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航海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而80%以上的海上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所致。1995年,国际海事组织对STCW78公约作了较大修改,修改后的公约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内涵,对海员的专业知识、管理才能和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2.
张晓  张进 《航海技术》2006,(4):74-76
此文简要介绍了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有关海员应享受的劳动安全与保护的基本权利,海员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以及强制性和建议性规定。对公约中有关海员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的相关规定做了归纳、研讨与评析,并对船东目前可以开展哪些履约的准备工作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增强海员健康意识 保证海上航行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松  辛一涛 《世界海运》2001,24(6):45-46
在研究WHO的健康的定义和STCW 95公约对于海员健康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海员健康意识,提高海员身体素质是保证海上航行和人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相关国际海事公约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育军 《中国海事》2012,(10):55-56
近年来,为了防止自然风险及人类自己的错误可能造成的海上危害,世界先后诞生了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和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等海事公约。通过对这些海事公约的诞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提示,对做好海事工作,发展海洋运输将有一定指导意义。一、相关国际海事公约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AMSA发布了第5期海事安全意识公告。在这份主题为"航运,要以人为本!"的公告中,"海员疲劳对海上安全的不利影响"作为关键性安全问题被再次提出。同时,通告强调,睡眠不足、经常夜班、不规律以及超长时间单调工作,还有高强度高标准的工作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在海员这个群体之间极为普遍。回顾以往案例,由于疲劳所致的海上事故屡屡发生。因此,船  相似文献   

6.
胡月祥 《航海》2013,(3):12-14
MLC2006公约将于2013年8月20日全面生效。MLC2006公约对于广大海员来讲,"体面工作"得到了国际海事法规的保证。特别是对海员在船工作时间和休息的安排都有数字化的概念来约束。同时,也留出了有关船舶在紧急、特殊环境下工作和休息时间给予船长除外的权力。作者长期从事海船工作,深刻体会海船地理位置变化、各种环境因素、船舶最低配员对海员休息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却是隐性的、客观存在的。作者认为识别海员隐性疲劳需要主管机关、船东、港口方面共同协作才能符合MLC2006公约要求,消除隐性疲劳影响,保障海员充足休息。  相似文献   

7.
以《1978年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2006、2010年修正案为研究对象,从对所有海员与保安有关的培训和训练的强制性最低要求入手,分析中国海上保安培训现状与STCW公约修正案的差异,对中国履行海上保安培训三级适任标准提出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刘新 《珠江水运》2001,(8):19-20
<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1995年修正),即STCW78/95公约,较STCW78公约而言,区别之一是增加了包括模拟器训练、特殊类型船舶、基本安全和人员管理在内的多种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培训项目,规定了对海员培训、考试、评估和发证的质量控制要求,这对于切实保证提高船员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有效控制人为因素对海上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影响,使船员培训、发证在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海峡两岸船员培训及劳务合作的前景张仁平(大连海事大学)1978年国际海员培训、发证与值班标准(STCW)公约是国际海事组织(IMO)的一项重要的国际公约。该公约自1984年生效以来,为增进海上人命与财产安全和保护海上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近年...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国际上就有了诸如(1920年(海上)最低年龄公约(第7号)、《1920年(海滩)失业赔偿公约》(第8号)、《1920年海员安置公约》(第9号)、《1921年(海上)未成年人体检公约(第16号)》、《1926年海员协议条款公约(第22号)》、《1926年海员遣派公约》(第23号)等国际公约,据统计,迄今为止,国际劳务工组织保存的国际公约已经达近200个,其中与船员或航运有关的国际海事劳务工公约就有45个,  相似文献   

11.
背景情况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国际上就有了诸如《1920年(海上)最低年龄公约(第7号)《、1920年(海难)失业赔偿公约》(第8号)、《1920年海员安置公约》(第9号)《、1921年(海上)未成年人体检公约》(第16号)、《1926年海员协议条款公约》(第22号)、《1926年海员遣返公约》(第23号)等国际公约。据统计,迄今为止,国际劳工组织保存的国际公约已达近200个,其中与船员或航运有关的国际海事劳工公约就有45个。这些公约的规定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但其基本原则仍然适用。为了体现现有国际海事劳工公约和建议书中的所有最新标准以及其他国际劳工公约,特别是…  相似文献   

12.
李雨霏 《珠江水运》2011,(22):84-85
国际航运界和公约对现代海员语言素质的要求日趋提高,而我国海员的语言素质不尽人意,给航运安全带来了影响。良好的语言素质对保障航运安全、降低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海员的基本权利,促进海员体面工作,提高海员职业的吸引力,2006年2月第94届国际劳工组织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在整合以前39项海事公约和29项建议书最新标准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国际统一海员保护规范——《海事劳工公约2006》(MLC2006).公约生效条件为"合计占世界船舶总吨位33%的至少30个成员国的批准书已经登记之日12个月后生效",该公约将与《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和《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一起构成世界海事法规体系的四大支柱,在世界劳工史和海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多国际海事安全标准的制定都与事故尤其是海难事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长期以来,国际海事公约的履行主要强调事前事中监管——由船旗国实施公约并由港口国负责监督,而对于事后监管重视不足。文中通过分析国际公约对于事故调查的相关要求,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事故调查在提升海上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8月29日,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正式批准加入《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批准书递交国际劳工局登记之日起一年后,将对我国正式生效。《公约》详细规定了海员的最低从业要求、就业条件、船上生活设施标准和职业健康安全保障等内容,明确了海员的权利和成员国的义务。《公约》在第94届国际劳工大会上获高票通过,其目的是实现海员体面地工作和生活,被称为海上劳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分析《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MLC公约》)要求与我国最新立法规定、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船员集体谈判机制,以履约准备为考察视角,提出现阶段我国所做的工作准备:制/修订海员相关法律规范,构建和完善包括海员在内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探索和建设我国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为顺利履约提供制度保障;依据《MLC公约》要求,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与中国船东协会共同签署《中国船员集体协议(A类)》;海事主管部门发布履约准备工作通知,对有关证明文件的申请和签发作出具体安排。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批准和实施公约的条件,有关部门应加快批约进程,完整、善意地承担国际责任,提升国际地位,掌握海运话语权,进而推动我国航运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100届会议在伦敦召开2018年12月3日至7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在伦敦召开了海上安全委员会(MSC)第100届会议。会议审议了包括海员疲劳指南、极地规则、目标型新造船标准(GBS)在内的19项议题。除全会外,会议还成立了GBS、非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船舶极地航行安全措施、海上自主水面船舶应用的法规梳理等3个工作组和1个强制性文件修正案起草组。12月6日,举行了  相似文献   

18.
《世界海运》2009,32(11):30-31
2006年2月第94届国际劳工(海事)大会审议通过了《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目前这个公约还在各国审议批准之中。国际海事界普遍认为,海事劳工公约的通过,在世界劳工史和海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将对海事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构成今后全球质量航运(Quality Shipping)的重要内容。这项被称为全球120万海员的“权利法案”,将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一起,构成世界海事法规体系的四大支柱。  相似文献   

19.
《世界海运》2016,(11):1-4
海员的遣返权利是海员权益的重要一环,没有获得遣返的海员将面临孤独漂泊、没有薪水、没有食物和水等基本生存需求匮乏的窘境。为保障海员遣返权利的实现,《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做出了相关规定,并通过2014年修正案对这些规定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解读公约最新规定,对比公约要求与我国现行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履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远洋航务》2010,(1):44-44
建立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既是维护海员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海上劳动关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履行《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国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交通运输部、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中国船东协会三方组成。该机制以服务中国航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