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介绍了白车身零件中通道的产品特点和质量育成过程中的主要尺寸问题;对比了零件3种冲压工艺方案,从解决高强钢回弹、减轻零件褶皱等质量问题角度,确定了最佳冲压工艺方案;总结了零件拉延工序设计要点;通过优化拉延筋参数解决了零件局部褶皱问题,通过优化拉延筋参数减轻了拉延筋槽翘曲问题;阐述了侧壁位置回弹是零件尺寸问题关键,回弹问题解决顺序是先解决侧壁型面超差问题、后解决法兰面型面和U型底面超差问题。侧壁回弹需要通过OP10拉延工序做回弹补偿解决,先解决基准孔区域侧壁型面回弹、后解决前后端口侧壁型面回弹,避免基准转换带来的工作反复;总结了模具型面补偿方案和回弹整改要点,对产品造型和基准设置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某车型开发中,在造型及窗框形式确定的条件下,文章根据乘用车A柱障碍角大小的影响因素,通过优化玻璃导轨X向位置,侧围A柱宽度,前风挡处黑边宽度三要素,将主驾驶侧A柱障碍角提升了0.77度,达到了同级别较优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柱式塔斜拉桥在塔柱横向尺寸受限情况下的塔梁墩结合段设计难题,以沪武高速公路罗埠河大桥为依托,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一种宽墩窄塔的塔梁墩结合段构造设计与受力性能进行研究。研究了宽墩窄塔的柱式塔与主梁结合段的合理构造及相应设计方法,并对这种新型构造进行了受力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在结合段内设置合理的连接横梁和过渡构造,宽墩窄塔结合段可形成合理的构造形式,满足局部传力的要求;通过纵桥向设置刚度过渡段,增加主梁高度,配合横向弧形过渡结构,提高主梁和宽墩之间的刚度连接,使得主梁的内力可以直接传递至宽墩,降低对窄塔的影响;研究提出的宽墩窄塔塔梁墩结合段的传力可靠,应力传递平顺,应力状态均处于合理范围。形成的宽墩窄塔结合段构造形式及其设计方法可为类似在塔柱横桥向尺寸受限情况下的结合段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白车身零件地板纵梁后段的产品特点、工艺信息和形面回弹、侧壁内凹等主要质量问题,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些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通过在OP10拉延工序采用过拉延的工艺结构和OP30翻边整形工序做回弹补偿的方案,解决了零件的形面回弹问题;通过在OP10拉延工序增加形状补偿的凸包解决了零件的侧壁内凹缺陷。  相似文献   

5.
读编往来     
<正>关键词:天窗Q带有天窗的车,车身刚度会不会减弱?A严格来说天窗属于车辆覆盖件,并不在车身结构的范畴之内。在车身受力时,车身强度主要依靠A、B、C柱,力的传递路线已经被设计好,而且车窗位置都有特殊加固装置以及受力传输线路,和整体车身的关系不大。另外,在加装天窗后,车辆还要  相似文献   

6.
胶贴风窗玻璃对窗框尺寸有着严格的要求,通过检具制作完后来研配窗框,同时要掌握贴接剂的性能和贴接方法,才能达到胶贴风窗玻璃装配上理想的外观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假定C-S双液浆符合宾汉姆流体的基础上,考虑双液浆黏度时变性与空间效应,并认为盾构隧道管片注浆符合球形渗透模型,通过平衡方程与Dupuit-Forchheimer公式,对宾汉姆流体壁后注浆渗透扩散规律进行理论分析,得到C-S双液浆扩散半径计算公式以及管片受力计算公式。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注浆压力、注浆管内浆液流速以及C-S双液浆黏度参数A与参数Y对浆液扩散半径及管片受力的作用,对比了不同注浆参数对注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浆液扩散半径随注浆压力与注浆管内浆液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黏度参数A与参数Y增大而减小,其中注浆压力与参数Y对浆液扩散影响较大,注浆管内浆液流速与参数A对浆液扩散影响较小;管片受力随注浆压力与注浆管内浆液流速增大而增大,但注浆压力的影响效果不断增大而后趋于稳定,注浆管内浆液流速的影响效果不断减弱而后趋于稳定;管片受力随参数A与参数Y增大而减小,其中参数A对管片受力的影响呈负线性关系,影响效果较弱,参数Y对管片受力的影响呈现"三段式"变化——缓慢减小阶段、加速减小阶段以及快速减小阶段,影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斜拉桥索塔锚固区受力复杂,对全桥结构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结合斜拉桥混凝土桥塔工程实例,介绍了主塔锚固区的设计思路,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实体模型研究锚固区应力分布情况和受力特性。结果表明:设置环向预应力对主塔锚固区侧壁受力改善显著,锚固齿块应力集中明显,应适当加大齿块尺寸,加强锚下配筋和横向钢筋配置。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汽车侧围外板成形质量及其尺寸精度,以某车型侧围外板为研究对象,通过冲压工艺稳健性分析,在前期准确模拟评估回弹量,以保证CAE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优化后的补偿策略进行全工序回弹补偿,有效控制汽车侧围外板回弹;最终通过实际生产验证了尺寸精度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提高制件成形质量和尺寸精度,减少了后期因回弹造成的模具调试工作量,缩短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双、三绞线在绞合前后尺寸的变化,通过线径、单线股数、线长、绞距要求等关键因素对绞合前后尺寸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理论推导,得出导线无回弹理想状态下的长度变换和绞合圈数关系(导线回弹在文章后另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40m跨T梁50m高墩有限元分析,研究柱间系梁对双圆柱桥墩受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置柱间系梁对桥墩顺桥向稳定、强度及配筋无有利影响,其主要作用是改善桥梁下部结构横桥向受力,略减少盖梁配筋,增加施工、成桥及抗震的横桥向安全储备;然而,一般常规双圆柱排架式盖梁桥墩,采用沿截面周边均匀配筋,顺桥向受力控制墩柱结构及配筋设计,因此,可取消柱间系梁设置。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梁类零件的结构及其冷冲压成形的特点,对高强度钢板和普通低碳钢板的性能进行了比较,详细分析了高强度钢板梁类零件典型冲压尺寸精度问题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角度回弹、侧壁翘曲、纵向扭曲的一系列解决方案,简化了成形工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善汽车翼子板成形质量,提高汽车翼子板尺寸精度,以某车型翼子板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工序成形仿真以及冲压工艺稳健性分析,在产品设计阶段对翼子板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优化翼子板成形工艺,从而增强工艺稳健性。在工艺稳健的基础上展开全工序回弹仿真,并基于回弹仿真结果对翼子板实施全型面回弹补偿,将回弹矢量较小的修边、冲孔工序型面补偿量叠加至回弹矢量较大的拉延、整形工序。最后迭代计算获得满足容差要求的回弹补偿数据,将其应用于翼子板冲压模具设计制造以及试模验证,得到了成形质量良好,尺寸偏差在±0.5 mm以内的合格零件。研究表明,全型面回弹补偿可以有效控制翼子板冲压回弹,提高了尺寸合格率,减少了试模阶段为降低回弹的调试工作量,缩短了冲压模具质量稳定周期。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车门窗框产生变形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整车的影响,阐述了制造过程中车门窗框变形的几种调校的具体方法及其优、缺点,论述了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通过将车门窗框旋转一定角度调整车门窗框变形及前后车门窗框调整匹配,以及车门窗框焊接后装车试验验证其调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某超大跨隧道在浅埋、偏压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优先采用先开挖浅埋侧导洞的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序;(2)中导洞的开挖支护阶段是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过程中的核心阶段;(3)对于隧道拱顶的位移监测,除了进行沉降监测外,尚应增加水平向位移监测工作;(4)深埋侧导洞临时支护相对于浅埋侧而言,其受力性能更为不利,因此应加强其结构设计;(5)对于偏压状态下的隧道,应按照偏转后的受力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施工。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验证索塔锚固区设计的合理性,了解索力在锚固区的传递途径以及主要板件的受力特点,通过全真的实体有限元模型对黄墩大桥索塔锚固区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显示:锚固区的索力传递途径明确,能适应斜拉桥的受力特点;钢横梁两端受压,中间受拉,除锚固板与腹板的连接焊缝附近有应力集中现象外,其余板件的应力值均小于材料屈服强度;混凝土塔壁主拉应力较小,配置普通钢筋即可,不必设置环向预应力筋;位于牛腿焊缝附近的剪力钉受力较大,通过加密调整后满足受力要求。上述结果表明黄墩大桥索塔锚固区设计合理、实用,能满足结构受力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白车身门槛加强板的产品特点及工艺信息,并对其出现的回弹、侧壁内凹等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对产品形状及冲压工艺进行优化,产品与工艺的优化避免了在拉延工序中侧壁出现内凹及法兰面翘曲问题、简化了回弹问题的整改过程,在缩短零件开发周期的同时提升了零件的材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压力型锚索的受力特性和锚固段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压力型锚索锚固段的受力特性,在承载板附近侧壁摩阻力最大,并向自由端迅速衰减。利用弹性模型,推导出锚固段计算长度的公式。  相似文献   

19.
根据某车型的侧面碰撞试验结果,分析了该车侧面安全性存在缺陷的原因。应用所建立的经确证侧面碰撞仿真模型,仿真计算了所提出的提高侧面安全性的改进方案。结果表明,优化改进后,B柱变形模式趋于合理,汽车侧面变形量整体上有所减小;假人肋骨变形量减小了42.3%,腹部受力减小了35.8%,耻骨结合点Y向分力减小了19.6%。  相似文献   

20.
以福建省某工程为依托,在现场埋设加速度传感器,分别从X Y,Z三个方向来研究道路夯实机振动工作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别测试了三大类情况HHT-8四个夯实档位,测试1未设置隔震沟,测试2和测试3设置了不同尺寸的隔震沟.结果表明:设置隔震沟后,随着距离的增加,加速度响应先减小后在距隔震沟3 m处回弹后再次衰减;设置隔震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