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变进气歧管系统(VariableIntakemanifordsystem,即VIS),可以分为改变进气歧管长度的可变进气歧管系统、改变进气歧管横截面积的可变进气歧管系统和同时改变进气歧管长度及横截面积的进气歧管系统3种。三菱帕杰罗V77车的可变进气歧管系统属于第3种,由动力系统控制模块(PCM)控制转换阀的开、关来调整进气歧管的长度和横截面积。  相似文献   

2.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结构也有了变化,如研发人员就为进气歧管设置了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采用该系统后,可以将进气歧管分成两段,通过改变进气管的长度和截面积,提高燃烧效率,使发动机在低转速时更平稳、扭矩更充足,高转速时更顺畅、功率更强大。  相似文献   

3.
《汽车维修技师》2013,(8):18-20
<正>进气系统采用可变进气歧管技术(VIM),当发动机转速低于4600r/min时,可变进气歧管活动阀门关闭,空气通过较长的进气道进入汽缸,管内进气流具有较大的惯性从而起到惯性增压作用,利于进气歧管中油和气混合。当发动机转速大于4600r/min时,发动机控制模块根据负荷温度等信号给电磁阀接地,使电磁阀打开,空气通过较短的轨道流入汽缸内,降低了进气阻力,使发动机在高转速时获得了较大的功率(如图18所示)。L2B发动机采用独立式点火系统,每个点火线圈都由点火电压电  相似文献   

4.
法拉利F360轿车上装用了完全重新设计的 3.6L、V8发动机。发动机质量为 1 84kg ,标定功率高达 2 99kW。新型燃烧室采用大气门设计 ,连杆材料为钛合金 ,活塞材料为锻铝。发动机有 4根凸轮轴。发动机借鉴了F1赛车的可变几何进气歧管技术。进气歧管截面由两排节流阀调节 ,节流阀由发动机管理系统中的电气动伺服机构驱动。在两个进气歧管中间有一个大的节流阀 ,控制进气歧管之间的联系 ,由另一个电气动伺服机构驱动。F360轿车的最大速度为 2 95km/h ,0km/h~ 1 0 0km/h加速时间为 4.5s。  根据 1 999年 1 1月达成的一份协…  相似文献   

5.
可变增压     
正在发动机上有大家熟悉的气门正时可变、气门行程可变、进气歧管长度可变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更精确地控制发动机进气。而VTG可变增压技术是将增压器控制变得更精确上期我们介绍的博格华纳两级可调整进气增压器(regulated two-stage turbocharger)进一步释放了涡轮增压器的潜能,目前还有一种VTG(Variable Turbine Geometry  相似文献   

6.
由于传统的进气歧管设计往往要按照发动机的具体要求,或者按照高转速的要求设计,或者按照低转速的要求设计,再或者采用折中的办法,但是无论哪种设计,都不能兼顾不同转速时的需求,这时可变进气歧管应运而生,能够适应不同的发动机转速要求。文中对某型可变进气歧管进行仿真分析,分析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进气均匀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曲英凯 《汽车维修》2014,(11):10-11
<正>对于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要求是使进气尽量充分。可变长度进气歧管系统是根据发动机的不同工况,采用不同长度的进气管向汽缸内充气,以便能形成进气波动效应,从而提高充气效率及发动机动力性能。那么,什么是进气波动效应呢?当发动机的进气阀开启时,空气将被吸入发动机,所以进气歧管内的空气会快速流向气缸。如果进气阀突然关闭,空气会突然停止流动,并且  相似文献   

8.
发动机可变进气系统是指在发动机原有结构基础上利用进气歧管的动态效应提高进气压力和进气量,从而在正常转速范围内有更优异的扭矩和功率呈现。本文以迈腾B7为例对可变进气系统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对该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故障现象:一辆1.6L科鲁兹行驶里程51569km,车主报修发动机有"咝——"的漏气异响。故障诊断与排除:此车装配1.6L发动机(代号LDE),采用了可变进气歧管(VGIS)技术,VGIS系统的工作原理见图5。在发动机中低速时进气道为长行程,可以充分利用气流的惯性增压作用;在发动机高速时,进气道为短行程,可以减小进气阻力,从而提高进气效率,提高发动机的输出扭矩。  相似文献   

10.
有些发动机为了提高不同转速时的充气系数,在进气歧管上安装了进气控制阀,通过真空开关阀进行控制,如图1所示。该阀是常开阀,其开度随进气歧管的真空度变化,当发动机处于高速时,由于进气歧管中真空度较低,进气控制阀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全开,进气管道(进气室)连成一体,进气管的有效  相似文献   

11.
<正>行驶里程:2400km。故障现象:发动机故障灯亮起,在加速和高速行驶时无力,提速慢,油耗增加。故障诊断:使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发动机控制单元故障码有两个:08212进气歧管流道位置传感器/开关电路;08200汽缸列1进气歧管通路控制电路/断路,如图1所示。途观装配2.0TEA888发动机,该发动机大量配备大众主力车型,该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和传统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不一样,内置可以使进气道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可变进气系统对LJ465Q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利用仿真软件GT-Power建立该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并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经对比,试验值与仿真值吻合。在此基础上分析进气总管与进气歧管的不同管长方案对该发动机进气外特性、功率等的影响,提出一种发动机可变长度进气系统的研究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某汽油机WAVE模型,研究了不同工况下该汽油机进气系统对其充气性能的影响.运用DOE方法对该汽油机进气歧管管径和管长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NSGA对采用二级可变进气歧管的进气系统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进气歧管无极可变可使汽油机充气效率提高12.58%,采用二级可变进气歧管技术可使汽油机低速充气效率提高11.2...  相似文献   

14.
前两期我们把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与大家交流了一番,这次我们将把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另一大因素——进气系统大卸八块展示给我们的读者。进气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进气歧管,它就是一引导气流的管子,空气经过滤清器之后,在此进行油气混合,并输送到汽缸进行燃烧。由于混合气是具有质量的流体,在进气管中的流动千变万化,工程上往往要运用流体力学来优化进气管的内部设计,例如将进气歧管内壁打磨光滑减少阻力,或者刻意制造粗糙面营造汽缸内的涡流运动。但是,正如前面所说,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转速高达每分钟数千转,各工作状态下的进气需求不尽相同。于是,天才的工程师们对进气歧管进行了深层次的开发——让它也能“变”起来。  相似文献   

15.
进气歧管是发动机进气系统的主要零部件,对各缸气流均匀性及进气量有直接影响。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油气大多会通过管路引入进气歧管,并进入气缸燃烧。通过对进气歧管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FD)分析及气道试验,研究进气歧管上曲通出气结构对发动机进气流量的影响,对进气歧管曲通出气结构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相似文献   

16.
本田公司为发动机进气系统开发了利用共振增压效果实现均匀扭矩的高扭矩谐振器。该谐振器装在进气歧管前,使之在最低扭矩点的3500r/min附近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使发动机从低速到高速可获得均匀的扭矩特性,而且由于结构紧凑使扭矩特性达到了与普通机型中采用的旋转阀门式可变管长进气歧管同等的效果。因此,2.4L级的发动机也可采用外部EGR装置,实现净化排放和节省燃油。  相似文献   

17.
进气歧管为发动机进气系统主要零部件,担任着向发动机各个气缸引入混合新鲜空气的作用,同时决定发动机各个气缸充气均匀性和进气效率[1]。而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油气大多会通过管路引入进气歧管,并进入气缸进行燃烧。文章通过进气歧管的曲通均匀性分析及冬季试验研究了进气歧管上不同的曲通结构对发动机节气门体处结冰的影响,对进气歧管曲通结构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可变进气歧管除了能提高发动机的全负荷工况性能外,还对部分负荷工况性能有益处。在MANN+HUMMEL公司和IAV公司的共同研究项目中,研究人员在现有的2款汽油机上,按新欧洲行驶循环验证了可变进气歧管降低CO2排放和燃油耗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正>1.发动机进气系统(1)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MAP)速度密度法一直是测量进气量的一种方法,发动机控制模块(ECM)利用MAP测量进气歧管中的绝对压力来判断发动机的进气量、负载及转速的变化。ECM通过MAP信号、进气温度(IAT)信号、发动机转速信号进行计算进气量。MAP传感器是一个三线传感器,内部压电元件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相似文献   

20.
进气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前期建立了一维仿真模型,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发动机的性能,但还是未能真实的反映出管道的真实结构,像一些拐角、突变区域等。进气歧管的设计校验中,虽然三维稳态和瞬态计算能够模拟各个支管的压力分布情况,但是仅用三维计算不能实时得到一维的准确边界,且计算时间太长,不能从整个发动机上模拟瞬态进气过程和谐振效应带来的进气不均匀性。因此,要在1D模型中获得更准确的瞬态边界条件来计算进气歧管的三维流动,或更进一步研究进气歧管结构形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来指导优化进气歧管的设计。文章以发动机1D燃烧开发软件为基础与3D流体软件相耦合来解决进气歧管设计中瞬态进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