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消声器的数值模拟涉及到流体动力学、结构动力学以及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本文利用传递矩阵法,建立了消声器与发动机的联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该消声器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以一维模拟结果作为边界条件,利用通用流体力学软件对消声器的流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改进消声器在高频有较好的消声效果,而原消声器在中、低频有较好的消声效果;改进消声器的背压优于原消声器。本项目数值模拟的结果为消声器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对消声器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GT-Power软件的内燃机消声器设计与分析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了一种新的发动机性能仿真软件GT-Power,它是以一维的CFD的计算为基础,采用有限容积法对热流体进行模拟计算的软件。应用该软件对发动机及消声器进行模拟和仿真,不仅能预测消声器的特性,而且还能对消声器和发动机进行有效地匹配。通过实例模型的模拟结果对比,可见该软件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3.
应用GT-Power软件及其Muffler模块建立了简单扩张式抗性消声器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对抗性消声器的结构和消声性能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主要分析了扩张比对抗性消声器消声性能的影响,有利于消声器的优化设计,便于对消声器性能的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消声器结构对排气噪声和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汽油机与其排气系统的耦合模型,模拟分析主消声器和副消声器的结构对排气噪声、发动机性能以及排气系统参数的影响.最后,根据模拟结果,选择合适的主消声器和副消声器的结构形式,设计出性能优越的排气系统.  相似文献   

5.
李强  吴炜  徐鹏 《交通科技》2011,(4):122-124
内燃机的排气是高温气体,排气消声器外表温度对周边临近设施的影响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其温度场状况依赖于绝热包敷的材料和结构性能。文中所研究的消声器模型是一个流固耦合传热模型。研究使用CFD软件对模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采用带有传热面的消声器计算模型,用N-S方程和k-ω模型来模拟消声器内部流场及壁面温度场,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后处理分析。  相似文献   

6.
复杂穿孔管结构消声器消声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声学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对复杂穿孔管结构消声器进行了声学性能的分析计算.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二者吻合性较好,验证了应用声学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消声器的消声性能.对不同穿孔管结构参数的消声器进行了传递损失计算,分析了穿孔管主要结构参数对消声器消声性能的影响.采用所提出的消声器优化设计方案,可改善消声器消声效果.  相似文献   

7.
复杂汽车消声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消声器是降低排气噪声的主要装置。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国际上已经开始对汽车的各个零部件分别加以优化设计,其中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消声器的流场进行模拟是消声器设计的一个新动向。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消声器其内部流场复杂,计算量大,计算往往费时过多。本文利用并行计算机群,克服了硬件的困难,用计算流体力学对一复杂消声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模拟。消声器以穿孔管为主要内件,共有2080个小孔。模拟结果清楚地反映了孔喷射和腔内涡流等流动现象,计算了多个工况,得到进口流速和背压关系。本文计算结果对消声器的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进气口噪声对整车NVH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驾乘人的直观驾乘感受,进而影响客户心中的整体评价。文章基于某车型进气系统声学性能优化,通过分析进气口噪声基态测试结果,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消声器设计方案;而后,通过声学仿真对消声器的传递损失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又通过整车搭载对消声器的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显示,搭载消声器后的进气口噪声测试结果可以满足声学性能目标,设计过程中涉及的仿真与试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运用二维解析法建立了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的声学模型,分析了包含吸声材料和穿孔元件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的声学特性.基于四传声器传递函数法在阻抗管上测量了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的传递损失.结果表明,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的内部结构、吸声材料的流阻率与填充位置和混合材料对消声器的消声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采用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可以提高消声器的消声性能,拓宽消声器的消声频带.  相似文献   

10.
基于GT—Power的汽车排气消声器性能分析及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某发动机工作过程与消声器的耦合仿真模型,得到消声器的插入损失和压力损失,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在保证压力损失不大于32 kPa的设计要求下,对消声器结构进行了局部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消声器中高转速下的插入损失增加1~2 dB(A),较好地满足了该消声器的消声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1.
汽车排气消声器的消声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某汽车排气消声器的声学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对排气消声器的传递损失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能较好吻合,表明排气消声器的仿真模型很好地反映了实际结构的声学特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改进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发动机热力过程的汽车排气消声器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葛蕴珊  张宏波 《汽车工程》2004,26(3):275-278
基于发动机的热力循环理论和管道声学理论,利用AVL公司的B(X)ST软件联合建立了发动机和消声器的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Flyer轿车的排气消声器设计,试验证明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发动机的综合性能和消声性能。  相似文献   

13.
汽车排气消声器的三维声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简单结构的消声器的声学消声性能基础上,对于复杂结构的消声器进行了声学性能预测。数值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的良好吻合表明,三维有限元法适合于研究消声器的声学消声性能,具有相当高的精度。同时利用消声器内部的压力云图研究消声器结构对于声波传播的影响,并且应用三维有限元法进一步研究了穿孔率和穿孔管长度对于复杂结构的汽车排气消声器的声学消声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发动机工作过程和排气消声器耦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考虑了发动机排气系统中气体的非定常流动,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排气消声器和发动机的耦合仿真模型,利用这种方法进行了某轿车的排气消声器设计,在设计时模拟了汽车加速噪声测量过程中的发动机工作过程和消声器的消声特性,以使设计工况更加符合实际的测试工况。  相似文献   

15.
传递损失是消声器本身的传递特性,不受入口声源、出口终端阻抗的影响,是评价消声器声学性能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某型挖掘机的排气消声器为例进行了消声器传递损失实验研究。首先搭建了用于消声器传递损失测量的实验平台,基于四传声器法分别以发动机排气噪声和白噪声作为激励声源进行测量。然后比较了基于这两种不同的声源激励计算得到的传递损失,并参考排气噪声频谱,为消声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指导方向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排气噪声是汽车的主要噪声源之一,往往比内燃机本体噪声高出10~15dB.使用合适的消声器是控制和降低排气噪声的有效手段,因而对排气消声器的研究越来越成为汽车排气噪声控制的热点.文章从实用性角度和声学原理出发,分析了一种普适性消声器结构及其降噪机理,并通过实验进行了有效验证.  相似文献   

17.
汽油车进排气系统降低噪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一种汽油车进、排气系统降低噪声方法,并基于Helmholtz共振原理,利用三维CAD软件Pro/E设计了进气谐振消声器。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整车、发动机、进气谐振器、排气消声器的联合模型。根据发动机工作过程,对排气消声器进行了改进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进气谐振器和改进后的排气消声器,能够降低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以满足要求,且基本保持汽车输出功率不变。  相似文献   

18.
摩托车噪声源的识别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岩  郝志勇  刘永 《汽车工程》2007,29(6):520-523
通过声强测试技术和加速噪声的模拟试验对摩托车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进、排气噪声是摩托车的主要噪声源,并初步确定了进、排气噪声对整车加速噪声的贡献量。利用边界元计算(BEM)技术对空气滤清器和排气消声器的声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改进设计。新设计的空气滤清器和排气消声器对整车的通过噪声有2.7dB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9.
排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芳  刘伯潭  潘书杰 《汽车工程》2007,29(11):950-953,957
建立了汽车排气系统的三维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采用并行计算方法对某排气系统的5款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计算。以排气背压为评判准则,方案3背压最大,方案2背压最小,方案1、4和5的背压基本接近。通过对5种设计方案的催化转化器、消声器等部件进行详细的流场分析,找到了各款排气系统背压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确定了排气系统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