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与交通在实施层面上的互动关系,创新研究了交通与用地规划实施协调性量化评价方法。以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从空间关系、功能水平(属性)2个维度着手,针对建设用地或者交通设施各自的空间及属性关系实施匹配性,研究构建建设用地与交通关系一致性模型方法,并通过协调度分级评价,对交通设施建设与用地建设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广州重点发展区域之一的国际生物岛为例,利用该交通与用地规划实施协调性量化评价方法,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规划实施的调整优化方向建议,为生物岛合理规划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美国波特兰大都市区交通与土地利用相关规划及政策文献的梳理,剖析了波特兰都市区构建多方式交通体系所采取的主要规划思想、政策手段及创新实践。指出波特兰都市区多方式交通体系建设的核心思想是减少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并通过人均车公里等量化指标衡量、评估这种依赖程度的变化。同时,辅以城市增长控制、交通与土地利用整合以及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机构协调等政策,转变对小汽车交通发展的认识,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此外,极力提升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的品质,并就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衔接换乘进行整合,从而使波特兰交通系统朝既定的多方式目标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读书     
《城市交通》2013,(3):100-100
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与可持续交通作者:黄昭雄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2月本书从空间结构的视角来研究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将宏观层面的空间增长与中观层面的规划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从居住地点和活动地点的基本关系,来评价规划实践和探讨改进策略。书中引介国内外大都市区的优秀规划与实践案例,有力说明了社会经济空间发展和交通模式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区域性住房开发对于居民迁居、就业、购物等活动和出行特征的影响,可为新区建设、旧城更新、住房建设等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后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后评价原理、建立了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后评价模型,采用权重判断法筛选评价指标,根据单准则AHP构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偏差率,将各指标归一化。在确定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分别为交通需求预测后评价指标、交通改善措施后评价指标、交通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分别为背景交通需求预测指标、项目交通需求预测指标、区域交通需求预测指标、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指标、静态交通需求预测指标、土地利用改善指标、交通组织改善措施指标、交通适应性指标、经济影响指标、环境影响指标与社会影响指标。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博远花园住宅项目后评价最大隶属度为0.527 7,评价等级为部分成功,评价结果符合实际。可见,评价指标和模型有效。  相似文献   

5.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TOD)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TOD)是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对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结合的分析方法最好的诠释.本文详细介绍了TOD策略的内涵、规划思路和实施原则,建立了TOD模式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长期坚持数据和模型驱动的交通规划理念,经过20年的积累,建立了面向规划决策支持的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体系,在多元数据融合与大数据挖掘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深圳市交通大数据平台包含的三类数据:偏静态的城市空间数据、传统调查数据、偏动态的交通多元数据,阐述大数据对交通规划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大数据对交通模型和运行仿真的影响,深圳市积极推动交通规划技术创新,建立区域–宏观–中观–微观一体化的交通仿真模型体系、融合实时数据的交通运行和评价系统,也使得绿色交通优先等规划理念更易实施。最后,对车联网、智慧交叉口、交通主动控制、个性化信息交互等影响交通规划创新的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怎样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交通发展十分重要.从服务于城市管理的角度,提出交通影响评价分类及需要开展的内容,并对交通影响评价指标在各类交评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各类交通影响评价进行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美国大都市区的交通规划机构及其发展历史、组织形式和主要职能,分析了美国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研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构建并完善功能强大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势在必行.区域公路网和城市道路网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地位举足轻重.两者衔接之处的内外交通衔接路网承担着区域和城市的内外交通需求,是决定两个不同运输网络联系、转换效率的关键节点,解决内外交通衔接问题十分迫切.通过温州市区规划实例来讨论和展现Emme软件在内外交通衔接规划中的应用,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对衔接路网进行交通系统分析,并基于交通和土地利用互动对多方案进行比选优化.  相似文献   

10.
深圳公交导向发展规划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交导向发展(TOD)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土地集约型的精明增长方式,是我国大都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结合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规划的实践,通过对传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公交导向发展的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层次体系,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各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与各层次城市规划协调配合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为其他城市开展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合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三规"同步修编,如何做好新时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工作成为当前亟须思考的问题。首先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回顾武汉市已开展的三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实践,指出既有规划在一体化发展、枢纽衔接与合作、土地开发模式、交通与空间发展的协调性等方面的不足。结合武汉市新一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从交通引领发展、建设枢纽城市、交通规划转型、优化交通结构等方面阐述需要重点研究并解决的问题。规划修编强调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高效衔接与互动融合,通过一系列政策保障城市交通行动计划的推进。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专项规划阶段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综合协同发展策略,有利于规划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良好、高品质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从三个方面阐述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协同策略:规划编制方面,提出与上、下位规划以及同位相关规划的内容及程序的协调策略;外部关系方面,探索与城市自然地理特征、其他交通方式、土地利用及环境景观的协同策略;内部关系层面,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之间的和谐共处策略。同时,从四个层面提出维护协同关系的策略。最后,以济南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示范项目为例,阐述协同策略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产业转移升级趋势明显、土地资源加剧紧张的状况下,如何将经济部门的物流产业及园区规划、运输部门的行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部门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三者协调统一,是各大城市亟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此,《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3—2030)》开展了以重新组织城市货运空间为重点的货运规划实践。首先对深圳市货运系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述货运系统在用地、运输方式、场站布局、货运通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梳理深圳市货运交通规划面临的行政管理、规划编制和落实、规划方法适应性、物流用地空间等方面的挑战。最后,以物流功能集聚为出发点,拓展货运枢纽的功能和属性,提出枢纽分级、立体化布局、公共空间共享专营等规划方法与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刘金 《城市交通》2010,8(6):61-69
苏南地区区域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拓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内外交通衔接不畅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苏南地区现状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方式、设施现状,并总结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苏南地区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发展态势及设施规划,进而提出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衔接战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序衔接、注重客货交通时空分离、加强区域复合型通道的规划建设、采用多样化的衔接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有轨电车系统规划设计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有轨电车系统规划设计的关键在于认清其在轨道交通系统中所处的功能地位和发挥的价值作用。从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背景出发,解读有轨电车面临的发展机遇。探讨合理构建有轨电车系统的规划设计思路,以及有轨电车如何适应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需要。重点阐述在有轨电车规划设计过程中如何实现与多层级轨道交通系统的协调、与城市空间用地的互动,以及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衔接。  相似文献   

16.
随着老城核心区存量土地的更新改造成为现阶段城市用地开发热点,亟须研究不同发展模式呈现的交通特征以及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首先总结城市核心区更新的发展趋势,指出城市更新改造往往打破原有老城社会结构、交通模式,对交通特征、出行空间分布产生影响。以深圳市罗湖核心区与福田核心区为例,量化分析不同发展模式对交通特征的差异化影响规律。进而提出城市核心区更新改造的用地发展模式以及交通发展策略,强调传承邻里关系,构筑公交化、枢纽化、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并在深圳大剧院-蔡屋围核心区更新规划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欣 《城市交通》2008,6(5):11-14
为实现"城市土地与交通协调发展",达到交通供给与土地开发之间的动态供需均衡,除了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还要保障规划有序实施。通过北京市城市交通拥堵与土地开发矛盾的关系解析,指出问题的症结既可能来自规划编制环节,也可能来自规划实施环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针对开发经营、城市管理和政策法规三要素,分别提出保障交通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一体化开发的对策建议;注重需求引导型城市管理、提高机构协调能力、发挥规划部门协调作用的对策建议;以及寻求各类政策法规相同的适用性和一致的实效性、建立公共交通法规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技术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轨道交通路网评价与城市道路网、公路网、公交网络的评价体系明显不同。为了在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方案中择取最优方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轨道交通这一交通方式的特点,建立了路网规划技术评价体系,对相应指标做了说明和示例分析。评评价体系可用于指导城市规划部门评价、规划轨道网、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各城市可针对自身城市特点做相应的指标选择,将轨道网规划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速度的加快,亟须探索城市中心体系与轨道交通耦合演化规律。在分析城市中心体系和轨道交通耦合空间基础、系统互动演化过程及演化政策影响的基础上,对单系统演化和耦合演化模型进行推演,建立城市中心体系耦合演化模型,揭示城市中心体系与轨道交通耦合演化规律。最后,提出基于土地与交通协调的双系统耦合规划技术路线,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中心体系和轨道交通耦合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生态资源保护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基于城市单元的概念,探讨其自然生态属性和文化社会属性,分析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在两种属性上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指出应适当限制交通系统在自然生态属性突出的城市单元中的规模,努力做到两者的相互融合;针对老城区应尽量减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对单元文化肌理的冲击,针对新城区应注重交通与土地开发一体化,形成绿色交通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最后,针对居住、商业、交通枢纽等具有不同主功能的城市单元提出不同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