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UN R138的要求,介绍室外环境对电动汽车低速提示音测量的影响及其评价方法.并依据该法规进行某电动客车在室外条件下低速提示音的测量分析.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频域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容易获取振动信号的频谱特性,但难以与车内主观感受相结合,导致分析效率低和误判的缺陷。为了解决此问题,研究了基于时域传递路径分析的方法与车内噪声品质的相关性。利用声品质主观评价和客观数据的回归方程建立了声品质评审模型,设定了目标参数,再利用时域传递路径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可靠的传递路径的分析模型。最终通过对动力总成噪声的时域特性进行分析与计算,得到了不同激励源的车内贡献量,对传递路径进行优化后,降低了5 dB(A)的发动机2阶噪声声压级,提高了车内声品质。  相似文献   

3.
加装具有提示功能的发声装置已成为电动汽车的基本要求,UN regulation No.138标准对纯电动车提示音提出了详细技术要求。对于提示音检测,相较于通过噪声测量,采用室内试验方式,背景噪声更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更小,试验结果的一致性更好。文中依据该标准,对某型国产纯电动车进行低速提示音室内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前进工况时声压级均存在1600 Hz以下满足要求的1/3倍频带,且总的计权声压级满足最低、最高限制;倒车时的总计权声压级满足最低、最高限制;频移速度均在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汽车的进气噪声能够直接影响车内的噪声水平和声品质。在车内动力感声品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助进气噪声能量增强车内噪声的动力感,在发动机半消声室单纯测试进气噪声的传统方法无法满足汽车声品质研究需要。因此,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在整车半消声室NVH底盘测功机上同时获得进气噪声和车内噪声的方法,通过现场测试人员的主观感受和测试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能够获得相对纯净的进气噪声;并对研究车型急加速工况下的进气噪声和车内噪声品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4个典型的声品质客观参量的对比分析发现进气噪声是车内动力感声品质实现中比较优秀的噪声源,其研究对汽车声品质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某款新开发汽油发动机搭载整车进行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试验过程中,发现定置加速及低速低负荷行驶时车内存在呜呜声,影响车内声音品质,容易引起消费者抱怨。针对噪声问题,详细阐述了排查过程,锁定噪声来源于发动机附件系统,运用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噪声的产生机理;从激励源和传递路径方面研究改善该噪声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各方案进行多维度比较确定最优解决方案,应用后车内呜呜声消失,车内声音品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介绍车内噪声源识别的主要方法,针对国内某型车在研发过程中的车内噪声问题展开研究,试验分析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综合运用主观评价、频谱分析和运转消去法,确定涡轮增压器冷却水泵电机振动是车内噪声问题的噪声源。分析引起车内噪声问题的原因,提出对涡轮增压器冷却水泵电机振动隔离采用二级隔振的改进方案,并且通过试验和主观评价验证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RCAR低速碰撞试验与评价方法,RCAR碰撞结果对车辆保险费用的影响以及车辆低速碰撞性能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并以长城某轿车为例,利用仿真方法,从碰撞能量计算、吸能弹簧单元和吸能盒结构设计等方面具体阐述了车辆低速碰撞性能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车型加速过程中发动机转速2800rpm时引起的车内轰鸣问题,利用LMS Test.lab测试系统,对该车进行NVH测试。通过频谱分析,找到引发车内轰鸣问题的频率范围,对相近模态的零部件进行排查,判断为空调压缩机系统模态偏低,与发动机工作频率产生共振导致车内轰鸣,降低了车内声品质。为此基于有限元仿真方法提高压缩机系统的模态,避免与发动机在常用转速下的共振,改善了车内轰鸣噪声。  相似文献   

9.
现有评价汽车车内风噪的指标仅能反映各个频率成分的宏观计权,缺乏对频谱局部问题的判断,需加以完善。通过分析23辆不同量产汽车的风洞试验数据,证明车型等级与车内风噪性能呈正相关,并总结较优样本的频谱规律。频谱中高频段较窄范围内不光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泄漏噪声,应尽量避免。提出将作移动平均后的频谱与原始频谱差值进行累加得到频谱不光顺程度量化指标的方法。结果表明,频谱光顺度与车内风噪性能密切相关,对泄漏噪声尤为敏感,可用于车内风噪水平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中,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工具,人们在汽车内渡过的时间越来越多.因此,对车内污染和空气品质的关注日益增加.影响车内空气品质的因素很多,并且有些因素在不断变化,车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无法用精确数学概念来简单界定.文中根据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选取评价因子,分配权重,建立了车内空气品质模糊评价隶属度模型,对车内污染物监测值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并得出相应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以9种B级轿车从50→120 km/h加速时的噪声信号为评价对象,采用等级评分方法对车内噪声品质烦躁度进行了主观评价试验.分析计算了各噪声样本的主要心理声学客观参数,并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车内噪声品质烦躁度评价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加速工况下影响B级轿车车内噪声品质烦躁度的3个参数分别为响度、粗糙度和A计权声压级.  相似文献   

12.
介绍能量贡献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计算分析某款大客车驱动桥引起的阶次噪声对总体噪声能量的贡献比例,然后设定车内噪声限值与改进目标,并评估其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勇  孟天  王坤祥  韩晨扬  杨鄂川 《汽车工程》2020,42(5):651-657,664
为研究特种车车内声品质,对3辆不同类型特种车进行实车道路实验,建立了主观评价烦躁度和声品质客观参数之间的Kriging模型,通过滤波分析得到不同频段声品质参数对主观评价结果的影响。建立了混合FE-SEA模型,以计算车内中频噪声,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精度。计算了车身主要板件对车内中频噪声的声学贡献度,找到对车内声压贡献较大的板件,并对其进行优化,有效降低了车内中频噪声。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汽车产品开发过程中声品质主观评价方法的不足,介绍了各心理声学参数的应用。以10种类型轿车在不同车速下不同位置座椅处的耳旁噪声为评价对象,对车内噪声品质用成对比较法进行了主观评价试验;分析计算了各噪声样本的主要心理声学客观参数;在精确计算评价结果误判率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匀速车内噪声主观偏好性与心理声学参数间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轿车匀速车内噪声品质相关的主要心理声学参量根据车速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中通过试验研究某客车车内轰鸣声的产生原因和特性。首先,对车内轰鸣声和传动系扭振进行整车试验,然后通过阶次分析和频谱分析,确定车辆在高挡低速时的车内轰鸣声是由发动机2阶激励激起传动系的固有扭转振动引起的。传动系的固有频率在40~60Hz之间,随挡位的升高而降低,受离合器扭转刚度的影响较大。传动系的扭振通过发动机悬置、传动轴悬置和后悬架传到车内,其中发动机后悬置和传动轴悬置处传递的振动较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款乘用车小油门加速过程中车内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声品质问题,首先对噪声时域数据进行频谱特性分析,得到造成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原因是车内半阶次声压幅值调制。其次通过传递路径试验分析,确定车内半阶次激励源是发动机半阶次振动,主要传递路径是动力总成悬置。最后通过提高前围隔音量,优化悬置刚度及降低空调管隔振垫硬度,明显降低了车内噪声的半阶次特征,加速声品质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型混合动力轿车怠速工况转向助力泵噪声及车内噪声进行了试验测试,利用谱分析和相干分析方法对转向助力泵噪声的频谱分布及其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分别采取转向助力泵隔声和防火墙隔声的措施进行控制.通过比较噪声控制前、后转向助力泵近场和防火墙近场的1/3倍频程频谱,证明了所采取降噪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中通过试验研究某客车车内轰鸣声的产生原因和特性。首先,对车内轰鸣声和传动系扭振进行整车试验,然后通过阶次分析和频谱分析,确定车辆在高挡低速时的车内轰鸣声是由发动机2阶激励激起传动系的固有扭转振动引起的。传动系的固有频率在40~60Hz之间,随挡位的升高而降低,受离合器扭转刚度的影响较大。传动系的扭振通过发动机悬置、传动轴悬置和后悬架传到车内,其中发动机后悬置和传动轴悬置处传递的振动较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车空调系统只有降温和采暖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乘客对车内环境的需求,人们对车内噪声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对一款风机低速运行情况下杂音较大的情况进行优化,提升人体主观舒适性。1问题来源品质部门反馈,某款搭载8kW、10kW后蒸的车型在后空调系统风机低速挡运行时噪声杂音较大,经现场整车排查发现,噪声为后蒸器上自带的风机在1~3挡低速运行时,风机存在刺耳低频杂音,影响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20.
改善机油配方是解决直喷增压发动机低速早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评价机油对低速早燃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机油LSPI性能评测方法的测试硬件、试验工况、量化方法,重点对方法精密度矩阵试验设计、试验数据处理以及精密度限值计算做了详细说明。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30个精密度试验结果建立了ANOVA分析模型,验证了在正确使用本方法下机油是对测试具有极强显著性影响的唯一因素,计算了中间精密度和再现性的限值,为后续使用本方法开展测试提供了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