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穴位电针剌激参数与大白鼠背根电位(Dorsal Root Potential简称DRP)的关系。结果提示,当电针刺激强度为4T~10T、频率为40~80Hz时,穴位电针引起的DRP振幅较大、时程较长。此时Ⅱ类纤维大部分或全部兴奋、Ⅲ类纤维部分或大部分兴奋。用不同间隔的双刺激实验结果对频率剌激引起的DRP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对穴位电针剌激参数、DRP峰值和时程与镇痛效果的关系,以及电针镇痛的传入纤维类别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实验在分析诱发VRP传入纤维类别的基础上,以DRP和VRP为指标,观察了牛蛙视叶下行冲动对脊髓活动的影响。发现:1、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VRP有早、晚两个成分;早期成分由Ⅰ、Ⅱ、Ⅲ类传入纤维兴奋引起;晚期成分由Ⅳ类传入纤维兴奋引起。2、刺激牛蛙视叶可诱发脊髓DRP。3、刺激视叶对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VRP早、晚期成分均有抑制作用。该抑制时程长,且早期成分的抑制和DRP在时程上有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视叶能以突触前抑制的形式参与躯体感觉传入的离心控制,影响脊髓反射活动,并可能涉及镇痛机制。  相似文献   

3.
实验记录并分析了蟾蜍坐骨神经上的复合动作电位;计算了各类纤维的传导速度。记录了分级刺激所引起的DRPs,分析了粗纤维传入在引起DRPs上的作用。实验证明了Ⅲ、Ⅳ类纤维传入均引起的负的DRP,并着重分析了Ⅳ类纤维兴奋引起的C—DRP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4.
实验用牛蛙。以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作为监测传入纤维类别的指标,对引起牛蛙背根电位(DRP)的传入纤维类别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C-DRP的性质。实验中发现,阈刺激时,背根即可记录到一慢的负波A-DRP。随刺激强度增加,A-DRP幅度增大,在20T达到其最大幅值。在70T刺激强度下,在A-DRP之后出现一长潜伏期的负波。该波在300T达最大值。用普鲁卡因阻滞及三角波选择性刺激的方法均证明,该波是Ⅳ类传入引起的C-DRP。实验结果表明:牛蛙坐骨神经各类传人纤维均能引起负的背根电位。即各类纤维均能在脊髓节段引起突触前抑制。  相似文献   

5.
<正> 各类纤维传入的兴奋进入脊髓,都可以造成初级传入纤维末稍的去极化(PAD)。该PAD在脊髓背表面呈现为DRP。根据不同纤维引起不同的DRP的特点,将A类纤维和C类纤维兴奋时的DRP分别称为A-DRP和C-DRP~4。janig~5研究确认,粗、细神经纤维在脊髓水平有明显的会聚现象。这样以来,在脊髓内部究竟哪一类神经元接受了各类纤维传入的冲动而产生DRP,就不能仅仅根据外周神经干中哪一类纤维兴奋末判断。为解决这一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级刺激、直流电阻滞、Novocain阻滞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大鼠后肢腓肠(皮)神经、腓肠肌神经及拟承山穴区ⅠⅡⅢ类传入纤维诱发的脊髓背根电位(DRP)。结果表明:上述皮、肌神经及穴位区ⅠⅡⅢ类纤维均可诱发负DRP;皮神经DRP主要系Ⅱ类纤维所诱发;肌神经及穴位区DRP主要系Ⅲ类纤维所诱发。本工作为突触前抑制理论与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实验用牛蛙和蟾蜍,以背根电位(DRP)和腹根电位(VRP)为指标,观察分析了牵拉肌肉引起的肌梭传入在中枢的效应。结果表明:肌肉制动后,牵拉半腱肌的同时在背根上所记录到的时相DRP为肌梭传入放电所致,本文命名为肌梭DRP并详细讨论了肌梭DRP的性质。同时发现;持续性肌梭传入能加强电刺激腓神经诱发的DRP,能抑制神经VRP。提示肌梭传入参与针刺镇痛可能是以突触前抑制的形式起作用的。本文为突触前抑制理论及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电刺激蟾蜍肌神经、皮神经和穴位区均能引起DRP。皮神经DRP主要由Ⅱ类纤维引起,肌神经DRP和穴位DRP主要由Ⅲ类纤维引起。肌神经和皮神经Ⅲ类纤维引起的DRP均为负DRP,肌神经的Ⅲ—DRP大于皮神经的Ⅲ-DRP。  相似文献   

9.
实验用牛蛙,以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作为监测纤维类别的指标,对引起牛蛙腹根电位(VRP)的传入纤维类别进行了分析。实验中可见,当刺激强度为0.054±0.003使时,随动作电位α波的出现,在腹根可记录到前人所报道的短潜伏期的VRP,即A类纤维引起的VRP(A—VRP)。当刺激强度增加到70T左右,在A—VRP之后出现一长潜伏期的VRP。该波与A—VRP的极性一致;在300T达最大幅度。用普鲁卡因阻滞、三角波刺激、远侧与近侧刺激对比的方法,证明了这一长潜伏期的VIIP是由C类传入诱发的,命名为C—VRP。实验结果证明:牛蛙坐骨神经的C类纤维也可诱发VRP。C—VRP似可作为一个“痛”反应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钨丝微电极法以内关穴为典型观察参与针感冲动传导的纤维类别及其与针感性质的关系发现: 1.电针内关穴时可以兴奋Ⅰ、Ⅱ、Ⅲ及Ⅳ类传入纤维。2.该Ⅳ类传入纤维的动作电位的性质与皮肤交感传出C电位不同。它是电针穴位时所诱发的。3.初步观察到针感性质和传入纤维类别间有一定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1.
1.以大白鼠为实验对象引导出了DRP,为今后以DRP为指标,探索突触前抑制与电针镇痛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较方便的实验动物。2.刺激大白鼠穴位可以引起DRP,刺激不同节段穴位;可在同一背根上引导出DRP;长持续电针大白鼠足三里穴,在电针过程中可以引起DRP增大,表明电针可以引起并加强突触前抑制,电计可以镇痛,说明突触前抑制可能是电针镇痛中枢机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以大鼠为研究对象(72只),将一侧L5背根分成4~5条细束,记录每条细束的电反应。刺激同侧及对侧承山穴记录到背根反射电位(Dorsalrootreflex,DRR)116例。根据引起DRR的传入纤维类别和DRR在背根传出的纤维类别分为6类,分别为∶C-C·DRR(n=46)、Aδ-Aδ·DRR(n=24)、Aαβ-Aαβ·DRR(n=25)、Aβ-Αδ·DRR(n=9)、Aδ-Aαβ·DRR(n=8)、Aδ-C·DRR(n=4)。结果说明∶刺激承山穴可在背根细束上记录到细纤维传出的DRR电位。这为穴位刺激通过细纤维DRR可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及DRR参与经络形成提供了神经生理学证据;为穴位刺激能引起细纤维传入终末的突触前抑制建立了方便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给生后2~3d的大鼠皮下注射Capsaicin(50mg/kg)或等量的溶剂,待生长至第6个月,用钾离子透入法测甩尾反射阈值,并记录外周传入复合动作电位,以观察Aδ和c波的功能情况。经辣椒素处理后的动物痛阈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二者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处理组雄性动物的痛阈大于雌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动物除表现痛阈增高外,还伴有外周传入c纤维功能的丧失,表现为传入纤维复合动作电位c波幅值的减少,辣椒素对Aδ纤维的作用在本实验动物处理组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新生期大鼠经辣椒素处理后,可引起痛阈的增高,而且处理组动物的痛阈还存在性别的差异,其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家兔反射性下颌运动为痛反应,观察了不同条件下各类传入纤维的电针镇痛作用并探讨其产生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 1.各类传入纤维在不同条件下的电针镇痛作用仍然是兴奋的纤维越细镇痛作用越强。 2:粗纤维 (Ⅰ、Ⅱ类纤维) 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节段性特征;而细纤维 (Ⅲ、Ⅳ类纤维) 的作用是超节段性的,它主要是通过激活内源性吗啡样镇痛系统而发挥其镇痛作用的。 3.高频电针可明显减弱细纤维的传入活功,使Ⅲ类纤维的作用减弱或消失,Ⅳ类纤维的作用虽不减弱但有应激成分的参与,因而是不适用的。 4.我们建议:在针剌镇痛和针剌麻醉实践中采用近节段,低频率、高强度电针剌激有可能取得最满意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实验用脊髓大白鼠,电刺激左侧腓肠神经,玻璃微电极在脊髓背角记录到157个反应神经元;记录的神经元单位放电稳定后,采用牵拉膀胱的方法,发现其中32个神经元对内脏传入也发生反应,称之为躯体——内脏会聚神经元(somatovisceral Convergent neuron SVCN)。根据传导速度推算,本实验兴奋的内脏传入属N类纤维。实验发现牵拉膀胱,引起9个WDR神经元躯体传入晚成分增加。另外记录到15个有自发放电的神经元,牵拉膀胱,13个自发放电增多,2个减少。本文为躯体、内脏传入在脊髓背角的会聚增添了新资料,并为膀胱疾患牵涉痛的中枢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观察了电针清醒、整体大鼠同侧内关穴对后肢屈肌反射电位(FRP)和相应的背根电位(DRP)的影响。以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和L_5背根上分别诱发出适当大小的C-FRP和C-DRP(约为最大值的70%~80%),以低频低强(4Hz,1~3V)、低频高强(4Hz,20~40V)电针同侧内关穴,持续5min停针后观察到C-FRP和C-DRP的值均降低;C-DRP受抑程度较C-FRP为轻且恢复也较快,二者的潜伏期均不变。电针内关穴时A—FRP和A—DRP没有明显作用。实验结果提示电针同侧内关穴可引起后肢镇痛,且镇痛中可能有中枢的突触前抑制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17.
<正> 实验证明针刺可兴奋各类纤维,但哪类纤维是传入镇痛冲动的?我们曾以清醒家兔反射性下颌运动作为痛指标,证明各类纤维的镇痛作用为Ⅰ.Ⅱ类<Ⅰ、Ⅱ、Ⅲ类<Ⅰ、Ⅱ、Ⅲ、Ⅳ类,亦即有细纤维参与,可以增强镇痛效应。但对于细纤维(包括Aδ波及C波)是否具  相似文献   

18.
实验用大白鼠。分级刺激腓肠神经和腓肠肌神经,对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进行观察,进而对皮肤、肌肉神经传入会聚神经元进行了分类,发现同一神经刺激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可分为A、A—C和C 3个类型,其中A—C型占多数(皮神经激活68%,肌神经激活50.4%)。实验中记录到125个皮,肌会聚神经元(CMCN),按对皮、肌A类和C类传入纤维的反应,分为A—A、A—AC、AC—A,AC—AC、C—C 5型,其中AC—AC和A—A型占多数(分别为46.27%和26.12%).结果提示,上述多种会聚形式,可能是皮、肌粗、细初级传入在脊髓水平对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进行调制的基础,因此将在镇痛、痛过敏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观察刺激大鼠腓肠肌神经和膀胱神经分别所诱发背角神经元放电形式的基础上,对肌肉-内脏会聚神经元(Musculo-ViscusConvergentNeuron,MVCN)进行了归类分析。发现在165个被腓肠肌神经传入激活的神经元中,有25个亦能被膀胱神经传入激活,按对肌肉、内脏传入A和C类纤维的反应,可将MVCN分为Aαβ-C·C(n=21)Aδ-C·C(n=1)C·C(n=2)Aαβδ-C·Aδ-C(n=1)四型。提示,上述多种会聚形式可能是肌肉、内脏初级传入在脊髓水平对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进行调制的基础,在痛与牵涉痛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可能是躯体、内脏相关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我们一系列工作证明,镇痛冲动的传入纤维以细纤维为主,而且纤维越细镇痛作用越好。但是,这一工作是将痛刺激与电针刺激加在同一神经上进行的,因此,它只是一种同神经或同/近脊髓节段的效应。远脊髓节段的镇痛传入纤维是否也遵循这一规律还不清楚。有人曾经观察到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