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全液晶汽车仪表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其显示内容丰富,图形界面复杂,利用传统人工测试耗时长,测试结果依赖人员的主观判断,精度难以保证。为确保全液晶仪表显示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液晶汽车仪表自动测试方法,利用OpenCV和CANalyzer搭建了一套液晶仪表自动测试系统,对全液晶仪表进行指针精度测试和警告灯测试,该测试方法检测指针偏转精度约为1.92°,警告灯点灯和熄灯异常检出率约为97.7%。此方法比人眼观察更为准确,精度更高,同时减少了测试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仪表的开发成本,通用性强。  相似文献   

2.
<正>智能语音助手、AR-HUD(增强抬头显示)、流媒体后视镜、数字液晶仪表显示……随着汽车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与出行关联性不强的功能出现在汽车上,汽车也从曾经出行辅助工具逐渐转变为集音乐、观影、互动等为一体的智能硬件设备。智能座舱,作为汽车智能化发展中的分支产物,成为现阶段汽车研发、制造、宣传中的重要一大考量因素,以屏幕更大、实体按键越来越少、语音交互为主要互动方式的智能座舱模式也逐渐趋于统一。相较于自动驾驶技术对于安全性要求过高,落地难度过大等特点,智能座舱无疑是现阶段汽车技术发展中,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中国汽车在电动汽车及智能网联方面已走在世界先列,中国汽车出口量在2023年跃居世界出口第一。由于海外在法规、环境、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海外版智能座舱的设计与国内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在车辆上市前针对差异性设计完成充分的测试验证,以保证出口质量。对海外智能座舱与国内的差异点进行对比,研究座舱海外测试需要考虑的方向及具体测试方法,填补了座舱出口测试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随着汽车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智能座舱已成为未来的趋势。本文针对车内遗留物品检测任务开展研究,分析车载场景图像数据特点及其带来的挑战,并且针对这些挑战,提出相应的策略。首先,采用Soft Balance Sampler来处理Intra-Domain imbalance和Inter-Domain imbalance问题。针对训练数据不足、泛化性难的问题,采用gridmask和autoaug来缓解。对于车载场景的小目标检测的挑战,采用Mosaic马赛克增强和Soft-nms来提高对小目标的检测效果。最后,基于anchor-base和anchor-free两类模型进行融合,有效提升了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全液晶仪表软件升级操作困难、升级成本高等问题,规划设计了一种全新的仪表升级方式,并成功应用到车型项目开发中。仪表LVDS升级方案:在信息娱乐系统规划时,进行仪表和中控主机LVDS芯片的适配,利用LVDS线同时实现导航投图和软件升级功能。该方案在车型项目上成功实施,不但简化了仪表升级方式,降低了单车成本,也为后续车型其它电子零部件的升级及诊断开发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某一款全液晶组合仪表人机交互设计实例,介绍全液晶组合仪表人机交互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汽车仪表是驾驶员与汽车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是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保证。随着汽车从传统燃料动力系统向多能源化、多种动力系统同时驱动的技术方向发展,汽车仪表所需显示的信息量逐渐增多,对信息与人的交互性、网络共享性及精确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仅仅显示里程、车速、发动机转速、冷却液温度等的传统仪表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汽车的需求。另外,如今汽车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ABS、ASR、SRS、ESP、EFI、胎压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智能座舱已不能满足对汽车智能化的需求,各大主机厂已逐步开展对液晶仪表、信息娱乐、显示屏等座舱功能进行整合与升级,以期探索更加平安、智能、舒适的出行方式。文章通过对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主要车企装载智能座舱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智能座舱五大方面主要发展趋势,包括增强抬头显示赋能驾驶全新视觉体验、丰富的座舱功能和信息仍需以行程安全为前提、如然空调系统和零重力座椅将赋能座舱全新升级、人车多模态交互将赋能座舱无感体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将赋能座舱场景不断升级,为用户带来舒适、便捷和安全的驾乘体验,以期对智能座舱产业发展起到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机多屏设计已逐渐成为智能虚拟座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技感和优质体验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近年来车内屏幕类型越来越多,而车内多屏交互设计也成为未来汽车设计的一种趋势。本文首先介绍常见的多屏互动场景,然后深入探讨娱乐交互系统软件架构,最后提出多屏互动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0.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更体现在人与机器交互层次上.最能体现人机交互的智能座舱更是需要不断引入新的概念和前瞻技术来适应汽车发展的趋势.文章通过调研国内外座舱发展现状,提炼出现今座舱发展的五大要点:多元化控制、声光技术、安全健康检测、信息服务、智能模式,引发对未来座舱智能化、人性化、可定制化、高度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全液晶仪表机械结构设计中机械结构复杂、装配效率、单件成本高等问题,由本人主导规划设计了一种全新的仪表机械结构,并成功应用到某系列车型项目开发中。本文从结构设计和应用验证两方面阐述该方案,其中,仪表机械结构设计时,用铸铝灯箱架结构代替塑料灯箱架结构,利用铝材的被动散热量替代电子风扇的主动式散热,既解决了全液晶仪表发热量大问题,又简化了机械结构和装配工艺;在应用验证过程中,通过对全液晶仪表进行环境适应性试验,验证了该结构的可靠性。该方案成功通过了实车系统应用及验证。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汽车虚拟组合仪表的散热要求,良好的结构和热设计必不可少。文章首先介绍了虚拟组合仪表的组成,然后综合考虑设备内部空间的限制,基于理论分析,确定了自然散热和辐射散热的散热方案。最后利用Flo EFD软件并结合工程实际,对散热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虚拟组合仪表内部器件的温度分布云图。结果表明,汽车虚拟组合仪表内部器件的最高温度满足使用要求,验证了整体结构和散热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渐渐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向着智能终端方向发展。汽车座舱作为人与车的直接交互窗口,决定着人的驾驶体验和乘车体验,一直以来备受汽车消费者关注。5G作为当下较为先进的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迟、低能耗及大容量的优势,使得汽车越来越智能化,成为“出行、生活、社交”一体的智能空间,同时也推动着汽车座舱向智能座舱的发展。首先对汽车座舱的发展历史以及智能座舱的概念进行梳理,然后结合5G背景对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探讨5G自动驾驶时代智能座舱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汽车产品内涵和外延的深度变革.汽车已经开始从最初简单的交通工具逐渐向智能终端转变.智能座舱开始作为汽车整个内饰环境向未来延展创新的重要一环,愈发成为当前汽车厂商和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对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接上期)2.玻璃成型技术玻璃成型也是HUD系统当前的技术难点之一,主要包括成型工艺、楔形角的控制和检测手段等。普通前风窗玻璃的成型工艺是重力成型。该成型工艺的模具简单,工艺窗口大,而且一次可以成型两片玻璃,生产效率较高。重力成型工艺是将玻璃原片加热到熔融状态,然后利用玻璃自身的重力弯曲成型,在成型的过程中加以温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设计一种基于Linux的客车全液晶仪表,采用恩智浦i.MAX6DL处理器,使车辆信息比指针仪表的模拟信号更准确;通过Qt进行显示UI设计,车辆信息显示更加合理,提升了整车的智能化水平和驾驶体验.  相似文献   

18.
朱庭男 《时代汽车》2023,(19):115-117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智能座舱作为未来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成为汽车制造商们竞相争夺的市场。本文从智能座舱的概念、发展情况以及场景化创新趋势入手,探讨智能座舱场景体验方法的应用及其在智能座舱创新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场景体验的智能座舱创新应用策略。研究发现,基于场景体验的智能座舱创新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汽车驾驶体验,为汽车制造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以信息革命和工业革命为代表的产品信息技术正与传统汽车加速融合。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创新的阶段,助推了汽车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而且随着汽车的改革和发展,汽车不单单是交通工具,还是智能化、网联化的移动终端,更是移动智能的生活空间。本文首先对汽车座舱的发展历史以及智能座舱的概念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政策导向与新技术发展趋势,对汽车座舱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探讨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中的应对战略。  相似文献   

20.
智能座舱将成为汽车产品的核心战场 对汽车产品定位发生重大变化.汽车行业快速演变的核心驱动力正由供给端的产品驱动向消费者需求驱动转变.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定义将从传统的"出行工具"向"第三空间"演变,车辆需要更加了解用户需求,汽车智能化浪潮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