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能够有效的改善柴油机的排放性能,利用AMESim软件建立其仿真模型,分析了共轨管容积、长径比、内径和长度等参数,对高压共轨系统的压力建立和压力波动的影响,并在共轨试验台架上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与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用于柴油机共轨系统的新型泵控制阀,进行了共轨压力控制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电磁铁占空比对泵控制阀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泵控制阀在共轨压力控制精度(共轨压力波动Δp在3%~5%范围内)、共轨压力建立速度、共轨压力改变随动响应速度及系统工作稳定性等方面均可满足共轨系统柴油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稳定控制超高压共轨系统中的共轨腔压力并缩短轨压控制算法的开发周期,利用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技术建立了超高压共轨系统轨压控制仿真模型,采取前馈+PID控制算法设计了轨压控制策略,并针对轨压控制中的瞬态和稳态工况进行了仿真计算,最后在试验台架上开展了轨压跟随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定的前馈+PID控制算法能使轨压稳定在目标轨压附近,上下波动小于3 MPa,且轨压突变时瞬态响应时间小于0.5s,控制结果能够满足超高压共轨系统对精度和速度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钱大 《汽车与配件》2003,(30):37-38
高压共轨(见图12)储存着高压燃油。同时,由于高压泵供油和燃油喷射引起的压力波动受到共轨容积的阻尼。 这种高压共轨是供所有气缸共用的,故得名“共轨”。尽管共轨提供了大量的燃油,但是它内部的压力实际上是恒定的。这一点保证了从喷油器开启的那一刻起,喷油压力都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发动机性能,进行了高压共轨喷油系统与大功率柴油机的匹配研究。在分析柴油机基本参数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喷油系统结构匹配参数,设计了高压共轨系统共轨组件,研究了喷油器流量参数,进行了共轨管的设计匹配。实验证明,所匹配的高压共轨系统满足快速建立和稳定共轨压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泵的效率示于图25。由于上述新型的出油率控制方法,达到了非凡的高效率。 4、高压控制的效能 (1)稳态工况 最大共轨压力随泵转速而变化的曲线示于图26。不论发动机转速高低、喷油量多少和喷油正时如何,共轨压力都可以在最大值和零之间任意地设置。即使发动机转速只有500转/分时。共轨压力也可以设置为100MPa。 (2)发动机起动工况 在发动机起动阶段,共轨压力必须上升得比喷油嘴开启压力快。共轨压力升高量按下式确定:  相似文献   

7.
高压共轨系统关键参数对油压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压共轨系统关键参数对共轨管内油压波动的影响,通过AM ESim仿真平台对高压共轨系统进行了建模,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喷油压力、喷油脉宽、共轨管直径3个参数对共轨管内油压波动的影响.最后通过R语言对仿真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个影响因素与油压波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喷油脉宽、喷油压力和共轨管直径均会对油压波动造成影响,在以上3个主要因素中,喷油压力对波动的影响权重达到了80.74%,占据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8年,德尔福(Delphi)公司实现了柴油机共轨系统直接驱动压电控制技术产品的批量生产。在德尔福公司200MPa直接驱动共轨系统中,喷油器针阀的运动直接由压电陶瓷执行器驱动,而不是通过电液回路控制动作。喷油器针阀的超快开启和关闭不受喷射压力的影响,在改善排放和燃油消耗的同时,将功率密度和发动机扭矩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寿命期间,出众的多次喷射能力和极小量分段喷射的控制能力确保了这种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优异的喷射性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重汽国Ⅲ柴油机采用新一代电控、高压共轨、四气门、高增压等技术,动力更强,经济性更好,寿命更长,噪音更低。在排量不变的情况下,柴油机的最大功率可达294kW即400Ps。电控共轨燃油系统共轨压力可达180Mpa,进行适当改进,即可满足今后国Ⅳ排放要求,噪音降低到97dB(A)以下;  相似文献   

10.
增压式共轨喷射系统结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明了增压式共轨喷射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电控增压器增压室及喷油器压力室内燃油压力振荡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增加平衡油压电磁阀的方式,使压力室压力在高压喷射后能迅速恢复到轨压并消除压力振荡。建立了新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证实新系统能在不削弱增压效果的前提下,消除压力振荡。设计了四通电磁阀,将增压活塞电磁阀和平衡压力电磁阀合二为一,实现了改进原理,而不增加系统控制对象(电磁阀)。最后对使用节流孔的方式来改进系统性能的方案作了仿真研究,分析了该方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