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前,据来自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信息,我国针对商用车的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商用车强制标准47项,可覆盖到车辆的主动安全、一般安全、车辆结构、碰撞与防护、节能、噪音等诸多方面。其中,主动安全16项,包括10项照明与光信号装置;6项制动、转向、轮胎;11项一般安全,包括1项视野,4项指示与信号装置,6项车辆结构与防盗;9项被动安全,包括3项座椅、安全带,4项碰撞与防护,2项防火;11项环保与节能,包括1项节能,7项污染排放物,3项无线电干扰与噪声。这些标准提高了对商用车安全技术的要求,无论从主动安全还是被动安全方面,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的伤亡。总体来说,我国商用车的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2.
三、汽车被动安全性 我国汽车(不包括摩托年)被动安全标准包括座椅、安全带、凸出物10项(已制定8项);车身、碰撞防护12项(已制定8项);防火4项(已制定3项)。目前正在制订的有《商用车驾驶室后围板前面外部凸出物》、《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侧面碰撞乘员保护》等3项。正在修订的有《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GB15083-1994》、《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14167-1993》、《汽车门锁及门  相似文献   

3.
柳柽 《汽车杂志》2006,(9):132-133
汽车的安全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主动安全可以概括为“车辆躲避碰撞发生的能力”.这与车辆本身的操控性、行驶稳定性等相关:而车辆的被动安全性则主要取决于车身结构以及车内束缚装置(如安全带、气囊)的效能.而其中车身结构在其中又占了主导地位。[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汽车强制性标准体系主要是参照欧洲ECE和EEC(EC)汽车技术法规体系制定的,在具体内容上跟踪欧、美、日三大汽车技术法规体系的协调成果。汽车的强制性标准一般包括如下类别:安全标准、环保标准、节能标准。其中安全标准又分为主动安全标准、一般安全标准及被动安全标准。主动安全是指驾驶员根据道路情况采取措施避让险情、主动预防事故的状态,涉及到车辆的技术要求构成了主动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5.
汽车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和事故发生后减轻伤害的特性。主动安全性是指车辆防止事故的发生;被动安全性是指车辆一旦发生事故或碰撞时减轻伤害的程度。 安全带、安全气囊、座椅、头枕和安全的车身构件是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改善对乘员的保护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目前被动安全性方面发展非常迅速,座椅安全  相似文献   

6.
陈庆 《汽车杂志》2006,(6):249-253
随着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车辆的安全性能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与普通消费者认为的不同,一辆安全的车并不是车身宽大,铁板厚重所能代表的。对一辆车的安全评定要看这辆车的主动安全设计与被动安全设计。主动安全设计包括紧急制动辅助装置、ABS防抱死装置、EBD电子制动力分配装置、VSC车身稳定性控制系统及TRC主动牵引力控制装置等等。被动安全设计包括安全带、安全带提醒装置及安全气囊等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主动与被动安全系统与驾驶员辅助系统以及车辆通信系统网络化,博世为避免事故和保护乘员创建了新的功能: 1)通过车辆动态数据和车辆环境传感器信息进行事故风险的预先探测; 2)驾驶员警告和主动与被动安全系统的预调整; 3)无法避免碰撞时自动干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自动紧急制动(AEB)技术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前主动介入制动系统使车辆减速或刹停,从而保障人员与财产安全。文章对国内外商用车AEB测试评价章程进行了梳理分析,对商用车AEB性能水平以及技术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了商用车AEB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买车的时候总是会非常关心车辆有哪些安全配置。的确,由于技术的发展目前车辆性能越来越好、速度越来越高,因此安全性能也就显得越发重要了。说起安全很多车主对此已是十分精通,他们知道车辆安全装备分为主动安全装备和被动安全装备,被动安全包括坚固的车身、安全带、安全气囊等等,主动安全则包括ABS、ESP等电子系统。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汽车强制性标准体系主要是参照ECE/EEC(EC)汽车技术法规体系制定的.在具体内容上跟踪欧、美、日三大汽车技术法规体系.截止到2008年4月底,已准发布的汽车(含摩托车)强制性标准共97项,其中主动安全28项、被动安全24项、一般安全25项、环保和节能20项.在已发布现行强制性标准中有23项正在修订,另有24项新标准项目正在制订中.附表列出我国颁布的现行汽车强制性标准.  相似文献   

11.
豪彦 《汽车与配件》2003,(37):32-34
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环保、安全、节能。其中与人民生命财产有着切身关系的是汽车安全性。汽车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类。主动安全性是指交通事故发生之前采取的安全性措施,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目前主动安全性装置包括防抱制动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ESP)等。被动安全系统指事战发生时,利用车辆结构设计和被动安全装置尽可能减轻驾驶员、乘员  相似文献   

12.
商用车前下部防护法规和国外典型设计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统计分析乘用车与商用车的各种实际碰撞事故类型数据,证明了正面碰撞造成的乘用车乘员伤亡率最大.在正面碰撞中,为了防止乘用车钻入商用车前下部和保护乘用车乘员的安全,ECER93法规强制要求商用车安装前下部防护.通过分析商用车前下部防护法规ECE R93的技术内容及其未来的提高方向,以及国外公司采用的典型设计结构可知,吸能型前下部防护是目前的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汽车强制性标准体系主要是参照ECE/EEC(EC)汽车技术法规体系制定的。自1993年第一批汽车强制性标准发布以来,截至2003年11月已批准发布的汽车(含摩托车)强制性标准80项(共有99项),其中主动安全25项(共有27项),被动安全l9项(共有26项),一般安全22项(共有29项),环保和节能14项(菇l7项),另有一些标准正在制、修订中。  相似文献   

14.
新的欧盟一般安全法规引入三十多项车辆安全技术要求,对车辆主动、被动安全、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均提出新要求,例如侧面柱碰、驾驶员直接视野、酒精锁、驾驶员注意力探测、智能车速辅助系统等,并将于2022年7月6日执行。对在本法规执行后仍无法满足要求车辆、系统、部件和独立技术单元,欧盟将不再签发型式认证证书,不再签发生产一致性证书,车辆也不得进入欧洲市场。  相似文献   

15.
田农 《世界汽车》2006,(11):66-69
车辆安全性是顾客购买车辆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部分。主动安全是指汽车自身装置帮助驾驶员防止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能;力被动安全是指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避免和减轻车内乘员受到伤害和车辆损失的能力,实际上主要是撞车时的汽车安全性。PASSAT领驭作为上  相似文献   

16.
《驾驶园》2015,(2):82-83
<正>关于车载安全系统问:随着汽车工业与科技的进步,车辆也装置愈来愈多的安全设计或配备系统,请问驾驶人在购车时应要有怎样的认知?答:由于行车安全涉及人、车辆与环境等层面问题,所以我们之前曾提过的车辆动态特性与防御观念的目的,在于提高相关人对身处交通处境的认知(包括驾驶人或用路人),从预测危险进而回避危险,以保护自己与他人行车时的安全性。相关车辆安全的设计配备可分为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一  相似文献   

17.
<正>商用车作为整个车辆安全系统生态圈的关键,如何减少自身的侵略性,在发生的碰撞事故当中,控制与小型车的碰撞高度和碰撞力度,尽量保护小型车和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强制性要求所有的卡车安装前下防护装置(GB26511-2011《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要求》)、后下防护装置、侧面防护装置(GB11567.2-2001《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  相似文献   

18.
目前小偏置碰撞(25%重叠碰撞)在世界汽车安全领域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分析现有车身结构在碰撞形式、侵入量、加速度以及被动约束系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沃尔沃S60与奥迪A4在碰撞过程中4个阶段不同的表现为例,得出碰撞第2阶段是影响25%偏置碰撞结果的关键过程,该阶段中车身shotgun封闭环状结构对25%重叠碰撞起到重要作用.指出车身结构、底盘悬挂摆臂结构件在碰撞中的变形趋势以及气囊气帘布置等是未来车辆被动安全提升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某款高端车型开展用户调研,走访云南、甘肃、宁夏三地多处站点。根据观测事故车损坏情况和梳理事故原因,运用CAE仿真手段获得车辆的碰撞性能,对比研究不同碰撞形式之间的差异。经分析得出,仅使用GB 26512—2021《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无法全面地评估整车结构安全和乘员伤害程度,应结合道路情况、驾驶员行驶习惯、约束系统匹配情况等,更全面地考察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20.
奔腾采用TICS(Total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全息智控系统,这一系统集合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双重防护,3H刚性车身与6安全气囊,配合ABS、EBD、EBA、TCS、DSC等智能装置,以期望全方位呵护驾乘人员的出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