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汽车工业仍在发展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到本世纪50年代,已经达到了每37人拥有一辆汽车的水平,世界汽车保有量已是6800万辆,1988年保有量达到53622万辆,其中60年代是汽车工业发展最快的时代。自70年代能源发生危机之后,有人就对汽车工业的前景提出怀疑,认为汽车工业已是“夕阳工业。”然而80年代的现实证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没有其他可以代替汽车的交通工具,1988年世界汽车保有量几乎比第一次能源危机的1973年增长了  相似文献   

2.
一、汽车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70年代,世界发生了两次能源危机,有人认为汽车工业已经是“夕阳工业”了.近20年的事实证明,汽车工业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不但没有削弱,相反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等世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在第一次能源危机的1973年,全世界汽车保有量为2.76亿辆,平均每13.9人拥有1辆汽车.到1989年底,已达到5.58亿辆,是16上前的两倍多.平均每8.8人就拥有1辆汽车,拥有汽车的平均人数比1973年增加60%. 世界的汽车生产量也已由1973年的3892万辆,增长到1989年的4976万辆,增加1000万辆. 1991年海湾战争后,美国政府根据海湾战争中运用  相似文献   

3.
在经历了2004年的汽车政策年。2005年的汽车调整年.汽车工业依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2005年,我国生产汽车570.7万辆,销售国产汽车575.82万辆,加上全年进口汽车16万辆左右的销量.我国汽车市场以近592万辆的总规模超过日本本土的580万辆,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  相似文献   

4.
一.汽车工业总体规模持续迅速扩大 中国汽车工业总体规模持续迅速扩大.1978年中国汽车工业总产量只有14.9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中国汽车产量为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比上年净增160.27万辆;汽车销量879.1 5万辆,同比增长21.84%,比上年净增157.60万辆.自2006年起中国汽车产销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相似文献   

5.
1.雄心勃勃的计划 六十年代初,韩国政府提出了振兴汽车工业的规划,当时积极参与的伙伴是日本日产和丰田公司,接着美国的福特和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紧紧跟上。到了八十年代,政府又宣布汽车工业为关键产业,仅仅5年时间,产量就从1980年的17500辆跃升到262700辆。1993年创下了年产200万辆的记录,目前韩国已在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中名列第五。1994年汽车产量达到230万辆,增长15%。据韩国政府雄心勃勃的计划,到公元2000年,年产量将达到530万辆,进入世界四大汽车生产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6.
20年代初,美国的汽车年产量已经突破200万辆.日本年产汽车突破200万辆则是1966年的事.日本与美国相比,汽车工业技术水平的滞后期达40余年之久.自1955年公布“国民车发展纲要”以后,日本政府开始注重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了缩短技术差距,迎头赶上美国,日本有一条世界公认的经验,即极为重视技术引进.  相似文献   

7.
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728万辆,2007年汽车产量888万辆,中国已成为产量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销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行业的统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8.
2009年将辉耀中国汽车工业史册.这年10月20日,中国实现了当年汽车产量达到1 000万辆的里程碑性的突破,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3个年产1 000万辆汽车的国家.在全球汽车市场处在一派冬寒的时节,这边春光独好,2009年生产汽车1 379.1万辆,销售汽车1 364.5万辆,销分别增长48.3%和46.15%,商用车产、销340.72万辆和331.3万辆,分别增长33.02%和28.39%.  相似文献   

9.
5年前,中国汽车年产量为140万辆时,一个研究单位对中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在年产汽车140万辆时发展汽车工业的五大要素进行统计对比。研究结论是中国在技术人员质量和数量、专利数量、基础工业等方面都优于日本、韩国。所以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可以用高于日本、韩国的速度来发展汽车工业。当时,这个研究单位漏做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发展要素对比,那就是这三个国家的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对比。 那一年,中国摩托车年销量1000万辆,三轮农用汽车年销200万辆。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日本)的汽车工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是日本汽车工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1980年,日本汽车的年总产量跃上了世界第一的排位,达1104万辆。此后便连续十年呈上升趋势,并连续十年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名次。到1989年,日本汽车年总产量已达1302万辆,占世界总产量的26.2%。 日本微型车(微型轿车、微型客车、微型平头、凸头厢式货车和栏板货车)的生产和销售,乘着世界微型车发展的“大  相似文献   

11.
一、年产量据美国华德1988年汽车年鉴报道,1987年全世界生产汽车约4655万辆,比上年增加86万辆,上升1.9%.其中轿车为3406万辆,载货车及公共汽车为1248万辆. 从1987年各国汽车的生产情况看,日本汽车产量1224万辆仍名列榜首,美国为1092万辆名列第二,再其次为西德、法国、苏联、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英国等.  相似文献   

12.
一、概况1.产值1980年度(1980年4月~1981年3月末),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产值,预计达到了5兆亿日元,比1979年度的4、255兆亿日元,增长了14.6%。日本近两年的汽车生产,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汽车生产超过了一千一百万辆,摩托车也年产643万辆(1980年)。1980年日本汽车出口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近600万辆,比1979年增长31%;摩托车出口达到  相似文献   

13.
进入90年代后,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态势集中表现在下列方面。 1.世界汽车产量出现下降趋势据统计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苏联、英国、南朝鲜、巴西、墨西哥12个主要汽车生产国1990年汽车总产量为4404.8万辆,比1989年的4531.8万辆下降2.8%。其中美国下降幅度最大,1990年比1989年下降9.9%,1991年将比1990年再下降1.5%。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注定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在全球汽车市场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产销首次达到千万辆级,同比增长近50%。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分别超过日本和美国,双双跃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注定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在全球汽车市场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产销首次达到千万辆级,同比增长近50%。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分别超过日本和美国,双双跃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6.
新年、新春之际,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围绕去年中国汽车销售数据,又一个不小的争论,在进行之中。“去年我国汽车市场以近 592万辆的总规模,超过日本本土的580万辆,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再引伸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该观点出于1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去年国产汽车产销  相似文献   

17.
吴松泉 《汽车情报》2007,(20):34-34
美国权威汽车杂志automotive news日前发展的数据显示,2006年,日本以1148.4万辆的产量超过了美国的1135.1万辆,在阔别12年后再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中国则以727.2万辆的年产量超过德国,由2005年的第4位跃居世界第3位。2006年中国新车销售量为752.5万辆(中汽协会统计新车销量为721.6万辆,减去出口量加上进口量后为712.0万辆.  相似文献   

18.
一、概况 台湾汽车工业的兴起是从1957年裕隆汽车制造公司通过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技术合作生产吉普车开始的。目前汽车年生产能力为50多万辆。本地市场吸收能力,1985年为16.8万辆,1991年已达47.7万辆,其中轿车35.6万辆、商用车12.1万辆,6年翻了二  相似文献   

19.
张煜  刘金华  李新 《汽车运用》2005,(10):17-17
在100余年的汽车工业发展史中,世界汽车工业经历了3重巨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T型车,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第二次变革是欧洲通过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打破了美国汽车公司在世界车坛上的长期垄断地位,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美国又转回欧洲。第三次变革是日本通过完善生产管理体制,形成精益生产方式,全力发展物美价廉的经济型轿车,日本成了继美国、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第一次变革:流水线大批量生产1892年,美国人杜里埃兄弟制造出美国第一辆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汽车。19…  相似文献   

20.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到2003年底,我国汽车工业年产量已达到444万辆,在世界排名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汽车工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了关键的阶段,必须需要解决好三个重要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