF-AA刺激细胞前,分别予以罗格列酮激活PPAR-γ,PI3K、PTEN、PPAR-γ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bpV(Pic)、GW9662预处理细胞,检测AKT、PTEN、PPAR-γ、MMP2的活化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并培养小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并证实PDGF-AA可剂量依赖性激活MMP2,而对MMP9、TIMPs无影响。特异性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或激活PPAR-γ显著抑制PDGF-AA刺激的AKT、MMP2活性;抑制PTEN可逆转PPAR-γ激活对PDGF-AA诱导的AKT磷酸化及MMP2活性的影响。结论 PI3K/AKT信号通路特异性介导PDGF-AA诱导的肾间质成纤维细胞MMP2的活化;激活的PPAR-γ通过活化PTEN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MMP2活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64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海马区炎症相关因子COX-2(环氧合酶-2)、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NF-κB(核转录因子-κB)、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的表达水平,海马CA1区神经元改变及罗格列酮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探讨高血压脑损伤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机制及PPAR-γ激动剂在高血压脑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雄性56周SHR及威斯塔京都大鼠(WKY)各1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生理盐水2mL/d灌胃)和Ros组[罗格列酮5mg/(kg·d)溶于2mL生理盐水中灌胃],每组各5只,各组给药8周,至64周龄时处死取脑。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各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情况,Real-time PCR法检测海马COX-2、MCP-1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64周龄SHR大鼠海马区PPAR-γ蛋白表达降低,NF-κB活化(P<0.05),MCP-1及COX-2表达升高(P<0.05),海马CA1区神经元减少(P<0.05),罗格列酮通过升高PPAR-γ表达,降低NF-κB、MCP-1及COX-2表达,逆转了SHR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结论 SHR海马CA1区神经元丢失明显,NF-κB、MCP-1、COX-2等炎症因子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神经元损伤的病理过程,罗格列酮可通过活化PPAR-γ通路发挥抗炎及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瑞舒伐他汀是否具有抑制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 SD大鼠主动脉VSMCs原代细胞培养鉴定,取4~7代细胞用于实验。VSMCs分为空白组、100μmol/L Hcy干预组、Hcy+瑞舒伐他汀干预组、Hcy+雷帕霉素干预组共4组。MTT法测各组VSMCs的增殖;划痕法和Transwell法测各组VSMCs的迁移;ICC法观察各组VSMCs的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各组VSMCs中SM-actin、SM-MHC、calponin、OPN、p-P70S6K1的表达。结果相比于空白组,Hcy组VSMCs增殖和迁移增加;细胞形态变圆;SM-MCH和calponin表达减少(P<0.01);OPN和p-P70S6K1表达增加(P<0.01)。相比于Hcy组,瑞舒伐他汀组和雷帕霉素组VSMCs增殖和迁移减少,细胞形态变的细长,SM-MHC和calponin表达增加(P<0.01);OPN和p-P70S6K1表达减少(P<0.01)。结论 Hcy可以促进VSMCs表型转化,瑞舒伐他汀可以抑制Hcy的这一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TOR/P70S6K1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肾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苯那普利组。建立大鼠UUO模型前1 d起,治疗组给予苯那普利10 mg/(kg.d)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以等量的蒸馏水灌胃。于术后第14天分别取术侧肾组织行HE、Mas-son染色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蛋白(ColⅢ)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结果苯那普利可以显著减轻肾间质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P<0.05),且可以显著抑制TGF-β1、CTGF、-αSMA及ColⅢ表达(P<0.05)。结论苯那普利可通过减少细胞外基质(ECM)产生细胞的活化、抑制TGF-β1的过度表达,从而降低CTGF表达,减少ECM的沉积,达到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AngⅡ对腹膜间皮细胞ROS和NADPH氧化酶亚基p47phox表达的影响及二代腹膜间皮细胞经黄芪注射液(AGI)预处理后的干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SD大鼠原代腹膜间皮细胞至2代,静止24h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AngⅡ(10-7mol/L)组(B组),AngⅡ+AGI(2g/mL)组(C组),AngⅡ+AGI(1g/mL)组(D组).用荧光染料(DCF)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RT-PCR检测NADPH氧化酶亚基p47phox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p47phox的蛋白表达.结果 ①AngⅡ可显著增加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OS产生,刺激20min后,ROS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AGI可显著抑制AngⅡ刺激后ROS的产生,且AGI对ROS的抑制程度与AGI的浓度呈正相关,B组、C组、D组三组比较后差异显著(P<0.05);②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经AngⅡ刺激后,NADPH氧化酶亚基p47pho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上升,AGI可抑制AngⅡ诱导的p47phox mRNA的表达上调,C、D两组分别与B组比较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 AngⅡ可诱导大鼠腹膜间皮细胞产生的ROS增加、NADPH氧化酶亚基p47phox表达上调;AGI可抑制NADPH氧化酶的表达和活性及ROS的产生,从而为AGI防治腹膜纤维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LPS和IFNγ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M1)极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姜黄素(6.25、12.5、25μmol/L)干预LPS和IFNγ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M1)12h,同时再加入20μmol/L GW9662与25μmol/L姜黄素共同干预LPS和IFNγ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M1)12h,采用Real-time PCR、ELISA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L-1β、IL-6和M2表型标志分子KLF4、FIZZ1、MGL1、PPARγ的表达,及阻断PPARγ后KLF4和FIZZ1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姜黄素均能上调LPS和IFNγ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M1)的M2标志分子的表达,并且抑制炎症因子IL-1β和IL-6的分泌;阻断PPARγ后,RAW264.7巨噬细胞源性M1表型巨噬细胞表达M2标志分子下调。结论姜黄素通过活化PPARγ促进LPS和IFNγ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M1)向M2表型极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钙网蛋白(CRT)介导的线粒体功能异常是否参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过程。方法原代分离培养大乳鼠心肌细胞并以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其纯度,将同期培养的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共3组,分别以10-8 mmol/L、10-7 mmol/L、10-6 mmol/L AngⅡ干预。分别测定各组钙网蛋白(CRT)表达水平、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细胞表面积及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细胞表面积及蛋白质合成速率明显升高,线粒体膜电位及呼吸链酶活性降低,同时CRT表达升高。而缬沙坦组心肌细胞肥大不明显,线粒体膜电位、呼吸链酶活性降低和CRT表达上调得到部分逆转。结论在AngⅡ刺激下,CRT表达升高所诱导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可能是心肌肥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地塞米松处理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对激素处理的成骨细胞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 RAS)的调节作用。方法首先采用不同浓度(10~(-10)~10~(-5)mol/L)和作用时间(3、6、12、24、48 h)的地塞米松干预成骨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Western blot测定RAS各主要组分肾素、ACE、血管紧张素受体Ⅰ(angiotensin receptor 1, AT1R)、血管紧张素受体Ⅱ(angiotensin receptor 2, AT2R)的mRNA和蛋白表达,确定地塞米松对成骨细胞RAS作用的最适浓度和时间。选择地塞米松最适作用浓度(10~(-5)mol/L)和时间(24 h)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米非司酮10~(-5)mol/L)、ACEI(卡托普利10~(-11)mol/L)干预细胞,设立6组分别为:对照组、地塞米松组、米非司酮组、卡托普利组、地塞米松+米非司酮组、地塞米松+卡托普利组;分别应用qRT-PCR和ELISA及Western blot测定各组RAS主要组分(肾素、ACE、AT1R、AT2R)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皮质激素应用后成骨细胞内RAS(肾素、ACE、AT1R、AT2R)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米非司酮与ACEI卡托普利后均可使上述改变受到抑制(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能够激活成骨细胞局部RAS,ACEI卡托普利可抑制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皮素-1(ET-1)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产生C-反应蛋白(CRP)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大鼠VSMCs,以不同浓度ET-1刺激VSMCs,并用ETA拮抗剂BQ123、抗氧化剂PDTC、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及ETB阻断剂BQ788进行干预,免疫细胞化学法及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及不同干预因素下VSMCs中CRP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ET-1能刺激VSMCs CRP蛋白及mRNA的表达增强,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BQ123、PDTC及SB203580能明显减少ET-1诱导的大鼠VSMCs CRP蛋白及mRNA的表达,而BQ788对此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 ET-1通过ETA、活性氧(ROS)、p38MAPK诱导大鼠VSMCs产生CRP。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睡眠呼吸暂停低氧诱发大鼠肺损伤发病过程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部分成员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相关肽2(ACE2)、Apelin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在睡眠呼吸暂停低氧诱发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UC组)、5%间歇低氧组(CIH组)和实验对照组(SC组),根据暴露时间不同分为1、2、3、4周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CIH组大鼠循环给予氮气和压缩空气,UC组不给予任何处理,SC组大鼠循环给予压缩空气,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观察各亚组大鼠肺组织病理、Apelin蛋白及Apelin、ACE2、AngⅡmRNA的表达。结果 UC组及SC组未见明显病理损害,而CIH组肺泡壁水肿增厚,部分肺泡萎陷不张,肺间质及支气管上皮内也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且随时间延长病理损伤逐渐加重。与UC组及SC组比较,CIH组Apelin蛋白表达在各个时间点呈现先逐渐降低,于2周达到低谷后逐渐增高(P<0.05),而CIH各亚组Apelin mRNA较UC组及SC组未见显著变化(P>0.05);ACE2mRNA表达初期呈轻度逐渐增高趋势(P<0.05),于2周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AngⅡmRNA于各时间点的表达逐渐增加(P<0.05),于4周达峰值。结论在慢性间歇低氧肺损伤中Apelin蛋白呈先低后高,而ACE2变化趋势相反,提示Apelin蛋白可能与ACE2的降解以及AngⅡ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细胞水平研究松弛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分别用20、50、100ng/mL重组人松弛素-2(recombinant human relaxin-2,RLX-2)干预,采用噻唑蓝(MTT)比色实验检测RLX-2对HSC-T6增殖的影响,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照组及RLX-2作用48h后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Ⅰ型胶原水平,利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药物干预48h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情况。结果 RLX-2对HSC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降低HSCⅠ型胶原水平,RLX-2抑制HSC的CTGF mRNA表达,对HSC的TGF-β1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RLX-2可能通过抑制体外培养大鼠HSC细胞的增殖、Ⅰ型胶原及CTGF mRNA的表达而发挥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Ⅲ型胶原(ColⅢ)的影响,探讨其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治疗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对照者1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40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轻度肾损害组(GFR<90 mL/min.1.73 m2,CKDⅠ)、中重度肾损害组(GFR<60 mL/min.1.73 m2,CKDⅡ),再分层随机抽样,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氧化苦参碱组。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清TGF-β1、ColⅢ含量,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TGF-β1、ColⅢ水平的差异。结果氧化苦参碱组TGF-β1、ColⅢ含量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可能通过下调TGF-β1、ColⅢ水平,减少ECM沉积,从而达到防止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抑素在胰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ipofectamine 2000基因转染技术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ngiostatin导入人胰腺癌PC-3细胞,筛选阳性克隆并扩大培养。PC-3细胞分为血管抑素转染组、空白对照组及脂质体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管抑素蛋白表达;利用显微镜下细胞计数法测定转染前后PC-3细胞的体外生长曲线;检测各组PC-3细胞培养上清所分泌的血管抑素对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影响。进一步建立种植瘤模型,通过CD34染色法检测Angiostatin对种植瘤中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血管抑素转染组的PC-3细胞可分泌血管抑素,而空白对照组及脂质体对照组的PC-3细胞无血管抑素的分泌;细胞生长曲线显示,血管抑素转染组、空白对照组及脂质体对照组的细胞生长速度和倍增时间无明显差异;3组PC-3细胞上清液对内皮细胞ECV-304的生长有明显差异,血管抑素转染组的生长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脂质体对照组。体内试验显示血管抑素转染组的种植瘤生长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脂质体对照组。血管抑素转染组的种植瘤微血管密度(19.6±3.6)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48.5±4.7)和脂质体对照组(51.1±5.4)。结论血管抑素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进一步产生抑制胰腺癌血管生成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VSMCs分为5组:对照组、LPS组、LPS+姜黄素5μmol/L组、LPS+姜黄素10μmol/L组、LPS+姜黄素30μmol/L组和姜黄素30μmol/L组。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姜黄素对VSMCs细胞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法及Wester-blot检测各组细胞TLR4、p22phox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ROS的表达。结果姜黄素在0~80μmol/L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姜黄素(5、10、30μmol/L)可以有效地抑制LPS诱导的TNF-α和IL-1过分泌和TLR4、p22phox、ROS的高表达并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姜黄素能够有效地抑制LPS诱导的VSMCs炎症因子分泌、TLR4表达及其下游NADPH氧化酶、ROS的生成,姜黄素对LPS诱导的VSMCs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可能部分依赖于TLR4介导的NADPH氧化酶/ROS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