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下结构抗震减震措施与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地下结构一直被认为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所以对其抗震减震的理论研究较少,实际工程中采取的抗震减震措施仅仅停留在经验阶段。通过对地下结构抗震减震措施及其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对目前地下结构的震害特点、抗震减震措施和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表明,地下结构的破坏过程主要受地震位移场的控制,与加速度场的关系不明显,所以应尽快修订《铁路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隧道抗震部分的条文;高烈度地震区的隧道抗震减震措施的耦合技术、减震机理与随机响应分析及动力可靠度的关系、洞口结构抗减震技术以及不同地震烈度下的设防长度、基础处理技术和减震层参数之间的联系等方面需加强研究。这些成果将为高烈度地震区进行的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桥梁结构设计环节应用减隔震技术,主要是通过科学操作方式获得减震或者隔震的效果,保证桥梁结构在地震持续影响下不会出现严重损坏情况.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作用和价值,文章分析了减隔震技术的原理,并结合工程案例探究桥梁结构设计中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要点,促使相关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环节可以充分掌握减隔震技术应...  相似文献   

3.
<正>记者:范院士,您好! 2009年,您参与的西部项目课题"特殊桥梁抗震理论与减震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您认为其瞩目点是什么?范立础:地震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研项目,特殊桥梁抗震理论与减震技术研究是桥梁结构工程学与地震工程学等多学科、多行业交叉碰撞以后提出来的一个课题。桥梁在设计建设时都要做抗震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内马铁路一期项目三标段2号隧道为工程依托,运用ANSYS软件建模,对断层错动和地震作用下隧道地震响应及减震措施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竖直方向断层位错作用和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下,隧道侧壁的地震响应均最为明显;断层错动导致隧道在重力作用以及地震作用下发生应力重分布,其中主应力极值、X-位移极值和最大加速度明显增加,加速度增加幅度最大;断层错动和地震作用下隧道地震响应随减震层阻尼比增加而明显减小,较大阻尼比的减震层可以有效降低断层错动导致的隧道地震响应的应力、位移和加速度增加幅度;砂-橡胶混合物和砾石-橡胶混合物,配合土工格室加筋是一种潜在合适的隧道减震材料。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一种新的抗震技术桥梁减隔震技术应运而生。针对减隔震设计展开研究,探讨了桥梁减隔震装置的布置方案和设计参数,通过力学计算分析了减震装置对桥梁结构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减隔震设计能够有效减小桥梁结构所受地震力,改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关高烈度地震区山岭隧道地震安全性分析与评价的研究尚不多见。文章以国道318线黄草坪2#隧道为工程原型,在数值模拟计算和振动台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洞口边坡、洞门建筑、洞口段衬砌及围岩三个部位对该隧道洞口段进行地震安全性分析,并结合各部位拟设抗、减震措施,对其进行了整体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该隧道洞口段在设计地震作用下是足够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超长结构裂缝控制的意义和膨胀剂的基本性能、抗裂特点及建筑物裂缝控制的综合防裂技术的系统研究,提出裂缝控制的各项设计与施工的技术措施,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实践证明,提出的膨胀剂及其综合集成技术对裂缝控制是行之有效的、具有普遍意义,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超长结构无缝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裂缝控制。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山区单塔倾斜式斜拉桥的地震反应特点,首先,基于Midas Civil 2019软件平台,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其次,结合桥梁场地条件进行了地震动反应谱的选取,并利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研究了桥梁的地震响应规律;最后,对结构的稳定性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纵桥向地震作用下弯矩MY更控制地震需求,横桥向地震作用下弯矩MZ更控制地震需求;相较桥塔截面,纵桥向地震激励下桩基截面的横向弯矩MY更控制结构设计;桥塔、桩基截面的能需比均大于1,各截面均未进入塑性损伤状态;成桥状态下最低阶纵向失稳模态的稳定系数为11.23,结构稳定系数较高,稳定性能良好;地震作用下支座反力出现负值,结构可能会产生支座脱空现象。因此,针对此类桥梁,应更加注重结构支撑体系及减震措施的合理选取以适应地震需求变化,来进一步提升桥梁整体韧性。  相似文献   

9.
建筑结构工程质量检测是确保建筑安全和稳定性的关键环节。无损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手段,在建筑结构工程质量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无损检测技术进行系统性概述,探讨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地基工程中的应用。同时,分析无损检测技术的优势,如非破坏性、高效性和数据准确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如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等。最后,总结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结构工程质量检测中的价值,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包括技术改进、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10.
隧道的抗震设防一直只注重结构的强度,而忽视了结构的变形能力和软弱围岩的抗震能力.对软弱围岩隧道震害机理和抗震设防措施的分析表明:锚杆(锚管)和围岩注浆加固措施能提高软弱围岩的抗震性;合理的结构刚度、高性能的建筑材料和高阻尼结构能改善衬砌结构适应地震位移的能力;减震层、抗震缝和预留错台能减轻震害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市浅埋隧道的抗震及减震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城市浅埋隧道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工程的抗震性能愈来愈受到关注,隧道结构的抗震、减震分析变得日益重要。文章综合论述了城市浅埋隧道的震害特点及减震措施,并阐述了浅埋隧道地震反应分析的实用方法,进而提出目前抗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改善城市浅埋隧道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桥梁抗震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决定着桥梁抗震设计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针对第十六届世界工程大会关于桥梁抗震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主要涉及了桥墩碰撞和接触问题、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桥梁耗能方法研究、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基于地震可恢复性桥梁减震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在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维护阶段,复杂多变的地下岩土工程条件对大型建筑和土木工程产业带来的巨大挑战令人难以想象.具体而言,通过准确的现场勘察可以降低工程风险,改善施工作业,确保施工安全,延长隧道或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防止超设计的浪费.显然,由于缺乏对地下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合理描述的手段,限制了工程现场地质条件的表征和岩土工程技术的发展.NSA大地工程有限公司成功地将地震层析成像及全息岩土成像技术应用于隧道工程和大型土木工程开挖领域.经复杂介质传播的记录地震信号是由折射、反射、散射、弥散等多类波形所组成,层析成像和全息成像是常用的利用信号波形变化来估计介质性质变化的位置和范围的反演技术.·岩石三维图像(Rock Vision3DTM)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地震能量在不同种类介质中以不同的衰减率和速度传播.通常,与破碎或裂隙发育的岩土体或空洞条件相比,地震波在完整坚硬的介质中传播时,具有更高的传播速度和更低的衰减.·TRTTM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岩土体中传播过程中遇到具有不同震动特性的岩土区带间的界面时部分地震波能量将产生反射的特性.绝大多数地质结构异常及岩性变化,在地震信号可及的距离范围内,均可形成可探测的地震反射.文章介绍了上述技术的各种应用条件,分析了地震成像技术在隧道工程施工中所能提供的与隧道工程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方面的准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工程建设者可以按期在预定计划内安全地完成工程施工.  相似文献   

14.
国内经济的不断增长促使民众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并且更加注重建筑工程的发展。高层建筑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基本类型,其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扩大。在具体的高层建筑修建中,幕墙门窗是其中的基本项目,关系着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也关系着节能效果的提升。因而在建筑设计期间,有关建材、技术必将会在门窗幕墙施工方面体现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所以,有关单位应深入探讨幕墙门窗节能的合理运用与控制。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跨断层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跨断层隧道的动力反应规律,了解了跨断层隧道衬砌开裂过程及破坏形态,探讨了跨断层隧道设置减震层的减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跨断层隧道的地震反应存在不对称性和上盘效应;而隧道设置减震层后整体抗震性能明显提高,并且衬砌沿隧道纵向和横向受力都趋于均匀,特别是仰拱拉应力状态得到了改善。试验成果可供跨断层隧道的抗震设计、灾后恢复重建和今后有关规范修订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提高强震区高岩温隧道的震时安全性,文章以吉沃希嘎隧道为研究背景,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对强震区高岩温隧道的刚柔并济综合减灾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仅施设减震层后,隧道结构的减震效果以及隔热效果分别为40.91%,1.4%,减灾效果有限;仅采取围岩间隔注浆措施,隧道结构的抗震效果以及阻热效果分别为46.39%,1.9%,降低了围岩对二次衬砌结构的压力,减灾效果明显;采取围岩全环间隔注浆并施设减震层,隧道结构的抗减震效果以及阻/隔热效果分别为63.38%,2.7%,刚柔并济综合措施的减灾效果最佳。研究成果可为强震区高岩温隧道的抗震减灾设防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与技术的日益进步,传统的建筑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化建筑工程的高效率与高品质要求。浇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方法,以其独特的物理与机械性质,在工程实践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如何更好地将一次性浇筑技术与传统的建筑方法结合,使其在更多的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仍然存在许多技术与实践上的挑战。因此,本文就建筑构造柱梁与主体一次性浇筑技术展开研究,以期能为行业提供系统、深入的技术指导,推动浇筑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厦漳跨海大桥北汉北引桥为例,结合新颁布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中特殊桥梁抗震验算理论,采用非线性时程计算方法对该桥的常规强度抗震方案及采用铅芯橡胶支座减震方案进行了对比计算,并对桥墩及桩基的地震反应采用特殊桥梁的性能目标进行了分析验算,计算结果表明,当遭受强地震作用时,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的桥梁结构整体还在弹性范围,抗...  相似文献   

19.
为合理解决邻近既有建(构)筑物隧道爆破开挖中降低爆破振动强度与确保施工效率之间的矛盾,基于隧道开挖时常用的楔形掏槽方式,文章优化提出了适用于中软岩隧道开挖的减震爆破技术——楔形分段毫秒延迟掏槽爆破技术。此技术借助掏槽炮孔内实行间隔分段装药结构及毫秒延迟起爆技术,确保掏槽腔体由外及内分次分层形成,以达到有效减震和获取良好爆破进尺的目的。文章在详细分析楔形分段掏槽爆破中岩体破碎和减震机理的基础上,基于微差爆破和应力波传播理论提出了影响楔形分段掏槽爆破减震和掏槽效果的掏槽深度比、段间装药分配比、炮孔倾角和段间延迟时间等关键技术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应用于指导开展现场隧道爆破试验的参数设计。现场爆破试验结果表明:楔形分段毫秒延迟掏槽爆破技术是一种既能有效降低爆破振动强度又能确保隧道施工速率的技术措施;与常规楔形掏槽爆破技术相比,此技术可将掏槽爆破产生的振动强度降低30%以上,并可获得良好的爆破进尺与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于赟 《运输经理世界》2022,(10):136-139
爆破振动作为隧道近接施工的主要危害之一,如何有效减小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施工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为新建隧道正式下穿既有运营隧道爆破施工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在新建隧道试验段上方进行仿真模拟试验,对拟采取“控制爆破”工法与“预设减震孔+控制爆破”工法进行6组代表性对比试验,对爆破振速和下穿段爆破影响开展分析研究。研究得出:减震孔减震效率与爆心距有关联影响,表现为减震效果随着爆源与试验井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增大;采用“控制爆破”工法的实测振速和偏差幅度总是要大于采用“预设减震孔+控制爆破”工法;“预设减震孔+控制爆破”工法相对于“控制爆破”所需工时较长;试验井收敛变形累计值和沉降变形累计值均在可控范围之内,通过试验研究为正下穿段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