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7月16日,在首届中国Cross-MPV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就MPV市场过去几年的发展和现在MPV的用户特点、用途特点和汽车市场的发展展开分析。以下为其分析的主要观点。 一、MPV市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龙  马欣 《汽车导购》2005,(7):58-60
克莱斯勒公司作为MPV的创始者,最早在1983年生产了第一辆MPV(在北美叫厢式旅行车),此后,20多年来克莱斯勒在全球MPV的销量超过了1100万辆。大捷龙作为克莱斯勒旗下的一款畅销车型,从2002年9月开始正式投放中国市场,目前已经销售了几千辆。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厂商都看准了中国这块汽车销量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这也是2005款大捷龙在北美刚推出不久就被引入到中国市场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奕奕 《汽车情报》2007,(23):19-21
一、MPV市场分析 (1)占乘用车市场份额4.19%,同比有所下降2007年上半年国产MPV产销分别是11.15和10.69万辆,同比增长达16.69%和12.9%。MPV是乘用车市场中的重要分支,但其在狭义乘用车销量中的市场占有率仅为4.19%,在乘用车中出现萎缩的现象(同比下降近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预计2007年MPV市场仍将会实现较高的持续增速,将会以不低于30%的速率增长,全年产销量欲将达到20万辆以上。支撑MPV高速发展的理由以及制约和负面影响其市场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MPV概念进入中国虽然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从新千年伊始导入MPV概念至今,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国产MPV产销量从几千辆,一下猛增到近15万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最翘楚的汽车板块之一,同时也让更多的中外汽车厂商觊觎这块蛋糕。但是,风光无限的MPV也遭遇了消费观念,高价格及高油价的阻击,MPV市场听似美好的旋律中夹杂着不祥的音符  相似文献   

6.
陈秀荣 《时代汽车》2006,(10):106-106
上半年MPV同比增长40.5%。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7月份国内汽车产销环比下降较为明显,其中尤以MPV为甚,1.24万辆的产量和1.09万辆的销量分别比上月下降34.18%和38.74%,同比下降2036%和1525%。仅有华晨阁瑞斯、别克GL8等寥寥几个品牌产销继续增长。从车型看,瑞风、风行等传统轻客底盘MPV开始走下坡路,而阁瑞斯等增长的车型大多数采用了轿车底盘。其中,全面采用高级轿车专用底盘和轿车化内饰的阁瑞斯延续了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306.4%的神话,7月销量达1608辆,环比增长达16%,市场占有率从上半年的85%提高到14.7%。分析人士指出,轻客底盘MPV与轿车底盘MPV的“路线”之争愈演愈烈,7月或将成为今年MPV市场的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市场对于中大型MPV的需求持续增长。上汽大通在此时推出升级版的全新G10,无疑踩准了中国政策和MPV市场快速发展的鼓点,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引领新一轮MPV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国内MPV市场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甚至在整个汽车市场进入新常态后依然实现逆市增长。今年1~12月,国内MPV市场累计销售204.85万辆,同比增长11.2%,  相似文献   

8.
盘点2005年乘用车市场,2005年,全国MPV产量为15.51万辆,同比增长30.42%;全国MPV销售量为15.58万辆,同比增长42.76%。MPV的卓越市场表现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9.
逸诚 《汽车与配件》2023,(22):29-31
<正>当前汽车行业正向电动化、智能化加速转型。在消费政策频出、地方助力、厂商促销、车展交流等促进下,出口、豪华和插混等市场成为亮点,最近MPV市场也成为业界特别关注的亮点,乘用车市场格局正在被重塑。MPV渗透率提高到4.3%近期MPV市场备受关注。首先是前三季度MPV批发销量为77.8万辆,同比增长17.3%,销量净增11.5万辆。在新能源车销量的推动下,2023年1-9月MPV占比为4.3%,同比增加0.3%(见表1),一改过去在乘用车市场中渗透率萎缩的局面,这是少有的喜人现象,有进入扩张区的迹象,无疑是2023年市场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及发展,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取得了快速增长。根据最新的5月份国产乘用车统计数据,奇瑞以33805辆的成绩赶超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排名轿车销量亚军,仅次于一汽-大众。在MPV和SUV的销量榜中,江淮瑞风和长城汽车分别高居榜首。  相似文献   

11.
杨光第 《汽车情报》2005,(11):24-26
一、2005年1月回顾,近几年,我国汽车产业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局面,2004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507万辆。MPV多功能汽车和其它车型一样也是倍受业内人士关注的车型之一,2004年MPV多功能汽车年产销量双双超过14万辆,接近15万辆。进入2005年后的1月,全国汽车行业除中型客车产销量为负增长外均全线上升,MPV多功能汽车也不例外。1月份产量为11689辆,与2004年12月份的11347辆相比增长342辆,增长幅度为3.01%,实现了首月开门红,为2005年的汽车市场打开了良好的开端。MPV多功能汽车历年1月份产量情况见图1。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国共有12家主流MPV生产企业,这12家企业基本上都是轿车生产制造企业。2005年全国共生产MPV13.80万辆,同比增长18.5%;销售13.93万辆,同比增长29.4%。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各个细分市场上,MPV销售增长率高于轿车2个百分点,成为国内乘用车市场表现最为出色的车型。  相似文献   

13.
<正>"在对比了近两年的MPV销量排行情况后我们不难发现,昔日销量神车五菱宏光和宝骏730尽管依然是霸榜常客,但销量骤减趋势明显。此前年销近百万辆的五菱宏光销量腰斩或多或少影响到了MPV市场的‘大盘’,但MPV的发展空间依旧很大。于是我们看到,当2019年车市鸣锣开战,首先发起进攻的就是定位偏向家用的实用型精品MPV车型。前有广汽传祺GM6铺路,后有吉利嘉际拍马赶到,一时间,家用MPV市场已然‘花团锦簇’。"  相似文献   

14.
何连山 《汽车杂志》2013,(12):332-337
现在成家立业的80后,不但需要照顾小孩,而且还需要照顾父母。一款家用MPV车型才能很好满足他们的出行需求.也因此不少厂商开始加大了MPV车型的投放。使得这个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三款部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火热的家用MPV车型.究竟哪一辆更适合你昵?  相似文献   

15.
唐奕奕 《轿车情报》2012,(11):58-59
2012年我国汽车产业在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进入下通道的氛围中出现了低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市场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前三季度汽车销售1409万辆,同比增长3.4%,狭义乘用车销量为961万辆,同比增长8.5%。其中MPV销量36.7万辆同比仅增长1.8%,远远低于狭义乘用车的增长率。但纵观国内MPV市场,用户对MPV的需求依然比较旺盛。  相似文献   

16.
唐奕奕 《上海汽车》2005,(11):17-19
2005年1~8月全国乘用车(含轿车、MPV、SUV)销售达204.7万辆,同比增长19.4%,其中轿车销售为174.3万辆,同比增长23%,MPV销售11.9万辆,同比增长3.8%;SUV销售18.3万辆,同比增长0.8%。经历2004年整个下半年和2005年1、2月份的低潮后,乘用车市场迎来了3~6月的销售高潮,同比增长均出乎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MPV市场销量同比增长了40.8%至131.04万辆,在整个乘用车市场中占比升至8%,MPV市场份额呈逐渐提升的趋势。数据表明MPV车型当前旺盛的市场需求。而国家最近发布的二胎政策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于车企们而言,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目前MPV正努力将自己变成一个有产品阵容深度、有车型价值成熟度的市场。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同比增长3.2%和3%。2017年的市场表现在行业预期之内,尽管产销增幅低于去年的两位数增长,但总体来看3%的微增长更趋理性,也符合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从细分市场来看,乘用车销量增长1.4%,低于市场预期,其中轿车和MPV产销同比分别下跌,SUV增幅也有所下调。而商用车市场经过前几年的低位徘徊后,产销再次回到400万辆以  相似文献   

19.
正MPV在乘用车市场中的地位今年1月~8月,轿车市场虽然出现负增长(-2.2%),但却是乘用车中最大的子市场,销量达715.73万辆;SUV是乘用车中增长最快的子市场,销量达599.06万辆,同比增长17.1%;相形之下,MPV则是出现有史以来罕见的大滑坡,累计销量为128.50万辆,同比下降16.2%,其在乘用车市场中的占有率,从去年同期的11.0%,陡降至8.9%。现有生产MPV的厂家31家,是乘用车市场中三大子市场中厂家数最少的,绝大部分是同时生产轿车、  相似文献   

20.
1983年年底,一款创新性的车型——MPV在克莱斯勒问世,并开始了其在汽车市场的神奇之旅。在过去的20年里,作为MPV的开山鼻祖,克莱斯勒集团在世界各地销售的MPV已经突破1000万辆,并获得了150多个奖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