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发展与完善,新建高速铁路引入既有铁路地区的情况逐渐增多,考虑既有设施、客站布局、运营管理、城市规划、工程投资等因素,对引入既有站方案和新建站方案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基于跨线列车运输需求,研究联络线设置的必要性、设置条件及优缺点,对不同联络线方案进行综合比选.针...  相似文献   

2.
径河互通为武汉市四环线与硚孝高速、五环大道交叉处设置的复合式互通立交,结合该互通立交方案设计对多路交叉复合式互通立交方案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充分考虑工程规模、规划影响、交通转换、收费模式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了全面的方案比选,最终确定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交通领域持续健康发展,高速公路与既有管线交叉情况日益普遍,如何采取合理的保护方案解决二者交叉问题尤为重要.结合津石高速公路石家庄段类似工程保护方案和自身设计体会,以暗盖板涵防护、桥梁跨越、预制盖板防护、预留套管及迁改保护等4种方案为依托,对高速公路与既有石油、燃气、水管等管线交叉工程保护方案进行设计探讨.同时,...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苏州轨道交通2#线盾构与站场的交叉施工方案及苏州火车站至第三人民医院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铁路站场的保护方案,并对交叉施工方案和保护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所采用的方案正在沪宁铁路沿线下穿工程中实施。  相似文献   

5.
依托包茂高速公路江市互通立交工程设计,分析了互通立交设计原则,叙述了江市互通立交设计技术标准以及设计方案,通过对不同设计方案优缺点的比较以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确定了推荐的设计方案,方案比选方法对类似交叉互通方案的设置提供一种思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路建设中可能遇到与公路或铁路交叉的问题,交叉方案的选择影响着项目的工程造价、运营安全等.目前国内外针对公路与铁路和公路与公路之间交叉方案的选择已较为成熟,但对于在同一点位发生与公路、铁路同时交叉的问题鲜有研究.通过工程实例,对一级公路与近距离平行的公路铁路同时交叉问题给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利用模糊优选法选择出了最优方案,为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苏嘉甬铁路与沪苏湖铁路是国家高速铁路干线,在苏州市南部吴江区呈现交叉设站关系,对于2个车站布置形式研究了经吴江南共站、原汾湖站位骑跨共站、调整汾湖站位骑跨共站、汾湖分站设置等5个方案,从工程代价、环境敏感区、吸引客流、旅客乘降、市政配套、运输组织、相关政策、地方意见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后,推荐采用调整汾湖站位骑跨共站方案。同时,补充说明骑跨布置方案达到的良好效果,其研究结果可为今后2条垂直走向高铁在同一地区车站设置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网日益密集,公路与高速铁路交叉不可避免,如何选择合理的交叉方案,减少对铁路运营的影响,是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结合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工程实际,对公路与高速铁路交叉的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选,从交叉方案的可实施性、施工工期、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论证,确定可靠合理的设计方案,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制梁场地受限又无法采用外运梁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设置制梁台座、制梁顺序、架梁方案完成外形各异的薄壁空心板梁的预制、运送和架设,是桥梁施工过程中不可规避的问题。详述了在场地窄小无法拼装架桥的条件下,通过优化方案,利用贝雷片存运梁平台、电动运梁轨道平车和汽车起重机三者有机结合、相互配合,安全优质地完成了梁体架设任务。同时,通过设置"活口",解决了存架梁场地高差大,场地横向运梁龙门吊跑道与梁体架设运梁台车跑道存在十字交叉的问题。这种先横移、再纵移、后落梁,利用1台电动运梁轨道平车和两台汽车吊相互接力架设梁体的方案,可为场地受限,架桥机和运梁机无法到达的类似工程的梁体架设施工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溧高高速公路工程,对其路线与国际慢城生态路交叉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对区域自然环境、穿越位置的分析,提出了考虑不同侧重点的交叉设计方案,从行车安全、环保、工程规模、景观、施工组织、对环境的扰动等因素进行综合比选分析,推荐出适应综合功能需求、社会经济效益更优的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使用参数传递、求解控制以及动态网格技术,建立了侧风流体动力学模型和高速列车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列车外流场和系统响应进行协同仿真,获得不同侧风环境下列车的稳定姿态和气动载荷,研究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指标,分析了不同侧风环境下列车安全运行的临界速度,确定了列车的侧风作用安全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和侧风强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12.
就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岔枕的受力状况进行理论分析,并对不同道床系数时的岔枕进行了受力计算,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岔枕在列车提速、大型岛固机作业提供强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提供公路隧道疏散通道设计依据和隧道火灾风险评估依据,建立了公路隧道横通道人员疏散实验平台,自主研发了基于视频图像的人员疏散轨迹分析软件,研究了人员在紧急逃生和正常情况行走时不同宽度(1.4~2.0 m)横通道的人员疏散行为和速度,获取了横通道不同宽度和照度条件下的人员通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人员到达横通道入口的顺序,人员在横通道内行走速度逐渐减低,且减低幅度依次减小,最后进入通道人员较最早进入人员的行走速度平均降低40%~50%;不同宽度横通道内将形成不同的分层疏散人流,人员逃生速度和通行能力随着横通道宽度的增加依次增大,横通道宽度每增加0.1 m,通行通力增加约12.3~13.5人/min;在低照度条件下,横通道人员通行能力比照度良好条件下的通行能力平均降低15%,疏散人员需更加集中注意力和加强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4.
郝新利 《交通标准化》2010,(10):101-103
在桥梁工程施工时,应结合不同的地质情况、不同的桥梁结构对支架型式进行对比,选择适合具体工程的支架型式,这是解决桥梁跨路、跨渠、桥面标高变化点多等施工难题以及保证高标准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侧风环境下列车高速通过站台的流固耦合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侧风环境下列车能否临靠站台高速安全通过,采用列车空气动力学和列车系统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侧风与列车的流固振动分析获得列车姿态的变化;考虑侧风作用下,列车的姿态变化和轨道几何不平顺的影响,分析了侧风环境下,列车临靠站台高速通过时的气动响应.计算结果表明,与无风环境尾车易与站台碰撞不同,在6 m/s侧风环境下,当列车以350 km/h的速度临靠站台通过时,车头前端是离站台最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以采用双洞互补式通风方式的某公路隧道为对象,运用ANSYS软件,对不同数量、不同位置的横通道设置条件下隧道内速度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横通道对公路隧道双洞互补式通风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长度为1000m的隧道,3条横通道比2条横通道的通风效果好,横通道间距100m比间距50 m的通风效果好,研究结论为可为类似隧道的运营通风方案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信号倒计时对驾驶决策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实测数据对信号控制进口道各断面的车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临近停车线处于不同断面位置的车辆行驶特性由于信号倒计时的有无及剩余绿灯时间的影响而存在差异.提出了考虑信号倒计时下驾驶心理的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剖析了不同时空条件(位置、车速与剩余时间)下微观驾驶心理与行为对中观交通流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刻画信号灯控制下城市进口道路车辆运行特性.  相似文献   

18.
以国产CRH3型3节车编组高速列车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D/CCM+计算了在不同横风风速和不同车速下的列车气动力荷载;将该荷载导入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的列车运行动力学模型中,计算出在不同横风和车速条件下的脱轨系数、减载率和倾覆系数等运行稳定性参数.计算表明:头车的气动性能和运行稳定性受横风的影响最大;根据车辆动力学性能参数确定的列车安全速度限值与横风风速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参照有关高速列车运行稳定性评定标准,给出了不同横风风速下高速列车安全运行的速度限值.  相似文献   

19.
城市信号控制路网中的路段行程时间估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精确检测城市信号控制路网中的路段动态行程时间,分析了路段流量受交通信号控制策略影响的波动规律,提出了基于交通量图偏移的路段行程时间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断面交通量图的相似性,根据最大相似度时交通量图的偏移,计算了断面间路段动态行程时间,并与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在城市路网封闭路段,平峰、高峰的不同时间长度内(5、10、20 min),平均行程时间最大平均相对误差为7.1%,因此,计算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0.
利用有限元软件轮胎与横坡路段路面结构作用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坡度条件下的轮胎接地压力分布,研究坡度对轮胎路面接触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道路横坡对轮胎路面接触压力分布的规律有显著影响:横坡的坡度对轮胎路面接触压力分布存在显著影响,当坡度较小时,接地压力在横向呈对称分布,最大接触压力出现在接触面横轴中心,随着坡度增加,上坡方向的轮胎路面接触面积明显大于下坡方向,接触压力最大值出现位置也出现偏移;横坡路段轮胎与路面之间接触面积较大,但总体的接触压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