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太极扣附着体修复游离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太极扣附着体作为固位体,为30例单侧或双侧牙列末端游离缺失伴缺牙区间隙不足的患者制作太极扣附着体义齿。随访12-24个月,对义齿使用效果和基牙、牙槽嵴情况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对义齿固位力、咀嚼功能、美观、舒适性均感到满意,1例患者有末端基牙牙槽骨少量吸收。结论太极扣附着体适用于基牙稳固、缺牙区间隙≥3 mm的末端游离缺损的患者,并能获得较理想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解决下颌牙槽嵴低平,吸收严重,修复难度的无牙He患者的义齿修复,确保义齿在口腔内的安定性。方法采用Flangetechnique专用蜡,粘附于下颌基托上,戴入患者口腔内,使其作口腔机能性运动,形成义齿的空间,并在此空间内排列人工牙,然后再作牙龈部的机能必修整。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下颌牙列缺失的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牙槽骨严重吸收,致使普通活动义齿修复难以取得良好的固位和稳定效果。近年来由于覆盖义齿的应用,使原先认为必须拔除的残根得以保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牙槽骨的吸收,从而有利于义齿的支持和稳定,这已成为;临床医师的共识。但单纯地靠保留牙根来增加义齿的固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尤其是龈距离大而日内所能保留牙根较少的病例,单纯用覆盖义齿修复很难取得满意的固位效果。针对这种情况,近两年来我们采用了铸造桩核一长冠顶盖作为下颌牙列缺失覆盖义齿修复体的辅助因位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位点保存术在牙周炎患牙拔除后牙槽骨量改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门诊确诊为牙周炎不能保留的患牙85颗,随机分为2组:1常规拔牙组,40颗患牙,采用传统的牙拔除术;2位点保存组,45颗患牙,经微创拔牙后牙槽窝同期植入Bio-OSS胶原,覆盖Bio-Gide胶原膜并且严密缝合。对比两组患牙的临床疗效,并分别于术前术后行X线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检查,评估2组牙槽骨量变化情况及比较牙槽骨的密度情况。结果两组术区均无感染,愈合良好,牙龈质地坚韧,颜色粉红。X线和CBCT结果显示,常规拔牙组牙槽骨水平和垂直吸收增加,位点保存组牙槽骨垂直和水平吸收量显著低于常规拔牙组(P<0.05),术后6月CBCT显示位点保存组新生骨密度显著高于常规拔牙组。结论位点保存术可有效预防及减少牙周炎患牙拔除后牙槽骨的吸收,改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成骨效果良好,有利于满足后期的修复需要。  相似文献   

5.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移动牙张力侧变化的X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移动牙快速移动时张力侧变化的X线表现 ,为牙周膜牵张成骨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杂种犬 8只 ,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 4d后 ,停止加力固定 3 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 1、7、1 4、2 1、44d拍摄实验侧、对照侧咬合侧位片 ,观察移动牙张力侧的X线变化。结果 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加力期间有新骨迅速生成 ;停止加力 3 0d时 ,新生骨放射学特征与对照侧牙槽骨无显著差别。结论 移动牙快速移动时 ,张力侧牙周膜可以快速牵张成骨而不会造成龈下骨质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正畸牙快速移动时移动牙支抗牙的移动规律及移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杂种犬 8只 ,随机分为 7、14、2 1、44d四组。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4d ,停止加力固定 3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于 1、7、14、2 1、44d时测量移动牙支抗牙移动距离 ,观察移动规律 ;7、14、2 1、44d时取材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光镜观察移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加力 14d ,移动牙移动呈直线上升趋势 ,支抗牙移动呈前 7d的直线上升和后 7d的平台趋势 ;加力期间 ,移动牙牙根牙骨质无明显吸收 ,根部牙槽骨稍有吸收 ,固定 30d后 ,牙根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过程中 ,移动牙移动规律与常规方法不同 ,支抗牙移动规律与之相同 ;移动牙的快速移动不会造成牙根的广泛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桩核高度对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及其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实验依据和指导。方法建立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义齿行全牙列垂直加载,分别计算当桩核根外段高度为3、4、5、6mm时义齿及其支持组织的应力值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着桩核根外段高度的增加,基牙牙本质、牙周膜、义齿基托及皮质骨的应力增大,黏膜的应力分布无明显改变。结论在保证义齿固位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桩核高度,维护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8.
我院骨科自1978~1993年共收治先天性脊柱畸形427例,手术证实合并脊髓纵裂40例,其中17例术前经CT检查确诊。18个骨嵴中(1例为2个骨嵴),16个为骨性嵴,2个分别为软骨性和纤维性嵴。CT特征:椎管中央的纵行骨嵴将脊髓或马尾分为两部分,多数骨嵴两侧蛛网膜下间隙及脊髓不均称;该部椎管扩大;椎体及附件结构紊乱。CT是一理想、可靠的诊断方法,不仅能准确诊断损害的平面,而且能显示椎管的自然状态和骨嵴的轮廓及种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记录单侧后牙反(牙合)者与正常牙合者下颌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三维方向上的运动轨迹,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的特征,揭示其与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对照组选取正常(牙合) 5人,实验组选取单侧后牙反(牙合)者7人,应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aided axiography, CADIAX)Ⅰ型以及分析软件(gamma dental software for Windows 2.3.2.22,GDSW)记录下颌做最大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水平面及矢状面上的运动轨迹.结果①单侧后牙反(牙合)者开闭口矢状向最大位移量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②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在矢状面上表现出小年龄患者双侧基本对称、大年龄患者双侧轨迹不对称;③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水平侧向移动量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与正常(牙合)者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大,反(牙合)侧与反(牙合)对侧轨迹由对称向不对称发展,表现出一定的代偿和失代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记录单侧后牙反(牙合)者与正常牙合者下颌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三维方向上的运动轨迹,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的特征,揭示其与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对照组选取正常(牙合) 5人,实验组选取单侧后牙反(牙合)者7人,应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aided axiography, CADIAX)Ⅰ型以及分析软件(gamma dental software for Windows 2.3.2.22,GDSW)记录下颌做最大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水平面及矢状面上的运动轨迹.结果①单侧后牙反(牙合)者开闭口矢状向最大位移量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②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在矢状面上表现出小年龄患者双侧基本对称、大年龄患者双侧轨迹不对称;③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水平侧向移动量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与正常(牙合)者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大,反(牙合)侧与反(牙合)对侧轨迹由对称向不对称发展,表现出一定的代偿和失代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上前牙外伤性嵌入牙槽突的手术复位治疗朱进才,赵淑贤,刘蓉(西安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外科710061)上前牙外伤性嵌入牙槽突临床多见,对患者咬功能和美观均有影响。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将其拔除后镶牙或任其自然保留。我们从患者咬功能和美容出发,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类...  相似文献   

12.
研究牙槽骨高度对垂直移动的影响。方法建立不同牙槽骨高度的上颌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SAP91软件计算牙周膜的应力,结果(1)随牙槽骨高度的降低,牙周膜的应力值增大,根尖部牙周膜的应力值增大明显;(2)在不同的牙槽骨高度时,牙槽嵴顶部的牙周膜是应力集中的部位。结论伴有牙槽骨吸收的患者,垂直运动所需的力值需更加精确地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模型测量和组织学观察 ,探讨牙齿移动发生的机制。方法 以犬的下颌第二前磨牙为实验对象 ,采用模型测量分析试验牙的移动情况 ;通过HE染色和改良三色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无前后邻牙及有无对牙合的试验牙 ,6周时向近中的移动量分别是 1.17mm、0 .6 9mm ;无远中有近中邻牙及有无对牙合的试验牙 ,6周时向远中的移动量分别是 0 .94mm、0 .5 4mm ;组织学观察显示各实验组的实验牙向移动方向侧的牙周组织结构无明显差异 ,向移动方向相反侧的固有牙槽骨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骨生成。结论 牙齿移动的量、方向与颌骨内应力的分布、越隔纤维存在与否及牙齿移动方向上的阻力有无均有密切的关系 ;牙槽骨改建的量与牙齿移动的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自体牙移植修复牙齿缺失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选取自2017年9月-2021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行自体牙移植手术病例169例,移植牙176颗,分别从年龄、性别和受牙牙位、受牙患病或缺失情况、供体牙牙位及手术时长、随访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共完成牙移植手术169例,移植牙176颗,其中传统牙移植133例,3D打印辅助自体牙移植43例。3D打印辅助牙移植手术的供体牙离体时间比传统牙移植显著缩短(P<0.000 1)。术后3个月因牙齿松动无法保留而拔除者(认定为移植失败)共9颗,其中传统牙移植失败7例,3D打印辅助自体牙移植失败2例。传统牙移植手术成功率为77%,存留率为94.7%;3D打印辅助牙移植手术成功率为88%,存留率为95.3%。结论 应用3D打印供牙模型完成自体牙移植手术显著缩短供体牙离体时间,减轻对移植牙牙周膜细胞的损伤,可提高牙移植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 松牙内固定钉是由我校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和西安市未央区东达医疗器械制作所共同研制的一种新型牙科器械.主要用于严重松动牙齿的内固定。固定钉采用钛合金制造,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钉体外径呈骨螺纹结构,尖端略有锥度,具有楔向力小,攻入力强,可进可退,固位牢固的特点,主要适用于前牙松动度在二度以上的牙周炎患者及牙根1/3或牙  相似文献   

16.
研究利用粘结剂来修复前牙断冠,以恢复其形态和功能的可能性。方法用Super-bondC&B粘结剂,将前牙断冠粘结于断牙上,观察临床的粘结效果及牙体牙周的情况。结论在一定的适应证范围内,可以用粘结的方法修复前牙冠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腭穹隆形态对无牙上颌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模拟五种咬合状态,对尖、平、凹三种腭穹隆形态无牙上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结果在五种加载条件下,三种腭穹隆形态无牙上颌的唇系带切迹区及牙槽嵴顶区为压应力集中区。在所有加载方式下,凹型腭穹隆形态无牙上颌的唇系带切迹区、上腭区及牙槽嵴顶区压应力峰值均高于平型,尖型最低。结论腭穹隆形态对无牙上颌的压应力分布状况无明显影响,对各压应力区应力值大小有影响;无牙上颌压应力的分布及大小与加载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动物模型 ,探讨加快正畸牙移动速度的新方法。方法 杂种犬 8只 ,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后 ,在移动牙、支抗牙上安装自制牵张装置 ,以 2次·d-1的频率、0 .5mm·d-1的速率加力 14d使移动牙向拔牙窝移动。停止加力、固定 31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每周定期测量移动牙、支抗牙移动距离。实验开始、结束时 ,拍摄对照侧、实验侧X线片 ,取材行光镜观察。结果 ①加力 14d ,移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 4 .5 4mm ,支抗牙向近中平均移动 0 .4 5mm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②X线片显示未见牙根明显吸收 ,光镜下未见牙髓和压力侧组织坏死及牵张侧龈下骨质缺损等副作用。结论 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可大幅度提高牙齿移动速度 ,支抗牙支抗丧失少 ,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区道路在修建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形成大量高陡硬质或风化岩石坡面。实践证明,常规边坡修复方法应用于高陡岩石坡面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本研究中选取门头沟区潭王路沿线近90°硬石质坡面,采用种植槽、种植穴技术,再结合喷混植生技术、节水滴灌技术,实现了坡面的快速覆盖。本研究解决了高陡岩石坡面生态修复的技术难题,对山区高陡石质坡面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基托及其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状况 ,为临床工作提供实验依据和指导。方法 应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基托及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特点 ,计算基托、黏膜、皮质骨的应力值并与自然基牙作对比分析。结果 基托在基牙周围有明显应力集中 ;双侧磨牙区牙槽嵴顶处的黏膜应力值相对较大 ;皮质骨主要承受压应力 ,在基牙周围有明显应力集中。结论 基托在基牙处易折裂 ;基牙周围皮质骨受力较大 ,易发生骨吸收 ;桩核对义齿基托及黏膜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影响 ,对皮质骨的应力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