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酸性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涎腺肿瘤。该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是,由大的、圆形或多边形的细胞构成,这些细胞胞浆内含有大量淡染的、嗜伊红的颗粒;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块、小梁或腺管样结构。本文报告了2例发生在口腔内的涎腺嗜酸性腺瘤,并讨论了其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杨某,女,43岁,医生,住院号236525,以左锁骨部肿大隐痛7年。明显增大1年入院。患者7年前发现左锁骨靠近胸骨处较右侧肿大隐痛,后肿块渐增大如鸡蛋大小。检查:左锁骨近胸骨段有4×6×2cm~3突起,有轻压痛,血象:白细胞:5×10~9/L,中性:0.7,淋巴细胞:0.28,单核细胞:0.01。嗜酸细胞:0.01.ESR:11mm/h.AKP:2.0μmol·s~(-1)/L.x—Ray示:左锁骨近胸骨段膨大,皮质增厚,无骨膜  相似文献   

3.
利用S-100蛋白抗体对126例涎腺肿瘤(多形性腺瘤、恶性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和乳头状囊腺瘤等)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5种肿瘤中都有瘤细胞或部分瘤细胞表达S-100蛋白;但乳头状囊腺瘤的肿瘤性上皮则呈S-100蛋白阴性反应。提示:S-100蛋白抗原在涎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4.
利用3种抗体对1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其中6例含有正常涎腺),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正常涎腺的肌上皮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纹管和排泄管的基底细胞呈角蛋白强阳性。在腺样囊性癌中发现,筛孔状假囊的衬里细胞、细胞巢的外周细胞、小管状结构的外层细胞和小梁边缘细胞呈S-100蛋白、波形蛋白阳性,有时呈角蛋白阳性。而小管的内层细胞和小梁中央细胞呈角蛋白阳性。以上发现提示,腺样囊性癌可能来源于正常涎腺纹管和排泄管的基底细胞。  相似文献   

5.
自1957年起21年间,本科收治外耳道耵聍腺肿瘤10例。其中3例为“外耳道盯聍腺瘤”,7例为“外耳道腺样囊性癌”。以其少见且易于误诊,现报告如下,供同道借鉴。例1:李××,女,40岁,住院号32137。1957年1月以右耳道生长包块逐渐增大伴疼痛13年之主诉入院。检查见右耳廓及其周围有结  相似文献   

6.
腮裂瘘管     
腮裂瘘管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笔者之一曾在国内报导一例。近年来我们又先后遇到两例,现摘要报告于下: 例一,患儿曹××,男,八岁,于1976年12月21日以自幼右侧面颊部有一小孔之主诉住本科,住院号:84344。其母代述:自患儿生后,就发现右侧面颊部有一小孔,吃奶时  相似文献   

7.
<正> 患者男,15岁,间断性右耳流脓11年。入院前10天,右耳流脓量增多,寒颤、高热,体温达40℃,并出现非喷射性呕吐。于1988年2月22日住院。检查:T 36℃,P 90次/min,R 22次/min。即13.3/8.0kPa。神志清楚、反映迟钝,嗜睡,瞳孔约4mm,双侧等大同圆,对光反应迟钝,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物无偏盲。右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鼓膜后上松驰部穿孔,乳突压痛,右耳传导性聋。颈部抵抗,右侧肌张力低,指鼻错位,腱反射弱,提腿试验及划跖试验均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3.8×10~9/L,中性82%,淋巴18%。入院后行抗炎、降颅压及限量输液等治疗。颅脑CT检查:右小脑半球低密度占位性病变。2月24日行中耳探查术,见乳突呈板障型,鼓窦及上鼓室有少量脓液及胆脂瘤。鼓室盖及乙状窦前骨壁完整。凿开乙状窦前  相似文献   

8.
<正> 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极少见,仅占骨恶性瘤的5.4%,淋巴瘤首发于骨者只有1~4%。我科近10年来收治2例:一例为12岁女性,以左上牙痛、左下颌肿胀一年之主诉入院。体检左下颌呈13×10×8厘米之肿块,质硬、皮肤暗红、固定。左颈触及数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1例人心窦房结的形态和位置作了连续切片观察。窦房结位于界嵴上部的心外膜深面约1mm 左右,结的长轴与界嵴长轴一致,其形状多种多样。成人结的大小为14×3.6×1.09mm~3;儿童结的大小为6.9×2.3×0.8mm~3.窦房结组织染色淡(HE 染色),组织致密,结中心有较大动脉穿过。结细胞明显较一般心房肌细胞小,其中P 细胞类似原始心肌细胞,核大、胞质肌原纤维少,染色淡.T 细胞为短柱状,核较小染色深浅介于P 细胞和心房肌细胞之间状态.上述两种细胞位于胶原纤维相互交织的网眼内。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腺上皮起源的涎腺良、恶性肿瘤与人乳头瘤病毒(Hum an papillo m avirus, HPV)感染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采用共有引物检测44例涎腺肿瘤组织中的HPV DNA的存在状况。10 例正常涎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HPV DNA 阳性检出率达70.45% (31/44),其中恶性肿瘤 HPVDNA 阳性率为7727% (31/44);良性肿瘤HPVDNA阳性率为6363% (14/22);而正常对照组织中HPV DNA阳性率仅为10% (1/10)。提示:涎腺肿瘤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urvivin在涎腺良性多形性腺瘤(PA)、交界性多形性腺瘤(RPA)、恶性多形性腺瘤(MPA)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增殖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4例涎腺PA、9例RPA、11例MPA以及9例癌旁腺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Survivin mRNA在涎腺PA、RPA、MPA中的表达与其蛋白表达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癌旁腺体中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涎腺PA中Survivin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RPA、MPA及癌旁组织(P<0.01),而RPA与MPA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在MPA中高分化者与中低分化者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urvivin基因的转录和扩增可能参与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及恶变进程,并且在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表达,有望成为涎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正> 坏死性涎腺化生(Necrotizing Sialometaplasia)是主要发生于小涎腺的、自限性的炎症过程,值得重视的是,该病在临床上和组织学上都与癌相似(鳞癌或粘液表皮样癌).现报告2例如下: 病例1:女性患者,58岁,以“腭部肿物2月,手术后形成溃疡1月”的主诉就诊.该患者于两个月前偶然自己发现腭部有一花生米大的、圆形无痛性肿块,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粘液表皮样癌”。并被手术切除.术后1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平阳霉素治疗前后鼻息肉病息肉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探讨平阳霉素治疗鼻息肉病的机制。方法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与相邻连续的HE染色片对位对照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平阳霉素治疗前鼻息肉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下鼻甲(P<0.01);治疗后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表达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是鼻息肉病息肉组织中主要的浸润炎细胞;平阳霉素可通过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达到治疗鼻息肉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 眼睑钙化上皮瘤系一比较罕见之良性肿瘤,多见于青少年。我院近遇1例,报告如下。王某,女,75岁,农民,住院号253781。患者于9个月前发现右上睑皮肤有一黄豆大肿块,不红不痒不痛,渐增大。半年前肿块明显增大突起。10多天前发现肿块局部发红、疼痛、破溃,于1986年3月3日收住我院。全身检查:血压24/12 KPa(180/90mmHg),心电图示偶发性早搏,其他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1.0,左0.9。右上睑颞侧皮肤有-3.5×2.4cm~3大之肿块,境界清楚,质地坚硬如  相似文献   

15.
6例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的临束特点为小、无包膜、无痛性的包块,好发于舌,肿块直径大小为0.5~3cm,切除病检前难以诊断。作者报道的食管1例和肿块直径为5cm的1例均为少见病例。组织学特征为瘤细胞体大,胞浆丰富,含有均匀分布的嗜酸性颗粒,排列成巢或索状。本文从形态学上支持肿瘤的神经起源。  相似文献   

16.
<正> 颌骨创伤性骨囊肿为一少见病变,我院1983年收治一例,报道于后。宁某,男,10岁,住院号15875。以下颌骨左侧无痛性肿胀半年之主诉就诊,患儿近三年来,下颌骨曾被人打过数次,全身检查无异常,颜面两侧不对称,下颌左侧膨隆畸形,肤色正常,约8×7×5 cm~3大小肿块、硬、有  相似文献   

17.
用免疫组化法对37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角蛋白、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定位进行观察,发现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呈角蛋白、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阳性,粘液细胞呈角蛋白和S-100蛋白阳性。肿瘤团块中有些散在梭形、星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呈S—100蛋白强阳性;囊腔和腺管腔面细胞基部也有梭形、扁平或不规则形细胞呈S-100蛋白强阳性及波形蛋白和角蛋白阳性。在肿瘤细胞索外周还发现些梭形或扁平细胞是S-100蛋白、波形蛋白和角蛋白阳性。提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为上皮源性肿瘤,实质内存在肌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与中间细胞似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8.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 ,48岁。半年前因声音嘶哑 4月 ,吞咽困难 1月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尚好 ,右锁骨上可及一1.5cm× 1.5cm× 1.0cm淋巴结 ,质硬 ,可活动 ,无压痛 ,心、肺、腹部无异常发现。食管钡餐拍片示 :食管中段有长约 6cm粘膜中断、管壁僵硬区。胃镜检查示 :距门齿 2 4~ 2 8cm食管左侧壁 ,部分前壁有一约 4.0cm× 1.0cm粘膜隆起 ,其表面有一溃疡形成 ,质脆 ,触之易出血 ,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中段鳞状细胞癌Ⅱ级。于 1999年 4月 2日至 1999年 5月 18日行放疗 化疗 ,放疗食管肿瘤区DT 6 4Gy ,右锁骨上转移淋巴结DT…  相似文献   

19.
脾脏错构瘤     
<正> 脾脏错构瘤极少发生,国外迄今只有几十例报道,国内尚未见到,我们近遇一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43岁,工人,主诉为左上腹闷胀3个月.既往史无特殊,查体除脾肋下1cm外,无其它异常.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腹部B超示脾区实质性包块,CT示脾内占位疾.术中见脾大约16×12×8cm~3,质地色泽正常,于其上极脏面可及一7×6×6cm~3之包块,光滑,质软,与脾组织似有一界限,无腹水,即行脾切除. 病理肉眼检查:脾大15×10×6cm~3,重485克,包膜完整光滑,切面见脾外侧实质内有一7×7×5cm~3之肿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可以累及几乎全身所有组织器官,心脏是最常受累的器官,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本研究通过总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心脏损害的临床及超声表现,为早期发现、正确诊断以便及时治疗提供准确可行的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004年至2014年诊断的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表现,探寻其共性及特异性表现。结果 5例患者中有4例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另1例为寄生虫感染后的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心房扩大5例,其中4例为双房扩大,2例同时伴有心室扩大;5例患者均出现心内膜增厚伴血栓形成,4例为双心腔心尖部血栓,1例血栓仅出现于左室心尖部。超声心动图同时观察到瓣膜、心包的变化,均可能是本病特征性超声表现。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所致心脏损害是该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发现这些特征性改变,为临床早期发现以便及时、正确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