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在我国运用广泛,箱梁的内部环形裂缝已成为其突出的病害。为了研究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加固措施,以某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为例,采用动应变测试裂缝处截面中性轴的位置,并对箱梁内部环形裂缝进行灌胶加固。通过比较加固前后箱梁的动应变响应数据,研究环形裂缝灌胶加固的性能和效果。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接缝处理不当是造成合龙段处箱梁内部顶底板环形裂缝的主要原因。裂缝截面位置的实测中性轴比设计的理论中性轴高出了14 cm,截面刚度明显降低。对裂缝进行灌胶加固后,实测中性轴下移了5 cm,该位置满足设计要求,有效提高了裂缝处截面的刚度。对箱梁内部裂缝进行处理时,应依据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多种加固方案的比选,以选择兼具加固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正>本公司承接高难度防水堵漏、裂缝处理、混凝土加固、碳化处理等工程,使用的机器设备和材料全部由国外引进,采用高科技注浆技术,将化学分子树脂强制注入混凝土内部毛细孔内,从而起到防水、加固效果。材料分为四种,不同情况可做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3.
介绍某厂房框架梁出现剪切裂缝的处理情况,内容包括对裂缝情况的调查和检测、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处理方案的选定、加固处理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开裂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检测、评估和加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钢筋混凝土基本理论,分析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力学成因。以3座典型有裂缝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为例,论述检测、评估和加固方法。从梁体跨中挠度和支点转角的大小及影响线、结构变形的协同性判断裂缝对结构整体受力状态的影响。从开裂截面的应变分布、实测应变与加载弯矩关系、应变值大小以及截面中性轴的稳定性综合判断开裂截面的工作状态和承载能力。当评定结果为梁体的预应力度满足要求时,对主要起受压作用的混凝土开裂区采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在梁肋两侧增加断面的方法予以加固,对其他混凝土开裂区采用灌缝处理,对受拉区,可在局部加贴钢板加固。当评定结果为梁体的预应力度严重不足时,先对裂缝进行灌缝处理,然后采用在受拉区表面大面积粘贴10 mm钢板加固。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通过在多个混凝土工程裂缝实际施作后得出了一种更为科学、环保及经济的裂缝处理措施。同时针对混凝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或后期使用中产生的裂缝,采用针孔法高压注浆对其进行补强加固,以达到满足使用及外形美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泥岗立交桥病害原因分析、加固及效果评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设计和理论方面对深圳市泥岗立交桥出现的病害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对曲线梁扭转和平面线位移没有足够的约束,对预应力扭矩的认识不足,温度变化产生爬行是结构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提出对盖梁和梁体裂缝处理、盖梁加固、拆换梁端支座、中墩加固、主梁裂缝加固具体修复措施。通过对该桥加固施工全过程监测、监控数据分析,及加固后进行的静动载试验数据分析,说明加固后的桥梁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桥台墩身施工裂缝原因的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某桥的两个桥台和两个墩身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 ,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加固补强处理 ,并提出预防裂缝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根据工程实例分析水塔支筒裂缝产生的原因 ,重点阐述裂缝处理方法及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本公司承接高难度防水堵漏、裂缝处理、混凝土加固、碳化处理等工程,使用的机器设备和材料全部由国外引进,采用高科技注浆技术,将化学分子树脂强制注入混凝土内部毛细孔内,从而起到防水、加固效果。材料分为四种,不同情况可做不同选择。1刚性加固的材料(HFOAM3000)HFOAM 3000是一种双组份的混凝土加固材料。主要用于隧道、水坝、桥梁、电站、砖墙结构、砼结构缺陷的修缮和加固。反应过的浆料有极强的拉力、粘接力及渗透力;不萎缩,并有阻锈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1根原梁、3根碳纤维与钢板复合加固梁和3根碳纤维加固梁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碳纤维与钢板复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发展机理及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加固梁的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均小于原梁,但次生裂缝有所增加;复合加固梁的裂缝发展速度比碳纤维加固梁缓慢,说明复合加固的限裂作用优于碳纤维;随着负载的增加,加固梁裂缝的发展速度加快,限裂作用随之减弱,最大裂缝宽度曲线出现突变,说明负载降低了加固的限裂作用,但负载对复合加固限裂作用的影响比碳纤维加固小。基于传统裂缝计算理论,引入复合加固粘结作用相关系数和负载影响系数,推导出考虑复合加固粘结作用及负载影响的复合加固梁裂缝宽度计算式。该公式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计算方法简便,可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