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轻船舶纵摇和横摇对船用吸收式制冷装置制冷量的影响,降低其造价并减轻其重量。如图1所示,通常在船用吸收式制冷装置的吸收器3A 中设有冷却水循环管群5A,在蒸发器4A 中设有载冷剂循环管群25A。吸收器管群5A 和蒸发器管群25A 的传热管都是多排布置的。  相似文献   

2.
单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有吸收器内热质交换合并和热质交换分开的两种。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两种吸收式制冷机的理论工作循环的热力系数,并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认为,在外界热源温度相同时,热质交换分开的循环的热力系数比热质交换合并的低。但是采用热质交换分开时单  相似文献   

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传热强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通常由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和冷凝器等四个主要热交换设备构成。吸收式制冷机利用蒸汽和热水等热源制冷,因此具有节电和可回收低势热源的优点。这对于缺电而又需要工艺或舒适空调的国家特别适合,但其缺点是体积庞大,急需减小尺寸。本文在收集国外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上述四种热交换设备的传热强化措施,主要有采取结构措施,引用新型界面活化剂和采用新结构的传热管。本主旨在对此种制冷机的结构改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高效传热管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大多有一个明显缺点,即结构笨重,体积庞大,这与国内对热交换器在机组结构、工作机理及强化传热管等技术的应用研究不足有关。本研究应用可化传热技术,在构成机组的四大主要热交换设备(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和冷凝器等)上采用高效传热管,通过试验验证效果显著,从而减少了机组的重量与体积,达到节材节能,提高机组经济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蒸发器和吸收器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主要热交换设备。本文通过蒸发器和吸收器在不同喷淋密度下的传热试验,求得了传热系数和喷淋密度的关系。在所试验的范围内,蒸发器和吸收器的喷淋密度可分别取为0.045和0.165公斤/(秒·米)。在设计中选取最佳的喷淋密度,不仅可增大传热系数,还可减小蒸发器和吸收器再循环泵的功率消耗。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吸收扩散式制冷机吸收器中的传热和传质过程,利用数学模型验算了过程的实际物理机理,确认吸收器的几何尺寸主要取决于相同的换热条件,并适当考虑管壁-周围大气边界面热阻的换热计算。  相似文献   

7.
提出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新模式,讨论了复合循环的热力计算。单效/双效复合循环有高低压2个发生器,高压发生器由高温级热源驱动,低压发生器由来自高压发生器的冷剂蒸汽与低温级热源联合驱动,实现高低温级热源的能量梯级利用。作为实例,对由高低温两级增压空气中冷器驱动的单效/双效复合循环进行了热力计算,并与单效循环和双效循环进行了热力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复合循环的热力系数和制冷量均比单效循环高出15%,复合循环的余热利用量和制冷量分别高出双效循环153%和110%。  相似文献   

8.
纳乌.  CE  耿惠彬 《机电设备》1989,(3):14-16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缺点之一,是热交换设备(特别是具有水平管群的膜式喷淋式吸收器)的金属消耗量大。其中换热并不强烈,传热系数仅为700~800W/(m~2·K)。强化吸收器的换热过程可以显著减少机器的金属消耗。  相似文献   

9.
溴化锂溶液热交换器内插扭带强化放热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中溶液热交换器管内放热系数较低的问题在作者搭建的单管压力损失和放热性能试验台上对不同被测试工质,几何参数的内插扭带管试验数据比较、分析、认为在几何因素中,扭带在强化放热管中所占长度比例影响最大,扭带扭率的作用次之,流道截面积的减小影响最小。本文针对溴化锂和水得到放热和压力损失的两个经验公式。该经验可用于溴化锂溶热交换管设计管内侧计算。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用烟气加热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西德Stiebel Eltron公司提出一种发生器结构.在倾斜的烟道管的上下方,各布置若干只联箱.每一只上下联箱之间,分别设有成对的与斜烟道管垂直的加热管.烟气流过烟道,即可加热管中的溶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在吸收式制冷机中采用的新溶液,就其效果进行了评价,指出:氯化胆碱水溶液,质量比为8∶1的氯化钙-氯化胆碱盐水溶液,具有价格低廉且对碳钢材料腐蚀性小的优点,在蒸发温度10℃以上的领域内,有可能代替目前常用的溴化锂水溶液。甲胺-甘油溶液化学性质稳定,和碳钢不起反应且可消除精馏过程,在蒸发温度0℃以下的领域内,有可能代替目前常用的氨水溶液。文中对这几种新工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用于吸收式制冷机中的热力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机动船舶除设有主机外,还设有为数众多的辅助机械,有些船舶装设辅机多达数百台。辅机不但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复,如有发电机、各种泵浦、热交换器、锅炉、空压机、油水分离器、机修设备、甲板机械(锚机、起货机、起艇机、舵机、绞缆机等)、风机、空调设备,以至各种箱柜(还包括多种电气仪表设备)等。每台辅机都有一个基座。辅机的工作性质迥然而异,有旋转动作,有往复动作。基座有的承受拉力,有的则承受压力。  相似文献   

13.
潜艇低特征信号的闭式循环柴油机AIP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出的几种AIP动力系统已达到可供使用的阶段。其中闭式循环柴油机是费效比最好的一种,陆基试验和海上试验结果均表明,闭式循环柴油机AIP系统适合于超静运行。回顾了开发商、发动机制造商和潜艇设计建造商合作研制的闭式循环柴油机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目前的“现成商品”高压柴油机、再循环气体吸收器以及相关的水处理系统和集成监控系统。讨论了包括降噪治理效果在内的该系统的各个方面,介绍了荷兰“海鳝”1400级潜艇的闭式循环柴油机,利用英国维克斯造船工程公司的方案鉴定计算机程序,对在柴油机开式和闭式循环运行情况下的AIP潜艇进行了分析。闭式循环柴油机也可以选择用作核潜艇在冰下航行时的一种应急备用设备。  相似文献   

14.
针对立式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采用模块化机理建模的方法建立了蒸汽发生器非线性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16个控制体,对每个控制体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推导,得到了拥有12个状态变量的数学模型。采用龙格库塔法对模型进行解算。对该模型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动态特性。利用该模型可以分析蒸汽发生器的动态特性,设计蒸汽发生器控制器,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立式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机理建模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立式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采用模块化机理建模的方法建立了蒸汽发生器非线性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16个控制体,对每个控制体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推导,得到了拥有12个状态变量的数学模型.采用龙格库塔法对模型进行解算.对该模型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动态特性.利用该模型可以分析蒸汽发生器的动态特性,设计蒸汽发生器控制器,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荷兰 Holec Gas Generators 公司1980年10月在 Marichem 80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套惰性气体发生器。据称其燃烧系统效果较好。燃烧用空气引入混合环中,然后切向喷出,和燃油仔细混合,造成颗粒直径小于10微米的弥散油雾。燃烧室为不锈钢制,用海水间接冷却。燃烧室中还设有冷却和除二氧化硫区段,其中烟气和喷入的海水直接接触,以达到清洗的目的。该发生器设有压力、温度、火焰和流量等参数的调节、报警、泄放和应急停机装置。该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试验测定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使用热源温度,从而在对比中考察理论计算的正确程度。本研究除单效循环使用低温热源的理论计算外,主要进行两种试验。一种是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试验;另一种是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变工况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能利用(85-95℃)低温热源制取(10-7℃)低温冷媒水,用作空调或生产工艺过程的冷源,理论计算也能反映制冷机的真实性能。  相似文献   

18.
提供单位:清华大学QHW—2000型卧管式臭氧发生器是利用无声放电原理,使空气(或氧气)经电晕而产生带臭氧的空气(或氧气)设备产量为2公斤/小时,耗电指标为14~16千瓦·小时/公斤臭氧,臭氧浓度10~18毫克/升。设备运行时可以不用调压器,直接将外网电压接到发生器升压变压器初级端上就可运行,通过调节初级抽头的不同挡次来调节发生器运行的高压值,从而调  相似文献   

19.
吸收式制冷机具有可使用低温热源的特点,但其应用目前还不很广。本文定义了吸收式制冷机的理论循环,讨论了热源温度的最低限值,探讨了提高热力系数的途径,并介绍了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差异等。文中说明了低温热源与余热的几种利用方法,诸如太阳能与柴油机余热的不同利用方法。文中特别介绍了吸收式热泵,这种热泵能将无用的低温热源转换成有用的高温热源,文中论述了这种热泵的性能。同时还介绍了制冷机应用于冷冻、冷却以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多种余热的复合热源型溴化锂制冷机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船舶动力系统运行时会产生大量多种形式的低品位余热,而这些余热恰好适合作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驱动热源,并利用动力系统余热实现船舶的空气调节.介绍了船舶柴油机动力系统所产生的几种余热形式,以及复合热源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性能、制冷循环效率和回收这些余热的可行性方案.并与电力驱动的压缩式制冷循环在经济性、安全性和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论述了船舶节能和余热回收利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