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道路交通安全常识指挥灯信号的含义绿灯亮时,准许车辆、行人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超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黄灯闪烁时,车辆、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行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边行走。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  相似文献   

2.
读者心声     
李德勇 《驾驶园》2011,(6):74-75
交通肇事后肇事者逃逸,应当如何确定事故责任?问:某日晚,张某酒后驾车高速行驶,在通过路口时,张某遇红灯没有停车,将正在路上行驶的一辆摩托车撞飞。张某下车查看,见行人倒在血泊中,伤势严重。张某想到自己属于酒后驾车,又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要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并且行人伤势严重,自己一定会赔偿很多。  相似文献   

3.
正日本的《道路交通法》分别规定了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交通规则,对于违反者将给予处罚。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日本爱知县警视厅特别制作了交通安全宣传手册,希望大家了解日本的交通规则。基本规则爱知县内属交通事故多发地区,外国人成为交通事故被害者或加害者的情形也经常发生。因此,为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请遵守以下基本  相似文献   

4.
少杰 《汽车驾驶员》2011,(10):112-112
我们都知道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但现实中人行横道上也经常发生事故,说明人行横道内也不是绝对安全的。行人或非机动车横过马路时定要走人行横道,但是也不能放松警惕,时刻注意来往车辆和路况,确保安全再通过。而车辆行至人行横道时首先要减速甚至停车,看到有行人更不要抢行,这时候最应该“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相似文献   

5.
道路平交路口是城市交通网络中重要节点,是行人过街、车辆转换方向重要位置,也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位置。道路路口的交通岛设立,原本就是为了保证行人的人身安全,但不合理设计的道路交通岛似乎成了“夺命岛”,让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受到了生命安全威胁。本文通过路口交通岛现状分析、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对路口交通岛提出有效、可行的设计思路及设计理念,以提高交通岛的防护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境外自驾游成为境外旅游的热门方式,同时因为国外游客不懂当地交通规则导致事故多发的问题日渐凸显。虽然各国交通法规大同小异,但往往就是一些在国内不受重视的坏习惯到了国外可能要"吃"一张大罚单。本文以自驾游热门国家为例,具体讲讲英美两国自驾游必须要知道的交通规则。美国行人永远拥有最高优先权在行人通过人行道时,无论是否出现可以通行的绿灯,一定要等待行人完全穿越人行道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路段行人安全过街,提高行人过街效率,设计了基于感应控制的路段行人安全过街系统.该系统分别采用视频和感应线圈实现对过街行人和路段车辆的自动检测,并据此设计行人过街感应信号控制方案,辅以“减速带式”人行横道、路段行人过街通道灯和智能人行道护栏3种过街辅助设施,实现时空上的人车分离.  相似文献   

8.
《汽车与安全》2013,(4):52-55
近期,一些地方开展整治行动,对交通违法行为严管严惩,其中引起关注最多的就是处罚行人闯红灯、不走人行横道等行为。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有明确执法依据的处罚措施却因为"法不责众"、"法难责众",几乎从来没有落实过。相比于不执法,"重拳"整治无疑是一种进步。面对行人不服罚款等争议,政府部门应完善惩罚制度及提高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长效机制,避免"运动式执法"。  相似文献   

9.
正案例2016年1月13日16时10分,潘某驾驶小轿车沿科苑南路由北向南行驶,途经建国路口正常直行通过时,车辆前部与在路口人行横道由东向西通过路口的行人刘某发生碰撞,造成行人刘某受伤。刘某当天被送往医院住院治疗,住院19天,花费住院治疗费共计29945.97元,其中潘某支付15000元。因潘某驾驶机动车经人行横道时为正常行驶,未违反交通规则,该次事故是因刘某闯红灯的行为导致。某公安局  相似文献   

10.
《驾驶园》2015,(9)
<正>斑马线,道路交通最常见的一个标志,是行人穿越道路的保障线。可是,当机动车驾驶员对斑马线熟视无睹的时候,斑马线就毫无安全可言了,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数不胜数。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源在于驾驶员对斑马线的漠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所以,为了提前让司机有所准备,在前方有斑马线的时候,行车道上都会有白色菱形预告标识、路边会有避让行人的警示牌,看到这些警示,司机就应该做出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安全》2008,(11):69-69
人行道行人要在人行道上行走,多人同行时就注意避免三人以上并行而妨碍别人通行。没有设置人行道的路段,行人应在非机动车道右侧1米范围内行走。行人在上述活动空间内行走时,车辆不应侵犯其安全通行空间。  相似文献   

12.
王峰 《驾驶园》2010,(4):90-90
在国内的高速路上.经常可以看到遮了牌照超速飙车的车辆;在城市道路上,也经常可以看到闯红灯、乱并线、占用人行道的现象:在路边.还可以看到违章停车的现象……如果你到了国外,请注意收起这些不规范的驾驶行为.遵守当地交通规则,国外的交通规则和国内大同小异.但执行起来比国内严格得多.一不留意.就有可能受到巨额罚款,并吊销驾照。国外道路上的电子摄像头并不多.但路上每个行人和每一辆车都有可能因你的违规行为电话报警。  相似文献   

13.
行人通过人行横道交通行为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时的交通行为特性,对不同地区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时的速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的交通行为受年龄、地域等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城市信号交叉口通过设置绿闪信号,在机动车获得通行权之前清空人行横道上的过街行人.为研究行人在此信号期间的过街行为,提出一种绿闪信号时行人过街运动模型.综合分析绿闪信号、周围过街行人、人行横道边界以及右转冲突车辆对行人过街的影响机理,基于社会力模型,建立绿闪后人行横道上行人过街行为模型,并根据实际调查所获得的人行横道尺寸、行人与车辆速度等数据,标定模型参数.基于模型仿真行人运动行为,产生行人分层现象以及与周围行人、冲突车辆避碰等行为,验证模型在宏观层面的有效性;对不同断面的仿真行人与实际过街行人的过街速率变化曲线进行拟合,拟合优度指标显示模型对人行横道前/后半段过街行人模拟精度分别为83% 和95%,验证了模型在微观层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摩托车体积小、速度快,行驶中不容易引起车辆、行人的注意,特别是在夜晚和下雨、下雪、浓雾等天气里行车,危险性更大,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为此有些摩托车如三阳车系配备了警示灯功能。打开警示灯开关,左右闪光灯一起闪烁,行驶中警示效果相当不错。常见的摩托车转向信号电路如图1所示。对于一般摩托车所装备的熄火开关,笔者以为只是重复电门开关的功能,其实并无多大用处。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人车混行现象在许多地区普遍存在。行人、骑自行车人是道路上的弱势群体,也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统计资料显示,在近年来发生的各种类型道路交通事故中,行人、自行车、摩托车参与的交通事故数量较高。弱势交通群体作为交通事故的直接受害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急需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其进行研究和处理。  相似文献   

17.
《摩托车》2017,(9)
正最近无意间看到了一个视频,由于视频内容太过惨烈,不便分享。大概内容是行车记录仪的视角下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一个车辆和行人都不多的路口,行人绿灯状态下正在边看手机边通过人行横道,结果镜头车的左侧冲过来一辆小轿车,看不出有任何减速操作,一头撞了过去,行人"飞"出去五六米远,车也在摇摇晃晃中停下来。类似的悲剧在网上一搜一大把,让人看了后心生疑问:1.开车的人是不是在玩手机而没有专注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行人交通系统的构成与特点,从宏观、微观等多角度论述了行人交通系统的规划目标。重点讨论了行人交通系统的规划内容与原则,指出既要考虑到如何规划布局行人交通系统网络,又应对其构成要素即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等作合理的规划,它们的规划均应遵循相应的原则。同时提出了行人交通规划的技术路线,给出了行人交通规划的流程图,指出了行人参与规划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行人交通规划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9.
正明明是绿灯,行人却怎么也过不了;明明想让行,驾驶员却不知所措。有时候多辆不同车道的机动车同时行驶或让行时,反而逼得行人进退两难,没了方向。那么,如何正确地将"礼让"运用于斑马线上呢?看看交警精心制作的图解就一目了然了。链接:礼让斑马线不止是车让人人也要管得住腿近年来人行横道上的交通事故屡发,除了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原因之外,行人闯红灯、与机动车抢行等行为也是主要原因。礼让斑马线是相互的,行车在路上,司机要礼让行人,可有时候行人突然跑出来,司机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往往悲剧就发生在一秒钟的时间。所以,礼让斑马线不止是车让人,人也要管得住腿。那么,  相似文献   

20.
王平 《驾驶园》2008,(3):101
德国人很遵守交通规则,就算是马路上没有车辆行驶,但前面亮着红灯,德国人也不会横过马路.这样遵守交通规则的事很多人都曾听说过,但是,德国的狗都遵守交通规则的事,恐怕就极少有人听说过了,我却目睹过这样的场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