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立足于船舶装备、物联网、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基础,从顶层规划层面分析智能船舶在功能实现上的基本内涵和在技术实现上的主要外延,适用性地提出了符合智能船舶平台化集成要求的软硬件体系架构及标准化接口体系。以此为设计开发框架,可以敏捷经济地指导智能船舶的规划设计、设备订购、船厂施工、分系统调试、大系统集成与信息融合等应用实现。该文简述了智能船舶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内容,阐明了集成展示环境对于促进智能船舶推广应用的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2.
21世纪船舶集成导航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船舶导航发展现状及设备集成存在的局限性,提出21世纪新型船舶集成导航系统的设想,分析了从“设备集成”到“技术集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系统构成原理与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基于导航信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卫星导航系统可以通过接收卫星信息来获取船舶的坐标及计算航向航速;同样,采用位置传感器也可以得到相关信息。这2种不同类型的导航系统各有各的优点及缺点。基于云平台的船舶导航集成系统通过云计算中心将不同的导航设备进行有机组合,并对各个导航系统获取的数据进行融合。本文将传感器导航及卫星导航以及不同卫星系统的导航设备进行集成,有效提高了船舶导航系统的准确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面对快速发展的云计算技术,船舶业也面临着新的技术更新需求,尤其是现代船舶集成了众多的导航和通信设备,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监测数据,现有的独立服务器已经不能满足数据处理的要求,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云计算的组成原理,结合船舶的GIS电子海图数据处理特点,对现有的数据通信处理网络进行了平台升级,在平台的网络通信特性和软件流程处理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通过对网络数据接口和云计算的网络数据进行合理的算法优化,大大提高了整个应用平台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了船舶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VTS、AIS及航海导航与无线电通信接口要求,参考IEC61993-2、欧洲委员会的MOVIT研究报告和交通部规划研究院VTS数据格式标准化研究成果,说明了符合ITU-R M.1371和IEC61162标准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与其它相关系统(包括VTS)之间的信息交换格式及其接口要求。研究成果已在上海和南通VTS建设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导航雷达是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信息保障设备。随着固态微波电路、大规模集成芯片、全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技术船舶智能化、高可靠航行等新需求内涵的扩展,应用基于固态收发、脉冲压缩和全相参数字处理等技术研制的新体制船舶导航雷达已成为一种必然。比较国内外典型固态脉冲压缩导航雷达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固态功放、数字信号产生、脉冲压缩、自适应杂波抑制等关键技术,并结合相关技术应用优势展望了固态脉压导航雷达在船舶避碰导航传统领域以及岸基目标监管、海洋环境监测等拓展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杨元戎 《中国船检》2023,(4):97-102
<正>ECDIS(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设备作为当前船舶最常用的导航设备,集成了各种有关航行信息的实时航行监控和显示,在船舶导航、定位、避险、信息查询等多方面都具有传统导航设备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提高航行工作效率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极大地减轻了船舶驾驶员的负担。但是由于ECDIS集成功能较多,在设备操作上也对船舶驾驶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际检查中发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之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汝军 《中国水运》2006,6(11):13-14
通过对世界造船业的形势及我国造船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船舶配套设备落后是我国目前造船工业发展瓶颈的结论:分析了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的形势;确认中国企业应该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为中国造船业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并给出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之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9.
为消除定位误差,文中介绍了研制的航标船舶移动差分定位设备,使用便携式手持设备在船舶作业点采集GPS定位信息,通过无线信道传输至船舶驾驶室的信号处理设备,再经差分GPS修正,为航标作业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和可视化的导航服务。  相似文献   

10.
船舶通信系统是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现场通信、定位、无线电预警、导航等多种功能。船舶通信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地面通信、卫星通信、定位系统和海上安全信息收发等几种,通信设备包括电台、VHF无线设备、雷达和信号基站等多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船舶通信信号设备的自动化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其故障率也随之提高。为了保障船舶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通信信号设备的故障诊断和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船舶通信系统的信号设备,利用虚拟仪器技术Labview设计和开发了一种船舶通信信号设备的故障检测系统,并对该故障诊断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程序进行详细介绍。本文对改善船舶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故障诊断速度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在海事通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在海上航行时,船岸之间以及船船之间需进行通信联系,船舶在航行过程中也需要岸站等对其进行导航。本文详细介绍了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的产生过程、组成、功能及其强大的通信和导航功能,论述了该系统在各海区海事通信中的应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激光加工技术特点及其设备发展和应用现状,指出了它在船舶修造地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马先山 《世界海运》2003,26(6):48-50
任何一种导航系统都有其性能和适用范围的局限性,船舶组合导航能集现有导航设备之长,从而达到现代船舶高性能、高可靠性、智能化、多功能等方面的导航要求。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卡尔曼滤波技术的支持下,船舶组合导航正在迅速发展。本文主要介绍组合导航的组成模式和性能,同时探讨船舶组合导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船舶导航系统是船舶航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设备。随着贸易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航运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对船舶导航系统的稳定性、实时性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AM1806应用处理器具有成本低、外设接口丰富等特点。本文对AM1806硬件进行深入研究,设计了基于AM1806的船舶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15.
船用计程仪信号设备是专门负责船舶航行速度和航行里程测量的仪器,计程仪通过信号发送模块将速度、位置信息发送到船载导航、驾驶等相关设备,对船舶导航和维护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船用计程仪信号设备在故障检测方面的难题,提高检测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本文结合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用计算机软件代替硬件,研究一种新型的船用计程仪信号设备的虚拟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6.
潘科  吉雨冠 《船舶》2012,23(2):56-57
计程仪是最基本的普航设备之一,它向许多设备输出接口信号。在运输船舶中,这些设备主要用于航行;而在海工等特种工程船舶中,这些设备主要用于辅助作业。所以,低速作业时计程仪输出信号需作必要改进。文中对计程仪设备在特种工程船舶应用时遇到的问题作了仔细的技术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励龙龙 《航海》1989,(5):15-17
当代海员导航方法,除了传统的推算导航、陆标导航及天文导航之外,发展得较快的是无线电导航。无线电导航是利用电波在空间速度最快而干扰最小的传送和接收来测定目标、确定船舶与目标的距离,引导船舶安全航行的。从无线电波动方式来分,有振幅系统、相位系统、时间差系统以及频率系统。按作用距离分,则有近程导航系统、中程导航系统、远程导航系统以及超远航导航系统。为了提高导航精度及其可靠性,又提出了组合导航,它把各种导航设备的接收信息,通过传感器输入到电子计算机中  相似文献   

1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船舶监控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玲 《中国水运》2014,(7):82-83
自从2012年底正式系统运营以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在船舶领域发展迅猛,其精准定位和短报文收发能力,将导航和通信有机融合在一起,为海洋航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国的海洋渔业、远洋执法等部门,都将北斗系统作为重要的导航通信手段之一。文中向读者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在船舶监控管理方面的系统应用,并结合船舶导航设备的不同应用场景,展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船舶通信领域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船舶机舱自动化设备模块化、标准化的发展,如何为设备建立一个标准通信平台和设备描述方法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现从实际应用出发,提出采用已经成熟的CANopen协议体系建立船舶机舱自动化设备级通信平台和设备描述方法,并讨论了自主实现CANopen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实现CANopen的基本思路,最后介绍了CANopen在船舶机舱自动化主机遥控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李国荣 《船电技术》2011,(11):55-57
基于IMO在船舶通信导航综合领域提出的决议要求,在提高了船舶的航行安全的同时,也给船舶通信导航生产厂家和船厂的配套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介绍和分析已经生效或即将强制生效的几个船舶通讯导航设备的规范,以期对船舶通讯导航设备配套方案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