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通过对柴油机进行发动机电控标定来优化整车驾驶性能的方法。在现有发动机具备的电控功能的基础上,对影响驾驶性能的相关功能及功能标定对整车驾驶性的优化效果进行介绍。通过理论数据分析和驾驶员的主观感受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优化以达到整车开发目标及提高整车驾驶舒适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整车性能开发早期对驾驶性进行评价,本文中使用GT-SUITE软件,考虑发动机瞬态响应和转矩控制策略,建立乘用车驾驶性仿真模型。利用仿真模型对部分典型的驾驶性工况进行仿真计算,并通过试验数据校正模型,确保仿真误差在10%以内。以某6速自动挡汽油车为例,针对3种驾驶模式的不同需求,分别对油门特性和换挡规律进行虚拟标定。最后对虚拟标定结果进行试验验证,仿真与试验误差在8%以内,充分验证了驾驶性虚拟标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对清扫车驾驶室内空间的人机工程进行校核和优化,有利于改善驾驶员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以RAMSIS软件为支撑,研究了中国人体模型在清扫车驾驶室内的空间布置,分别进行了伸及性、操纵力、舒适性和视野的分析,并对设计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4.
车辆驾驶性是汽车发动机和动力传动系统按照驾驶者的意志进行平稳运转的能力,其好坏决定驾驶员对车辆的评价。文中介绍了驾驶性评价方法及驾驶性标定的主要内容;针对某乘用车驾驶性评价所反馈的驾驶性问题,经过对发动机的标定使其达到了可接受的驾驶性能,也表明发动机标定对车辆驾驶性的改善和提升具有快速且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结合中国人体尺寸和驾驶习惯,研究适用于本土汽车开发项目的排档杆操作舒适区域。该舒适性区域利用测量得到的客户直观感知数据,解决了基于SAE人体建立的工程设计标准无法满足中国本土开发项目中人机工程需求的问题。验证结果表明,该舒适性区域能够真实反映客户需求,对整车开发中排档杆的合理布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应时  胡亚辉  付锐  王畅 《汽车工程》2022,(8):1251-1261
本文中基于神经工效学认知理论融入驾驶员预瞄模型,建立了以认知-控制为框架的驾驶员横向控制模型。模型采用Simulink和TruckSim软件联合仿真的形式验证。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控制框架中的比例-微分(PD)控制器模块参数进行优化标定。结果表明,在侧风工况下,基于认知-控制为框架所建立的驾驶员横向控制模型有效(RMSE=0.09),且精度更高,适应度更广。另外,从认知-控制角度改变预览时间tp、增益比例kp和微分参数kd,可表征不同驾驶风格的驾驶员行为。本研究为提高侧风工况下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搭载六速手自一体变速器的开发车型,采用理论分析结合实车验证的方法,通过换挡策略的标定优化有效解决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整车动力性、驾驶性以及NVH等方面的问题,为整车性能的达标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新车型换挡策略的标定开发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具有较高的工程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驾驶员H点是驾驶员区域布置时的设计基准点,通常是指第95百分位的男子人体模型在座椅处于最后最低时的胯点。驾驶员H点位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驾驶室的乘坐舒适性,而驾驶员处于舒适驾驶姿势时,身体各关节的角度一般在一定的范围内,文章以数字人体模型各关节角度的舒适范围为输入,研究H点的优化方法,并进行越野汽车的驾驶员区域布置,为驾驶室人机工程布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前利用驾驶模拟器开展驾驶员临界反应特性的研究很少。本文在调查问卷、驾驶员静态指标的测量以及基于驾驶模拟器的驾驶员反应时间的测定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对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建模,并通过数据校验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这种方法为研究驾驶员应急反应行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基于V-Model进行双离合变速器标定流程开发,双离合变速器标定流程包括标定V-Model、标定内容、实施步骤等;应用标定流程开展标定活动,通过标定成熟度计划管控;目标设定、桌面标定、基础标定、换挡策略标定、驾驶性标定实施,构建完整的流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纯电动汽车由电机直接驱动车辆,电机具备转矩动态响应快、低速时输出大转矩特性,对电机转矩控制不合理会造成车辆纵向窜动、驾乘人员眩晕的不适驾乘体验。基于纯电动汽车,对车辆驾驶性评价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驾驶性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驾驶性评价工况、主观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同时根据客观评价方法可进行驾驶性验证优化,提升车辆驾驶性能及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经济性驾驶模式控制策略与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经济性驾驶模式的节油原理,阐述了控制逻辑和标定说明,并将其集成至ECU/TCU软件中与其融为一体。在某型SUV上完成控制参数的匹配与标定,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NEDC循环节油效果明显,4辆车的平均节油率达到4.45%。为了达到量产应用要求,对经济性驾驶模式下的常温排放、动力性、OBD和驾驶性4个方面性能进行了专门标定开发和试验确认,结果表明,该模式下重新标定开发后排放和OBD性能完全符合法规要求,动力性和驾驶性满足客户和量产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人机空间布置对汽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人体驾乘姿态是汽车人机空间布置的依据。文章设计试验,扫描得到500样本分别在8辆车中的驾乘姿态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驾驶员座椅适宜线方程与中国人体2D模板,基于标杆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方程及模板精度较高,符合中国人体驾乘特征。该研究为汽车人机空间布置提供理论依据,为研发适合中国人驾乘的车辆提供支撑,对建立中国汽车人机设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动驾驶车辆在实际道路上行驶之前的测试阶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个低成本、高效率以及高精度测量的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方式,对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将驾驶模拟器运用到研究自动驾驶车辆测试已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虚拟驾驶场景的自动驾驶车辆的检测,通过组合虚拟驾驶场景的背景车辆、行人、交通灯、建筑、指示标牌等元素,研究将驾驶模拟器与虚拟驾驶场景的联合应用来测试自动驾驶车辆。设计了典型的交通场景,通过自动驾驶车辆和背景车辆的实时交互,研究自动驾驶车辆的各项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该驾驶模拟器可以高度拟合人类驾驶体验,驾驶员通过驾驶模拟器控制背景车辆能够很好的模拟现实中的驾驶行为,对自动驾驶车辆的仿真测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整车驾驶性开发中,整车抖动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严重影响驾乘人员的舒适性.本文针对某DCT车型抱怨的Ml挡抖动问题,首先通过整车测试采集相关数据,其次借助MATLAB软件,应用时频分析的阶次跟踪技术进行问题分析,并通过MATLAB滤波设计工具进行优化,最后抖动问题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超车行驶作为驾驶人行车过程中重要的行为之一,与行驶安全性有着直接的联系。为建立符合驾驶人操作习惯的超车模型,本文通过实车试验采集不同驾驶人在高速公路的超车行驶数据,并以此采用多项式回归拟合建立基于驾驶人操作特性的超车模型,最后利用prescan软件对提出的超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超车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驾驶人超车过程中的操作习惯,为超车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驾驶风格是用来体现驾驶员在车辆运行状态下对车辆操作的行为特征,对用户驾驶风格进行识别与分析,有利于推进智能驾驶的发展。根据基于116 辆纯电动汽车的车辆运行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与K-means 聚类算法,对用户驾驶行为进行分类分析,对驾驶风格进行了分类识别。利用XGBoost 算法构建纯电动汽车驾驶行为与能耗输入模型,利用SHAP 对模型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将驾驶风格聚为3 类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可分别对应冷静型、普通型与激进型;当驾驶员的驾驶风格趋向于激进型时时,车辆的驾驶能耗越高,驾驶风格激进一个层级,车辆百公里电耗增加3~4倍。当驾驶员行车时,其车速越高,油门踏板踩得越深,车辆加速度的绝对值越大,车辆的驾驶能耗越高。驾驶员的驾驶风格越激进,车辆的驾驶能耗越高。  相似文献   

18.
汽车驾驶员模型是汽车交通安全、智能交通系统、汽车自动驾驶和车辆巡航等技术的基础研究内容和关键环节之一。按照汽车驾驶员模型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将驾驶员模型分为基于人—车—环境闭环系统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驾驶员模型、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驾驶员行为模型和基于交通安全的驾驶员疲劳模型等类型,综述了上述各类汽车驾驶员模型的研究现状,对各类驾驶员模型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展望了汽车驾驶员模型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相似文献   

19.
驾驶员的视野直接影响汽车的使用和安全,而视野与车身设计结构密切相关。对汽车进行车身设计及总布置时,不仅要考虑造型美观,而且还应保证驾驶员的视野符合法规要求。文章以一新型汽车的驾驶员视野为校核对象,结合车身设计与布置情况,依据相关法规和标准,介绍了汽车驾驶员前、后方视野的校核方法,从理论上验证了新设计车身与布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前、后双电机动力分布式纯电动汽车,以优化能量消耗为目标,如何合理的动态分配前、后轴转矩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依照制动法规、驱动电机动态响应和车辆纵向平顺性等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分配计算与优化方法,并且区分驱动和制动两种工况。之后采用循环工况仿真验证的方法,进行能耗分析。通过与固定分配方法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所提分配方法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