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对路口渠化设计的特点的分析,提出了路口渠化方案计算机辅助生成设计的总体开发思路与出发点,明确了开发路口渠化方案辅助生成工具的开发任务,并且进一步进行了功能分析与关键技术的探讨,指出开发的关键在于保证图形信息与非图形信息的双向关联,给出了这种双向关联的技术解决方案.开发的工具已经应用到实际的渠化设计当中,提高了渠化设计工作的效率,最后列举了利用本工具进行渠化设计的若干方案实例.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城市道路设施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精细化交通管理进程,对近年来北京市复杂条件下路口交通标线渠化方案进行整理,选取典型的、具有显著工程效果的方案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三支路畸形交叉、城市干道主辅路交织、交叉口公交组织、大面积交叉口机非混行等大城市常见复杂条件下实施的道路渠化方法进行探讨,提出渠化原则和方法.从理论及实践2个层次提出面向复杂条件下路口交通标线渠化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对江苏省太浏干线的基本情况及5个试点路口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渠化改造方案,以飞沪路路口为例,说明智能控制方案的实施情况及具体效果.  相似文献   

4.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城市交通中的瓶颈,而交叉口的渠化设计是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的重要方法。该文针对城市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特点,对城市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原则、基本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探讨。并结合重庆市北部新区示范路口建设,针对财富中心交叉口进行了案例分析。财富中心交叉口渠化改造,有效地改善了该交叉口交通状况、交通安全和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5.
平交路口通行能力,一直是城市交通设计与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对于拥堵平交路口的改造,往往依赖于对路口宽度及通行时间上的增加,来实现平交路口整体通行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路口设计通行能力与实际交通量的匹配。通过实际案例,阐述在不增加路口宽度及信号灯周期条件下,通过对路口渠化车道及信号灯配时的调整,提高路口通行能力的设计方法,可为信号灯路口的优化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3 道路交通标线 3.1欧洲路口渠化的特点 欧洲城市路口渠化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停止线前方的禁止变换车道线(渠化段)比较短,交通参与者交通守法意识比较强,机动车辆在进入路口时按顺序排队等候,不存在违章并线现象。  相似文献   

7.
以哈尔滨市省政府门前道路交叉口为例,结合哈尔滨冬季道路通行能力特点,运用VISSIM软件进行交通流微观仿真分析,找到该交叉口交通拥堵的问题所在,从路口渠化、信号配时等角度提出多个改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交通仿真是对交通事件和交通管理策略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保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路网特征进行细致的描述.对于城市路网,其拓扑关系复杂,路口渠化设计多样.如果在仿真中引入调用OpenFlight API进行辅助建模技术,用户就能快速对路网进行创建和修改.文中介绍了OpenFlight格式以及OpenFlight API,并对基于三维视景仿真的城市交通仿真系统调用OpenFlight API进行辅助建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进行实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老城区多路畸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问题,结合交叉口的交通流线特征和冲突理论,以湖南益阳市资江一桥北广场七路畸形交叉口为例,分析多路畸形交叉口存在的问题及拥堵成因;说明多路畸形交叉口交通组织渠化原则和渠化设计方法,根据该交叉口的特征设计渠化组织方案,并通过VISSIM仿真对渠化改善前后的交叉口排队长度和延误进行评价,分析渠化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汽车线束CAPP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Object ARX技术,基于AutoCAD软件开发了C/S结构的汽车线束CAPP系统,并阐述了该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该CAPP系统采用所见即所得的图形交互方式输入产品信息,在数据库中同时存储产品结构信息及对应图形的句柄,通过图形句柄将两者关联起来,实现了产品信息的快速输入.利用单配工艺计算策略及工艺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实现了自动生成工艺及自动绘制单配工艺图.  相似文献   

11.
城市道路复合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智斌  袁华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6):132-135,144
复合交叉口渠化设计对于提高交通服务水平,保证交通安全,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泰州一典型复合交叉口为例,通过多方案的设计及比选,提出了复合交叉口渠化设计的思路、程序和方法,并对所选择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选择的设计方案优于其他备选方案,改善了原有交叉口交通流的紊乱现象.文章所提出的方法对此类交叉口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长春市生态大街与福祉大路交叉口改造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既有交叉口渠化改造设计思路,并提出了道路交叉口渠化的具体计算方法。该交叉口渠化改造后,改造道路车辆通行顺畅,改造前的一系列交通问题大多得到改善。该工程实践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叉口渠化设计方法与评价——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指出渠化概念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成都市交叉口的特色,同时结合了交叉口常用的渠化设计方法,以具体案例分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交叉口渠化设计方法,最后对这些渠化设计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近距离交叉口的几何特征,得出此类交叉口的交通流特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近距离交叉口空间优化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结合工程实际对具体新建近距离交叉口进行了空间优化方案的设计,并根据交通措施设计了相应的信号控制方案.运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进行了方案评价和比选。  相似文献   

15.
交通渠化理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交通渠化作为一种从空间分离交通流的手段 ,是一种投资少、工期短、效果好的交通组织方式。从交通渠化的原则出发 ,系统研究各种具体的渠化方法 ,并结合其在广州市中心区的实际应用 ,对交通渠化理论及其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并指出交通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平面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设施设计是交叉口渠化的关键。针对平面交叉口行人安全问题,对二次过街安全性和通行效率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基于安全高效性和信号相位嵌套的行人二次过街设计理论和方法,并结合西安市小寨东路与翠华路交叉口实际调查数据,利用VISSIM仿真软件构建交叉口仿真模型,对比分析行人二次过街改善措施实施前后相关交通运行评价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合理地将行人过街信号嵌套在机动车相位中,行人二次过街比一次过街安全、高效,可在一定条件下提高平面交叉口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VISSIM在城市平面交叉口交通改善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运用交通微观仿真技术对城市平面交叉口的改善方案进行评价,从渠化设计、信号控制等方面对停车延误和排队长度进行了交通仿真的应用研究,采用德国VISSIM仿真软件对某城市平面交叉口改善方案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表明,交通仿真技术用于平面交叉口改善方案研究具有定量化、形象化的特点,可以客观地评价方案的优劣,并为方案的进一步改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交叉口的型式和发展方向 ,着重介绍拓宽式渠化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9.
根据鄂尔多斯大街和呼伦贝尔南路交叉口的高峰小时交通量及平均车头时距等实地调查数据,计算出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通过分析各车道饱和度,得出早期交叉口的设计规划不能适应目前汽车增长速度的结论,找出交叉口拥挤堵塞的原因,对交叉口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提出提高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改善方法、减少或消除冲突点的方案,并提出交通渠化、增拓整改机动车道及加强管理等提高通行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e new freedoms in design that electric powertrains offer lead to a wide variety of configurations to consider when developing an electric vehicle (EV) from scratch. Furthermore, the strong relation of the battery size with vehicle weight, range and performances leads to a set of interrelated dependencies that can result in many design loops to fulfil the vehicle targets, market constraints and regulations simultaneously. The paper presents a pre-design tool to assist the electric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 by representing the different constraints and the possible feasible solutions in a single plot with the need of a small amount of inputs accesible to assess at pre-design phase. As a result, the tool depicts a set of feasible vehicle configurations that could fulfil the targets easing the interaction and loops among different expertise areas. To better assist selection, it also provides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s to selected inputs and the user can introduce a cost function depending on vehicle weight and battery size. The tool is based on the vehicle longitudinal dynamics equations and equations that model the market and regulations constraints. It is aimed at providing an overview of the main specifications for component selection avoiding detailed vehicle modelling in the early pre-design phase at which the vehicle characteristics and even powertrain architecture are unknown. Finally, the tool results quality is evaluated by further developing one of its solutions for passenger car in four different vehicle configurations with the simulation software vemSim and AVL Cruise.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s are compared to the solution of the pre-design tool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fidelity and the deviations in the final result that can appear depending on the final architecture, compon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strate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