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汽车转向轮前束与车轮外倾角的设计匹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重点对转向轮前束与转向轮外倾角的设计匹配进行分析计算,并对东风汽车公司生产的EQ1141G车型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某高机动性能越野车进行了检验验算,得出了合理的结论,解决了长期困扰汽车转向设计师的转向轮前束与转向轮外倾角的设计匹配难题。  相似文献   

2.
转向轮定位参数对汽车的行驶的平顺性、安全性、油耗及轮胎的使用寿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车转向轮的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前轮外倾角、前轮前束4种定位参数的意义,针对各参数对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和轻便型以及对轮胎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探讨,并对常用的四轮定位仪工作原理及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徐进  万垂红  邵毅明  周均 《北京汽车》2005,(6):16-21,43
在ADAMS/View中建立了样车的多体仿真模型,并根据汽车中各部件之间的实际运动情况及研究需要,在部件之间加上理想的束副和必要的作用力。通过改变模型的主要结构参数,研究其与前轮定位参数,左右转向轮附加转角变化之间的关系。仿真分析的结果说明了在汽车设计的过程中。一些设计因素对汽车在制动转向时转向轮附加转角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JN252汽车的双桥转向机构为例,应用空间运动学的基本计算方程,编制出可以计算该车各转向轮转角关系的程序,针对空载、满载这两种工况,建立优化数学模型,并对该车转向机构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  相似文献   

5.
汽车转向机构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敏  赵京 《汽车工程》1995,17(6):360-366
本文对由梯形机构和麦弗逊独立悬架构成的汽车转向机构进行优化设计,所用模型是非线性的空间机构运动学模型,具有转向输入角、左转向轮的跳动和右转向轮的跳动三个输入自由度,在优化设计中计入两个权系数,分别考虑不同转向输入带来的误差的影响不同,以及认为转向不足和过度转向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保证汽车转向车轮作无横向滑移的直线滚动,要求转向轮外倾角和前束有适当配合,转向轮外倾角产生的外张力与转向轮前束产生的内向力相互抵消,以保证转向轮朝正直方向行驶。当车辆使用过程中转向轮外倾角和前束发生变化,两参数的平衡被破坏时,转向车轮就会处于边滚边滑的状态,将产生侧向滑移现象,称为转向轮横向侧滑。  相似文献   

7.
结合独立悬架车辆转向轮定位参数的特点,采用二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方法设计了试验方案,并对影响转向轮侧滑的轮胎胎压、载荷和车速等相关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得到了侧滑量与转向轮定位参数间的定量映射关系,并对其进行了回归系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和失拟检验。结合汽车动力学相关理论对试验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转向梯形机构的几何参数决定汽车转向时内、外转向轮转角的几何关系,在汽车转向时,各车轮的转向必须保证纯滚动而无滑动,使各车轮的转角必须保证有统一的瞬时转向中心。本文主要概述了重型车双前轴转向梯形及杆系的设计与计算。  相似文献   

9.
为设计出合理的行星齿轮式转向机构,首先分析了转向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参数的影响;然后根据车辆动力学和四轮转向技术等相关理论,以零质心侧偏角控制策略为目标,分析了车辆在不同转向情况下前后轮的转角关系,确定了转向机构的设计参数;最后以某车辆为例,设计出合理的转向机构,建立了该车的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了操纵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行星齿轮式转向机构能大大提高车辆低速时的机动性和高速下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四轮定位仪和前束调整台是汽车检测线中常用的设备。四轮定位可对汽车主销倾角、轮胎倾角、前束等参数进行综合检测,配合调整参数,其测量精度较高,主要用于中高档汽车检测线中。前束调整台可对汽车前束进行检测,动态调整参数,其测量精度较低,主要用于低端车检测线中。前束调整台相对于四轮定位仪成本较低,在低端车生产中,用前束调整台代替四轮定位仪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对四轮定位仪及前束调整台的测量原理、类别分别做了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11.
紧凑型扭杆弹簧悬架是普及型轿车中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悬架结构形式。它属于纵臂式悬架,只能用于后轮,且不能用于转向轮,因此其定位参数只有车轮前束和外倾角两种。决定后轮定位参数的主要是与纵摆臂中制动鼓定位销轴空间有关的轴和孔的加工精度。对其几何模型和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悬架车轮定位参数的计算方法,并以某车型为例进行了对比计算。  相似文献   

12.
悬架K&C特性在底盘性能分析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出影响车辆转向特性的各种因素,并用悬架K&C参数定量化;提出车辆在常用车速直线行驶时期其前束角和外倾角应尽量为零,以保证轮胎磨损尽量小,并建立了行驶时前束角及外倾角的表达式;将各向力作用下的变形统一为悬架及轮胎刚度,并分析了各种刚度的意义;通过悬架K&C特性计算出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研究操纵稳定性及底盘电控的虚拟车辆,并在Carsim和ADAMS软件中实现.  相似文献   

13.
车轮外倾角与车轮前束值是车轮定位中的两个重要参数,车轮前束是为了抵消车轮外倾产生的侧滑不利影响,因此前束值要与车轮的外倾角有合理的匹配。综合考虑车辆的结构参数和轮胎特性,基于车轮的侧滑机理,推导出车轮外倾角与前束值的合理匹配关系模型,用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在车辆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合理的确定车轮的外倾角与前束值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3台前轮内侧有偏磨现象的SUV汽车进行不同加载条件下的车轮跳动量测试和车轮定位参数变化的测试发现,前轮前柬随车轮上跳过程变成负值,且明显偏离标准范围.通过结构分析、理论计算与实测值对比可知,车辆在负载行驶时前束值偏离是造成轮胎内侧偏磨的主要原因.可采用降低转向臂与转向拉杆下安装平面的临时措施改进;永久性改进措施为严格控制该尺寸且将纵梁定位由原来的外形定位改为侧面定位孔定位.  相似文献   

15.
无伸缩缝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土体-结构的相互作用,应用通用程序ANSYS建立无伸缩缝桥梁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不同荷载形式对跨中截面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沿桥跨的变化情况;与相应的简支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进行比较,并进行主要影响参数的分析,为无伸缩缝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简化计算提供理论依据。编制了可供工程设计参考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实用表格,并进行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无伸缩缝桥梁,可采用单个集中荷载的加载形式,通过挠度的横向分布影响线来研究荷载横向分布规律,且可以取跨中横向分布系数m值作为全桥的计算值;无伸缩缝桥梁的边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比相应的简支梁小,但两者内梁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非常接近;实例证明实用表格是准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Comparison of All-Wheel Steerings in the System Driver-Vehicl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fferent load or tires and a drive on an ice-coated road can overcharge a driver to such an extend, that the result may be an accident. Therefore the aim of development is a self-acting compensation of the vehicle to different vehicle transfer behaviour (invariant vehicle behaviour).

The calculation of so called optimal characteristics shows, that only rear-wheel steering cannot realize this aim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an additional front-wheel angle, which is not influenced by the driver, is necessary. A transfer function can be calculated in order to get controlled steering of the rear wheels without the influence of load.

It is not possible to realize optimal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the parameters of the vehicle are difficult to measure. Only an optimal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driving condition realize a relief for the driver in every driving situation in order to avoid most of the accidents.

The often demanded sideslip angle compensation only worsens driving conditions on ice-coated roads. Therefore systems which identify the driving condition themselves have to be favoured in any case.  相似文献   

17.
综合考虑轮胎磨损及车辆操纵稳定性的要求,运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某型汽车烛式悬架-整体式转向系统的定位参数进行了设计研究。建立了基于2阶响应面的前轮定位参数设计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前轮定位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与经验公式设计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可以实现四轮转矩分配和差动转向,提升整车的动力学控制性能和经济性,但是四轮转矩独立可控的特点也对功能安全提出挑战。当前轮单侧电机出现执行器故障失效情况时,不仅会产生附加横摆力矩降低车辆安全性,差动转向功能的存在还会使车辆严重偏航。基于此,在设计分布式驱动-线控转向一体化底盘的基础上,基于功能安全提出一种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前轮失效补偿控制策略。首先建立分布式驱动失效动力学模型,分析前轮失效对车辆状态的影响机理,发现单一的驱动转矩截断控制无法满足车辆状态修正需求;其次设计一套备用的线控转向结构,通过变截距滑模控制算法提高切换状态下线控转向系统的转角跟踪性能,并用台架试验验证跟踪的准确性;然后设计自适应失效诊断观测器实时诊断驱动系统的电机故障,在将对应轮进行驱动转矩截断后,通过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对车轮转矩重新分配实现纵向和侧向的状态跟踪;最后通过仿真和实车试验验证所提失效补偿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前轮单侧电机失效后,备用的线控转向系统能及时矫正前轮转角,所提出的失效补偿控制策略能够快速恢复车辆的稳定性和路径跟踪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