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董彦 《汽车工艺与材料》2002,(8):106-107,112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锌合金中的锑量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确立了反应条件,建立了以抗坏血酸、碘化钾及硫脲为还原体系,直接测定锌合金中锑元素的有效分析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7%—102%,RSD为1.6%—4.4%。该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结果准确,能够满足科研及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董彦 《汽车工艺与材料》2000,(8):106-107,112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锌合金中的锑量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确立了反应条件,建立了以抗坏血酸、碘化钾及硫脲为还原体系,直接测定锌合金中锑元素的有效分析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7%-102%,RSD为1.6%-4.4%。该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结果准确,能够满足科研及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锌合金的铬酸盐处理工艺,研究了铬酸盐处理液组成、工艺条件和其它影响的主要因素和控制,通过中性盐雾试验表明了该工艺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摩托车的化油器发展极快,除了结构上的变化外,在使用的材料上也已由原来的锌合金变为铝合金,纵观日本和美国的摩托车市场,锌合金的化油器已经被铝合金化油器所取代。然而现在中国的摩托车极大部分的化油器所采用的材料还是锌合金。这是因为现在中国所使用的摩托车化油器,其原形都是日本20~30年前的型号,所以当时所采用的锌合金本体就原封不动地被介绍到中国来了。锌合金同铝合金相比较,虽然其成本低,每吨原材料价格便宜4~5千元人民币,铸造和加工也比铝合金要容易。但铝合金化油器和锌合金化油器相比,则铝合金材料具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该文涉及冶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铅锑镉合金的制备方法。用于蓄电池正极板的铅锑镉合金中,有一定量的锑,如果按照现有技术的制备方法在熔炼的同时保留锑是较难做到的,主要靠后续放入添加,这样势必增加成本。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发现一种可以保留锑的铅锑镉合金制备方法,不加或少加即可,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并能缩短合金制作时间。  相似文献   

6.
防护性电镀技术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镀锌技术在近20年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保护能力远不能满足汽车行业日趋严格的要求,因而锌合金电镀技术在90年代将会被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将锌与锌合金的镀层性能进行了对比,对锌合金电镜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还介绍了达克乐技术和锌铬膜技术,二将在汽车生产中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7.
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敏感性一直为路面工程界所重视的重要问题。影响沥青混凝土水敏感性的因子有很多,包括材料性质、沥青混合料性质、施工质量及交通与环境条件。水的扩散及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为重要影响因素。许多实验室以不同试验方法评估沥青混凝土水侵害的行为,较常用试验方法包括煮沸试验、马歇尔抗拉强度试验、浸没试验、修正 Lottman试验等。以上这些试验方法简单操作,而其有效性仍无法提供沥青混凝土水侵害破坏的机制。研究目的是在实验室分别制作8%及11%空隙率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试件,并施予70%~80%饱和度,进行动态模量试验及获得动态模量主曲线,再以相同试件进行力学试验获得疲劳破坏圈数,借以了解沥青混凝土孔隙率对动态模量及疲劳破坏的影响,并探讨在不同空隙率下沥青混凝土的水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空隙率与水饱和越小,模量衰减程度较大,表示应力松弛较快,抗裂性较佳,水敏感性较佳;反之模量衰减程度较小表示应力松弛较慢,较容易产生开裂,水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在对依维柯汽车用板翅式机油冷却器做传热及流阻性能试验的基础上,得出了传热系数等规律性关联式。热阻分析表明,对于该机油冷却器,其油侧热阻只占总热阻的12%~36%,进一步的强化传热只能在水侧进行。文中提出的速度指数分析方法及热阻组成分离分析方法,为分析比较机油冷却器的性能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舒涌 《汽车技术》1995,(4):23-28,6
介绍了一种分电器点火实时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特点及硬件,软件设计,以沈阳产SY492汽油机为对象,在发动机架上进行的对比试验表明,应用此分无电器电火实时控制系统,能够准确无误地实现点火正时,使节油率达3%~9%。  相似文献   

10.
沥青混合料水损害评价方法中试验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采用残留马歇尔稳定度和冻融劈裂试验来评价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的能力,但是由于试验条件控制不够合理,与路面实际状态并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在分析了现行的水稳定性评价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讨论了空隙率和饱水率对冻融劈裂试验结果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提出常规冻融劈裂试验空隙率应控制在7%~8%或采用马歇尔标准击实25次,饱水率应控制在60%~75%。  相似文献   

11.
武广客运专线武汉工程试验段需要大量AB组填料填筑路基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由于天然填料缺乏,需要料场生产配制。试验采用三次破碎、两次筛分生产不良级配的粗角砾土B组填料,其最大粒径为100mm、60mm,小于0.0075mm的颗粒含量为10%~15%,大于5mm的颗粒含量为60%~75%。当压实系数大于0.9时,填料孔隙率满足客运专线路基基床底层和路堤压实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陶瓷—金属梯度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特性。对采用陶瓷—金属梯度功能材料的发动机进行的400h耐久性试验表明,气缸体及活塞的主要接触面磨损量为5~6μm,发动机功率下降仅为5%。通过盐雾试验证明,镀有陶瓷—金属梯度功能材料的金属试片(铸铝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试验前后的质量变化仅为0.6mg,这是发动机耐久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针对SUP-13、SMA-13、AC-13三种混合料,在5、15、25℃三种温度,5、10、15 Hz三种频率,0.4、0.5、0.6三种应力比及0~3%、3%~6%、6%~9%三种空隙率下进行小梁三点弯拉疲劳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并就各因素对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的影响进行比较.试验证明,各因素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大小为应力比>混合料级配>试验温度>空隙率>试验频率.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排气微粒后处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自行开发研制的以过滤体微波再生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排气微粒后处理系统的总体组成、工作原理、设计原理及设计思想。详细分析了微粒过滤器的结构设计及微波再生系统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微粒后处理系统对柴油机排气微粒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净化率在50%~75%。  相似文献   

15.
橡胶乳液改性沥青的抗脆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胜 《国外公路》1995,15(2):45-50
文中讨论了在道路建设中使用橡胶改性沥青的优点,叙述了在沥青中加入5%橡胶乳液改善沥青的试验过程,并将试验结果与其他报告的资料作了比较,发现橡胶乳液含量和软化点之间呈线性关系,对提供一个有用的沥青脆性指标而言,低温延度试验比弗拉斯试验更适合,加入3%~5%橡胶乳液的沥青可以明显地改善沥青脆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应用ICP-AES分析技术测定铝合金中稀土元素镧、铈、镨、钕、钐的方法,考查了铝基体及共存元素对被测元素分析的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分析谱线和基体匹配的方法消除或减少了共存元素的影响,并对仪器工作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加标回收试验和精密度试验表明,回收率在94%~102%之间,分析方法的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采用本方法对铝合金标准样品进行了测定,测定值与标准推荐值一致。  相似文献   

17.
《汽车驾驶员》2012,(9):147-147
近年来,市场上面涌现了许多标榜以树脂胶为制作物料的模型车尤其在1:43这个比例的产品上,让人眼花缭乱。投资制作树脂胶模型车入门的门槛要比锌合金压铸模型低许多,研发时间亦缩短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8.
经压铸成型的锌合金零件表面状态复杂,其钝化后零件的外观差异很大,且部分零件经过浸渗后,进一步加大了外观差异。  相似文献   

19.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混合料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是影响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长期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在综合分析国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使用性能、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方法和疲劳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沥青混合料的疲劳试验及不同影响因素间相关性的分析,采用综合优化的方法,建立了优化设计模型,研究提出了柔性基层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与高温性能的综合优化指标。研究分析表明,5%~7%的矿粉用量能保证疲劳性能和高温稳定性均达到最佳。而3%-4.5%空隙率的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丁佩民  申刚 《公路》2002,48(3):82-86
为研究经过水泥掺和处理的河底沉积淤泥作为交通工程填料的工程性质,对3种不同含水量(分别为90%,13%和170%)的淤泥在3种不同掺合比(分别为9%,11%和13%)的水泥处理后形成的9种不同的水泥土试样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试验包括土的物理性质指标试验,由实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等,为了更好地了解淤在水泥处理前后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做了X射线衍射试验,结合试验结果,着重讨论了水泥土的工程性质及含水量水平和水泥掺合比以及养护时间对水泥土工程性质的影响,并对可能的现场施工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