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建立了为驾驶员提供路感的电子转向系统转向盘回正力矩模型,研究了降低驾驶员负担、提高汽车稳定性的前轮电子转向控制算法,并利用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进行仿真试验和验证,为电子转向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吴凯 《天津汽车》2012,(3):15-17
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只能提供有效的转向助力,但不能根本地解决汽车驾驶员操纵"路感"不足的问题。文章介绍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构成、分类、主要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说明了EPS不但可以提供轻便和灵敏的操作,而且可以提供良好的"路感"。通过对EPS的结构和原理分析,指出EPS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电动轮汽车为汽车转向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它运用了差速助力转向系统,在可以实现转向灵敏和转向路感的完美结合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汽车转向系统的能耗,解决了转向系统机械结构复杂的问题,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汽车动力转向技术。文中采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考虑车身侧倾的3自由度汽车转向系统模型,并对差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转向路感分析,通过在Matlab中建立模型进行仿真,研究各个参数对路感的影响,得出了影响路感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驾驶员希望通过转向盘的力矩信息感知汽车的行驶状态。文章主要研究汽车转向盘力特性与转向盘转角、车速、侧向加速度及转向阻力矩的关系,运用多变量模糊控制技术研究了线控转向系统的路感,通过ADAMS提供离线汽车数据,在Matlab/Simulink中对路感多变量模糊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并对其中一种控制结构进行了硬件在环试验,给出了路感多变量模糊控制的一种参数调整方法以及路感数据。表明仿真同硬件在环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路感多变量模糊控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根据电动轮汽车前轮独立驱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针对电动轮汽车的新型助力转向方式--差动助力转向.首先讨论其基本原理及结构并应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整车和转向系模型,接着给出了旨在减小参考转向手力与实际转向手力差值的左右转向轮的驱动转矩分配的控制策略,以及转向轮辅助回正控制算法.最后进行离线数字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前轮独立驱动的电动车,所提出的差动助力转向系统既满足了转向轻便和驾驶路感良好的基本要求,又改善了转向轮回正性.  相似文献   

6.
肖柏青 《北京汽车》2013,(2):25-28,37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是汽车转向行业的发展方向,其中助力控制策略的选取在EPS中起关键性作用。根据简化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物理模型,建立转向系统和助力电动机相应的数学模型,选取转矩电流双闭环PID控制策略,建立了合适的助力特性曲线。在Simulink环境中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选取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策略提高了转向系统的稳定性、轻便性、跟随性和路感要求,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汽车的操纵性能决定了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等关键性能,而转向系统直接决定了汽车的操纵性能。为了改进汽车转向系统的性能,线控转向技术的控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于线控转向控制的核心进行介绍,将线控转向系统核心的控制分为三部分,路感模拟控制、主动转向控制、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详细说明了每一部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于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对于线控转向系统的瓶颈和发展的前景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汽车电液主动转向路感控制系统,提出一种控制策略,通过估算车辆状态信息,分别在执行或不执行主动转向干预时,进行路感控制,保证行驶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罗新闻 《汽车维修与保养》2011,(12):30-30,32,34,36,37
现在,普通轿车都带有转向助力系统。转向助力系统可以大大减轻驾驶者的疲劳强度,但是也有一点副作用,那就是汽车高速行驶时由路面通过轮胎反馈到方向盘的路感降低了,高速时方向盘太轻造成方向稳定性变差。所以有了可变助力转向原理,就是在车速高时减少助力方向盘变重增加稳定性,低速时增加助力方向盘变轻减轻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10.
电动转向技术符合汽车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思想,由于其技术先进,性能优越,未来必将成为动力转向技术的主流,线控动力转向系统将是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汽车电子控制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及特点,并阐述了两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线控转向稳态增益与动态反馈校正控制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9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保证线控汽车转向增益不变的稳态控制策略,使线控汽车转向特性不随车速和转向盘转角变化;提出了基于状态反馈的动态校正稳定性控制算法。仿真和驾驶模拟器实验表明,基于转向增益不变的稳态控制策略保证了汽车转向特性不变,减轻了驾驶员的负担,适合于更多的驾驶人群;基于状态反馈的动态校正稳定性控制算法有效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正>电动助力转向(EPS——Electric Power Steering)系统因为其效率高、能耗少、污染小、提供变化的转向助力、具有合适的路感等诸多优点,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代表目前汽车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EPS系统动力学分析EPS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ECU、助力电机、减速机构、电磁离合器、传感器等附属机构。其工作原理是:位于转向柱上的转角传感器和转矩传感器时刻检测转向盘  相似文献   

13.
节能、舒适、廉价是汽车消费者对汽车的基本要求,也是是现代汽车技术追求的主要目标,集中体现了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汽车转向系统的性能在节能、环保及舒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助力转向系统己不能满足其发展的要求。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与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已经成为汽车助力转向系统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汽车已经成为最为常见的交通工具,再加上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等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领域逐步朝着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尤其是以环境感知技术为基础的辅助驾驶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所以具有高度智能化特征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成为汽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利用车辆自带的传感器获取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并利用相关技术对汽车的转向与速度进行精准控制,保证车辆行驶安全,该技术令道路交通系统从传统的"人-车-路"系统变为"车-路"系统,  相似文献   

15.
文中概述了汽车闭式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根据汽车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对助力特性的要求,设计出直线型助力特性曲线示意图.清晰分析了车速、理想转向盘转矩和助力转矩的关系,拟合出车速感应曲线.该曲线表明,所设计的直线型助力特性能很好地协调转向轻便性和路感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基于LQR的汽车横摆力矩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汽车极限工况稳定性控制问题,论文基于最优控制理论LQR进行了汽车横摆力矩控制研究.建立了整车七自由度动力学模型,设计了LQR附加横摆力矩控制算法.为了提高制动稳定性,相对于传统单轮制动研究了单侧两轮附加横摆力矩分配方法.最后选择增幅正弦转向低附着路面行驶工况对控制算法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控制算法能够有效提高汽车极限工况行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小型科研型汽车驾驶模拟器开发,论文进行了可拆装式台架设计。对台架进行了总体设计说明,介绍了各部分组成和功能,分别介绍了基础支架设计、转向操纵机构设计、路感电机和电子踏板的选取。基础支架由若干角钢通过螺栓连接而成,便于拆卸和组装。转向操纵机构设计主要对转向盘进行了选取,对转向轴长度、轴径、轴键进行了设计计算,设计了高度可调转向柱。根据驾驶模拟器阻力模拟需要,对路感电机进行了合理选择。对电子踏板进行了选取,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对踏板安装角度进行设计。所设计驾驶模拟器便于拆装,能够较好地模拟转向盘路感,符合人机工程学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4.扭转刚度转向器是转向系统的最软环,节,它的刚度严重地影响汽车的直线行驶稳定性和操纵稳定性,同时也与路感效应和反冲特性有密切关系。尤其对高速车辆来说,转向器的扭转刚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是国外近年来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有的生产厂发展了高刚性转向器,以供客户选用。美国、日本、西德等国对转向器刚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在我国,  相似文献   

19.
胡欢 《天津汽车》2009,(12):49-51
现在人们对汽车驾驶的舒适陛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传统的转向系统无法满足低速时的灵活性与高速时的稳定性要求,可变转向比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文章介绍了当前应用和开发的可变转向比转向系统,指出该系统使汽车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可变转向比技术是未来转向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对转向系的要求汽车转向系是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装置之一,因此要求它工作可靠,操纵要轻便灵活,要保证转向车轮的转向运动规律正确稳定,并且要使车轮在转向时只滚动不滑动。转向机构还应能减弱或避免地面施加在转向车轮上的冲击力传到转向盘上,同时又要使驾驶员通过转盘对转向过程中车轮与地面之间的运动情况保持适当的"路感"。当汽车发生碰撞时,转向装置应能减轻或避免对驾驶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