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杆式电子换挡日益应用广泛,换挡感是其主要设计内容之一。换挡力的变化是杆式电子换挡手感的重要构成且可设计分析的部分,通过对换挡力的构成进行受力分析,获得换挡力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给匹配了两挡自动变速器的某小型纯电动汽车制定了一种兼顾动力性及经济性的换挡策略并对其进行优化。利用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对比了优化前后NEDC电耗和百公里加速时间,来评价动力性和经济性能。搭建了二分之一纯电动汽车实验平台,用优化后的换挡策略进行换挡台架实验来获得冲击度。实验结果表明,制定的换挡策略所执行的换挡过程中,冲击度在国家标准范围内,换挡品质良好;同时动力性经济性都有所提高,制定的换挡策略合理有效,对于未来多挡位电动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装备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在油门踏板快速松开时的意外换挡问题,通过采集车速、油门和制动信号并结合2参数换挡规律,找到了该车辆意外换挡的原因.对该车TCU换挡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建立整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实车采集到的油门、制动信号作为模型的输入量进行了仿真试验,并通过实车试验对优化后策略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设计新型的电子换挡系统,采取挡位检测与挡位控制分离的形式,以达到灵活地适配汽车换挡器的造型,使得换挡方便轻巧,耐用.加入负责安全的逻辑后能防止驾驶员误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某乘用车配置的自动变速器,其换挡摇臂仅有P挡和非P挡两个物理位置,其他挡位(R/N/D)通过换挡器本体的电信号发出,从整个换挡系统来看,P挡与R挡之间的切换力不仅包含换挡器本体P挡与R挡切换力,还包含变速器P挡与非P挡之间的切换力,而R/N/D之间的挡位切换力仅由换挡器本体提供,换挡器本体换挡力的产生主要由螺旋弹簧和齿形板的配合实现,换挡器换挡力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变速箱P挡和非P挡切换带来的影响,而且要考虑与R/N/D之间切换时主观感受的衔接,本文旨在说明换挡器本体换挡力是如何实现与变速器换挡力进行匹配,以及如何进行局部优化以获得良好主观感受。  相似文献   

6.
针对市场反馈的某轻型卡车换挡卡滞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主观评价并利用GSQA检测设备,对问题车型进行排查,明确故障原因并制定了改进措施。通过对改进车辆后测量的再次测试评价,验证了改进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电子换挡器的换挡性能,基于英飞凌TC234微处理器设计了电子换挡控制器的硬件平台,利用AUTOSAR工具建立了电子换挡控制器,包含基础软件、运行时环境和应用层软件的层次化软件架构,并在MATLAB/Simulink中完成应用层核心控制算法的图形化开发和代码自动生成,最后在变速器总成上对系统功能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控制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设计较好地实现了系统目标,挡位角度自学习结果偏差远小于0.5°,换挡电机的位置控制偏差小于0.35°,挡位角度自学习算法与换挡电机位置控制算法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控制精度,系统性能满足电子换挡器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林程  易江  田雨 《汽车工程》2022,(8):1237-1250
为了改善AMT换挡执行机构参数时变下的换挡性能,在考虑系统模型高度非线性、系统噪声特性未知的情况下,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H∞算法的分层状态估计和参数辨识方法。首先,通过实验发现了换挡执行机构参数时变的问题,并针对换挡执行机构建立了非线性模型。然后,设计了分层状态估计和参数辨识器,上、下两层估计器均基于非线性H∞算法设计。上层估计器对执行机构的状态进行估计,并将结果转移到下层估计器;下层估计器利用上层估计器处理完的状态量作为量测量,利用系统模型作为量测方程对系统参数进行辨识;上、下层估计器的协同运行对换挡执行机构的状态进行估计,对结构参数和电性能参数进行辨识。最后,设计了一种基于自动标定的状态估计和参数辨识流程,在对换挡位置值进行标定修正的同时实现对换挡执行机构的参数辨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层状态估计和参数辨识方法能准确的对换挡执行机构的状态、参数进行估计和辨识。修正参数后,系统的换挡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以某款AMT纯电动客车为研究对象,兼顾车辆动力性及经济性制定组合型双参数换挡策略;利用Cruise软件建立整车模型,对车辆动力性及经济性进行仿真分析,以验证换挡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神经网络的DCT换挡品质评价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DCT换挡过程的分析,确定了换挡时间、车辆加速度、换挡冲击度和发动机转速波动量等4个物理量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依据BP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应用Matlab软件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函数,建立了用于评价车辆换挡平顺性的神经网络模型。利用GUI工具箱建立人机交互界面。通过内置的三种评价标准以及可以自行设计评价标准的方法,大大增强了该评价系统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最后,对该评价系统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某上市车型售后市场反馈换挡困难问题,对售后故障件数据分析,得到主要影响因素有离合器、换挡操纵机构及离合总泵。通过对售后故障件的检测,确定故障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改良装配工艺、优化从动盘材料、增加散热槽数目、改良花键毂倒角及表面处理提升了离合器换挡稳定性;优化焊接工艺保证了换挡操纵机构的可靠性;改良清洁及装配工艺及运输方法解决了离合总泵漏油问题,最终解决了换挡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汽车换挡平顺性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个基于证据理论和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换挡平顺性评价方法.运用证据理论对不同驾驶员给出的主观评价进行数据融合;通过模糊神经网络对由仪器测得的客观评价指标和经证据合成后的相应主观评价构成的样本向量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了汽车换挡平顺性评价系统.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各自的缺点,能客观、准确、有效地评价汽车换挡平顺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某强度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工作模式以及各挡位下运行状态的分析,设计了可匹配和满足该混合动力系统工作模式的电子换挡器结构、控制逻辑及其系统控制策略和故障冗余策略,通过建立Simulink系统控制模型,并采用快速控制原型的方式对电子换挡器及其控制策略进行试验分析,以验证该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换挡器及其控制策略可以匹配强度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模式,并满足其换挡需求。  相似文献   

14.
自动变速器换挡机构的建模和结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车型平台在更换变速器过程中的换挡机构参数设计问题,利用ADAMS/View建立了自动变速器换挡操纵机构平面运动学模型,并将变速器换挡臂长度和初始位置以及变速器端换挡推拉索的球铰点坐标等关键结构变量参数化,取换挡操纵机构设计更改时换挡手柄行程变动最小作为目标进行优化.与原平台设计相比,优化后的方案仅改变N、D两个换挡手柄挡位就能满足与新变速器换挡的匹配要求,并在实际车辆上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某车辆采用的TC+AMT自动变速系统结构,并针对影响该车换挡品质的换挡离合器充放油特性与充放油规律进行了离合器控制参数的设计.由换挡品质评价指标构造优化目标函数,对缓冲充油速率与结合速差等关键控制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给出了离合器最优控制规律.对装有TC+AMT自动变速系统的样车进行了100%油门开度下1挡升2挡试...  相似文献   

16.
针对自动挡公交客车,制订了整车最佳动力性、经济性换挡规律.应用试验设计(DoE)理论,构建各评价指标的RBF数学模型,基于数学模型,分闲时和忙时,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以换挡规律综合评价值(T综)作为优化目标,对换挡规律进行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在特定的权重配比下,优化后的闲时和忙时换挡规律均优于优化...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纯电动汽车两挡自动变速器(AMT)的换挡平顺性,针对一款电动汽车无离合器两挡AMT进行详细的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采用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最优控制算法确定同步阶段的最优换挡力,进行换挡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换挡时间增幅不大的前提下,变速器输出轴转速波动峰值较未优化时降低了48.4%,基于LQR的换挡力最优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换挡冲击,改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18.
桑塔纳轿车变速器换挡机构分析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立 《汽车技术》2008,(6):27-30
研究了桑塔纳轿车5挡手动变速器换挡机构结构,通过对换挡机构相关零件的力学分析和模拟整车状态下的换挡力测试,验证了在静态换档阶段同步器弹簧的弹力和定排销的定排力对整个换挡力有直接影响,从而提出了变速器两种结构改进方案.对改进后变速器进行的台架测试结果表明,1/2挡、5挡通过定排销结构改进后,变速器选换挡轴处的换挡力下降20N左右;3/4挡通过定排销结构、同步器弹簧改进后,变速器选换挡轴处的换挡力下降40N左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电子换挡系统各组成部分故障和外界环境输入故障等多方面进行换挡失效问题分析,为电子换挡系统故障的排查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整车动力性、传动系耐久性和舒适性三个方面确定了搭载AMT的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换挡品质的评价指标。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模式切换与换挡品质的客观评价模型。将客观评价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主观评价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了各个评价指标对客观评价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品质评价指标选择合理,所建立的评价模型与主观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客观有效地评价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