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针对快速稳定地采集与传输内燃机活塞顶面瞬态温度数据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活塞顶面瞬态温度采集系统,分别对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开发。该系统采用高可靠性、低成本、低功耗的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克服了红外测试过程中油雾干扰与安装困难以及蓝牙测试过程中高功耗等问题。将所设计的系统在4100QB-2柴油机上进行实机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在高温、高往复加速度环境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与较高的测试精度。  相似文献   

2.
按照欧洲排放法规ISO 8178.4规定的八工况法、五工况法分别对增压柴油机(LR4100TZ和LR4100 TZE)和自然吸气式柴油机(YTR3105)进行了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并对增压柴油机的各工况排放特性及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压柴油机在中间转速时排放工况分担率较高,自然吸气式柴油机排放工况分担率集中在中、低负荷,而高负荷排放较低,增压柴油机采用电控喷油可进一步降低NOx排放和燃油消耗率。  相似文献   

3.
内燃机万有特性试验曲线的绘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文辉 《汽车技术》1994,(12):28-36
使用同一组数据,由不同的试验人员绘制内燃机的万有特性曲线时,将使曲线的形状存在着差异。为尽量减小这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提高试验精度,介绍了一种绘制内燃机万有特性曲线的方法。提出了原始特性曲线的概念,并分析了它对万有特性曲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二级可变增压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柴油机的升功率,增大柴油机低速时的扭矩,改善加速性、低速油耗及排放。根据二级增压系统工作原理,建立二级增压系统试验台架,对比分析原机与匹配了二级增压系统的柴油机的各项特性曲线。试验结果显示,在柴油机低速阶段,二级增压系统可达到较高增压压力,高速阶段增压幅度趋于平缓,保证了增压压力不会达到最高极限;与单级增压相比,烟度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对采用错拐技术的内燃机进行惯性力系平衡分析的通用方法,推导并建立了任意缸排夹角和任意错拐角条件下的V6机型惯性力系分析公式,分析得到了90°V6内燃机错拐30°后其惯性力系的平衡特性。针对某V6柴油机,对比分析了该柴油机采用错拐技术前后倾覆力矩及惯性力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错拐曲轴平衡技术可有效抑制内燃机内部的激励载荷,是改善内燃机振动、噪声特性极为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柴油机在高原地区燃用混合燃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原地区对1台4100QB—2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与柴油不同掺混比的混合燃料进行了台架试验。分析了混合燃料的物性,根据其物性和掺混比计算出当量燃油消耗率。对比分析了柴油机燃用混合燃料的有效热效率、机械效率和负荷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原地区,柴油中加入体积比为10%~30%的生物柴油,柴油机的经济性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产小型单缸柴油机扭矩特性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种提高与改进该特性的方法,并介绍了在R175F及X195柴油机上的部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研究某车用重型四冲程柴油机扫气特性,首先同步进行了进气歧管、气缸内、排气歧管内的瞬态流动的高精度测量,获得了进气压力-气缸压力-排气压力的准确波形。随后分析了该车用重型柴油机全工况下的扫气特性,以及由于扫气特性不良导致的内燃机性能恶化。为进一步优化该柴油机的扫气品质,进而优化该柴油机的性能参数,采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该柴油机的工作过程数值模型,并结合台架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的试验验证;随后基于排气压力波波形的控制需求,完成了排气歧管长度、排气歧管直径、排气歧管长度-直径组合方式、扫气相位等对柴油机扫气特性和进气能力的影响规律的研究,并基于影响规律完成了该重型柴油机的扫气性能优化,使缸内残余废气系数降低5.37%,柴油机全工况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9.
挖掘机采用泵阀复合进出口独立控制液压系统较传统抗流量饱和的负载敏感系统(LUDV)可显著降低阀口工作压差,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同时降低柴油机转速及其扭矩输出,改善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但在动臂下降、回转制动工况时液压系统功率输出较小,柴油机工作于低负荷工况,尚有较大节油空间。为优化柴油机工作区域,进一步提高泵阀复合进出口独立控制挖掘机的整机经济性,提出基于柴油机万有特性分析的柴油机-液压泵功率匹配方案。通过对比泵阀复合进出口独立控制系统与LUDV系统的动臂工作特性和回转特性,明确动臂单动作、回转单动作时的功率范围,并依据柴油机万有特性曲线,分析2个系统在相应工况时柴油机的工作区域,指出对于泵阀复合进出口独立控制系统,当动臂下降、回转制动时,柴油机输出功率远小于1 800 r·min-1所对应的额定功率。为改善此工况时柴油机的经济性,基于柴油机三缸工作模式和柴油机两缸工作模的万有特性曲线,确定功率匹配的控制策略,当挖掘机动臂举升时,柴油机全部气缸工作,动臂下降时,柴油机采用两缸工作模式;当以最大半径回转启动时,柴油机全部气缸工作;以最小半径回转启动时,柴油机采用三缸工作模式;回转制动阶段,柴油机工作于两缸模式。建立整机动力系统试验平台,进行动力性和经济性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满足的动力性的前提下,采用柴油机多个气缸停缸技术,动臂单动作举升过程中降低燃油消耗20%,在最大半径回转过程中,可降低燃油消耗40%,在最小半径回转过程中,燃油消耗降低20%,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48V中混系统中的P0架构对于传统内燃机,尤其是对于柴油机的综合性能改善效果。为了进行量化验证,在某台匹配2.0T柴油机和8AT 变速箱的全尺寸SUV上进行了改制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48VP0架构在该车型上的起动性能和动力性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数字原型系统可以完成内燃机的快速变结构设计,是内燃机概念设计阶段的重要工具,而参数化技术是内燃机数字原型系统的关键技术。采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建立了能够快速设计内燃机的数字原型系统,并阐述该系统在内燃机零部件设计中的实施步骤,最后通过内燃机零部件设计实例,说明如何利用数字原型系统实现内燃机零部件的快速设计。该系统可以大大缩短内燃机及其零部件设计开发周期,提高企业的产品应变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 4 10 0增压型柴油机设计了中冷系统 ,并在发动机试验台上进行了外特性试验和排放试验。试验结果证明 ,所设计的中冷系统冷却效果明显 ,原机经加中冷系统后功率、油耗等指标均有所改善 ,排放指标达到欧Ⅰ标准。  相似文献   

13.
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工具,设计完成了移动电站动力检测平台,能够实现内燃机参数测量、内燃机性能试验、内燃机故障模拟以及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平台测试系统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可控性、开放性及易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一种以80C196单片机为核心,集非电量测量、信号处理和接口技术于一体的动态检测火炮电站柴油机燃料系统的检测仪器,阐述了其检测原理,以及功能模块和软件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朱俊 《天津汽车》2009,(1):40-42
滑动轴承是内燃机中的重要部件,常见车用滑动轴承的质量优劣,与其选用的合金材料密切相关。文章较详细地阐述了汽车发动机曲轴上,承受径向载荷的滑动轴承的性能特点、组织结构及内燃机滑动轴承的常用材料;同时还分别介绍了锡基轴承合金、铅基轴承合金、铝基轴承合金、铜基轴承合金及多层轴承合金的滑动轴承中合金材料的特点、性能和用途。使用中应做到合理选用,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延长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以纯O2作为补充助燃剂的内燃机,它是在普通内燃机的基础上加装纯O2供给和控制系统所构成;对现有内燃机燃烧不充分和排放污染环境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纯O2助燃内燃机的设计思路、结构与机理;最后对纯O2助燃内燃机设计与制造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从设计角度看,技术上是成熟的,从制造角度看,只需对现有普通内燃机略作改进即可,没有太大难度,因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发动机进气系统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气系统性能的好坏严重影响发动机和整车性能。文章利用GT—Powe,软件,以4100型汽油机为原型机进行一维建模仿真,介绍了不同进气总管管长和管径在发动机不同转速时对充气效率、扭矩及功率的影响。表明进气总管结构参数主要影响进气系统波动效应,提出发动机在中低转速时对充气效率影响较大;而高转速时,对充气效率、发动机扭矩和功率的影响较小。对汽油机进气系统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内燃机扭振数字化测试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内燃机行业对高精度扭振测试设备的需求,结合现有传感器技术、单片机开发以及信号处理技术,充分利用微机的高效处理能力,采用硬件高频计数测时原理,开发研制了内燃机曲轴轴系高精度扭振数字化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对高压共轨系统喷油特性从理论和测试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博世第2代共轨系统CRSN2为研究对象,应用INCA5.4标定软件,对系统的喷油特性,进行了综合完整的在线标定实验。测试数据明显地反映了不同的喷油特性对于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等各方面性能的影响。同时,在理论上从燃油喷射和缸内燃烧的角度详尽地分析了喷油特性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原因,进一步验证了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