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与船舶自主航行相关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提高,无人船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在海上安保、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也越来越成熟。为推动无人船在海事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破解港口水域海事监管手段不足的瓶颈问题,文中在分析港口水域海事监管特点和无人船系统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无人船在港口水域海事监管应用面临的性能指标确定、船型平台选择、载荷设备搭配、运行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种港口水域海事监管无人船系统的应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刘东  吴昊 《中国海事》2024,(2):12-14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无人船舶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无人船在海事监管工作中的应用逐渐进入探索阶段。为响应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提出的“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战略部署,以无人船为核心平台,提出一种融合“陆海空天”智慧监管手段的一体化系统架构,详细阐述该系统各模块的具体功能及实现方案,探讨其在海事监管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及优势。  相似文献   

3.
文中介绍目前成熟的无人船技术,推动无人船技术在交通科技中的运用,结合海事管理和水上救援等方面进行应用,解决管理和救助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以期待为海事"智能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无人船已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亟需研究无人船对航运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无人船具有减少安全事故和船员数量、增加货载、节能减排及降本增效的优势,但无人船对海事法规、船舶设计及营运格局、岸基高水平人员需求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分析了无人船的关键技术及应对策略,具有行业引领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自主化程度的无人船舶正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在简要介绍了多智能体系统的分类、组织结构和通讯方式之后,本文总结了无人船的控制系统结构,并着重梳理了多无人船协同控制策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将无人船的协同控制研究概括为编队控制、动态警戒控制和协同拖曳控制等三个类别,重点对各个领域近十年来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无人船协同控制的未来研究和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以无人货物运输船技术特点为视角,系统检视国内外法律和国际海事条约有关船舶定义、船员定义、船舶碰撞、海难救助及共同海损等规定。研究结果表明:无人货物运输船在无人船法律地位的识别、正规瞭望的判定标准、救生设备的配备标准、施救的条件、救助的方式和共同海损的适用条件等方面与现行海事海商法律制度存在冲突。为进一步鼓励无人货物运输船的发展、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应在国际海事技术规范和国内海事海商法律等方面积极协调法律冲突。  相似文献   

7.
海事责任赔偿限制是基于海上特殊风险而保护船舶主体利益的重要制度。随着无人船的发展,传统船员被新的法律主体“岸基操控人员”取代,新主体是否属于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权利主体,目前还面临立法空白。通过分析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目的与趋势,为满足无人船商业化需要,明确岸基操控人员仍履行船员核心工作并承担相关海上风险,其适用海事赔偿责任具有必要性。同时,根据经营模式将岸基操控人员分为“受雇型岸基操控人员”和“独立型岸基操控人员”分别讨论其具体权利。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4月1日,随着欧洲议会的批准,康士伯集团正式完成了对罗罗商船业务的收购。收购完成后,罗罗商船业务将会并入康士伯海事,大大增强了康士伯在海事数字化、船舶智能化以及无人船领域的技术实力,成为智能船舶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对康士伯而言,收购罗罗商船业务,将全面增强康士伯在海事领域技术实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海洋利益的不断扩展和海洋冲突的不断加剧,海事船成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工具,并在近年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航程和航速的限制及船员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等,海事船难以进行长航时大范围的巡航监测,因此难以迅速准确地对海洋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反应。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无人多功能海事船设计方案,结合相应的远程控制平台与物联网,构建一种无人化多功能的海事监测系统,与传统海事船舶体系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益和更加丰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无人船技术的发展,无人船已成为港口安全保障作业的重要力量,是各国港口安全保障智慧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梳理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无人船在港口安全领域运用现状,从环境感知技术和路径规划技术等2个方面对无人船港口安全应用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分析,并针对无人船在港口安全保障中的优势,提出了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11.
EEDI时代的船舶减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分良 《中国船检》2009,(8):62-65,118
自2008年10月召开的MEPC第58次会议上提出将新造船CO2设计指数改为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EEDI便迅速成为国际海事界各方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国际海事会议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历时二十载。她已成为中国与国际海事界寻求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国际海事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本文回顾了国际海事会议2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展望国际海事会议将随着中国造船、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更加兴旺。  相似文献   

13.
无人船(USV)集群作为未来海上军事运用的重要组成力量,是各国海上无人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通过梳理总结当前国外无人船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与运用现状,对无人船集群作战关键技术进行归纳分析,从集群自组网通信、战场态势感知、集群协同任务分配等3个方面剖析无人船集群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然后,对无人船集群在军事上运用的典型样式和主要效益进行分析及研判;最后,总结分析当前应对无人船集群的难点,并对无人船集群应对的技术发展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动力、信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船在反水雷、反潜、电子战、海上安全、海上拦截等军用领域凸显出越来越大的优势。为此,首先阐述无人船及其动力技术的发展概况,明确综合电力系统已成为中大型无人船的重要发展趋势,然后介绍综合电力系统在有人/无人平台的应用情况,提出设备尺寸、重量和振动噪声控制等问题是综合电力系统应用于无人平台的研究重点,最后阐明无人平台综合电力技术的发展趋势,指出综合电力系统智能化运行、高性能电机材料、复杂电机系统信息感知、电力电子器件与系统、高性能电能变换和高效储能是无人平台综合电力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需要的强力推动,无人水面艇已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智能化的无人水面艇在未来的军用、民用领域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前,在备受瞩目的上海海事展上,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争奇斗艳,互争雄长。无人艇作为对智能船舶高级阶段探索的一大成果,无疑成为了海事展上的焦点。为增进业界对无人艇的了解,中国船级社(CCS)在展会论坛上重点介绍了基于GBS理念编写的《无人水面艇检验指南》,并向珠海云洲  相似文献   

16.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船舶的智能化、无人化逐渐成为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重点,无人船(Unmanned Surface Vessel,USV)也随之应运而生。基于物联网技术,设计并实现了无人船智能航行控制的演示验证系统,该系统以STM32为主控核心;采用窄带物联网NB-Io T技术和AIS构建船-岸通信链路;采用多种传感器实现船舶自身和环境信息的智能感知;提出一种基于响应式禁忌搜索的PID参数自适应整定航迹控制算法,实现无人船的路径跟随功能;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岸基支持中心显控软件,实现无人船远程操控、监测和数据共享功能。最后通过真实环境试验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航迹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无人表面船(USV)是实现港口信息化的新型技术装备。阐述用于港口的无人表面船的技术要点,分析无人表面船船型和总体设计技术路线、动力系统和推进装置的开发、导航与测量传感器集成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对无人表面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2月10日,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正式启动建设。作为亚洲首个无人船海上测试场,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一期调试测试场规划占海21.6平方公里、二期性能测试场规划占海750平方公里,总面积将达到771.6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面积最大的无人船海上测试场。珠海市政府、中国船级社(CCS)、武汉理工大学和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单位表示,测试场将按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于"交通强国、智慧社会"  相似文献   

19.
由本刊策划承办的中国船东、港口、船舶工业行业三大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航运、港口与造船’99WTO论坛”,于9月7日—8日在广州举办成功。实现了“为政府决策提供素材,为企业经营出谋划策”的办会宗旨,在港航船海事界反响强烈,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港航船三家携手联合举办海事论坛,在中国实属首次,是海事界难得的一次盛会。来自港、航、船企业集团的总裁、副总裁,海事界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大家怀着为增强综合国力,增强海事经贸实力,加快海事发展步伐,携手共建海运大国的良好愿望,千里迢迢,汇聚羊城,同商“入世”大计,共铸海事辉煌。说明了海事界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们  相似文献   

20.
随着船舶智能化的推进,无人船的商业化运用已可预期,当无人船进入水上运输市场后,应明确航海过失免责是否适用于使用无人船载运货物的承运人、无人船的岸基操作员,以及适用航海过失免责对岸基操作员和无人船的要求。运用历史分析法和横向比较法,经分析得出无人船仍需要人的参与,航海过失免责规则将长期存续。分析结果表明:航海过失免责应适用于使用无人船载运货物的承运人和无人船的岸基操作员;岸基操作员应具备相应的适任能力,无人船应当适航;具体的适任要求和适航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需不断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