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城市道路下修建地下工程,一般考虑采用构建临时路面的方式保障既有地面交通的顺畅。本文基于课题研究及实际工程应用,介绍了一种新型临时路面盖挖法,并就其设计及应用进行了相关探讨。该种临时路面盖挖法的应用推广对解决目前施工对既有交通影响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上海地区部分已建沥青路面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结合该地区的气候、水文、地质和交通等特点,初步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该地区沥青路面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对上海地区公路与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设计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尹学平  唐红宁 《隧道建设》2014,34(Z1):282-285
介绍云桂铁路石林隧道、老笑一号隧道浅埋段有边桩盖挖法和无边桩盖挖法2个施工实例,总结铁路双线大断面隧道浅埋段采用盖挖法施工的关键技术,对大断面隧道浅埋段采用盖挖法施工的适用条件进行探讨,提出采用盖挖法替代浅埋暗挖法施工的条件,即当交通、水电等外部施工条件较好时,在一般地层隧道覆跨比为0.4~0.6的超浅埋段,岩溶洼地覆跨比为0.6~1.0的浅埋段可考虑采用盖挖法替代浅埋暗挖法施工。  相似文献   

4.
地铁车站施工设计大多数采用明挖法或半盖挖法,因处于市区,周边环境相对复杂,占道施工需进行交通疏解,在交通不断的情况下,交通疏解一直是地铁施工前期工作的瓶颈、难题。本文结合武汉地铁7号线项目背景,介绍车站施工交通疏解方案设计和制定的过程,详细叙述交通疏解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借以达到学习和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上海特重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调查分析了上海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及病害特征,实测了上海地区车辆轴载组成特性,研究分析了车辆超载超限状况,建立了车辆轴载谱。通过数值仿真进行了力学响应分析,考虑自然气候、材料供应等条件推荐了符合上海地区交通特性典型路面结构形式,并成功应用于多条特重交通道路整修工程。  相似文献   

6.
张胜  兰伟 《上海公路》2010,(3):5-12
结合上海地区实际的交通、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于大量的实体工程调研和理论分析,从损坏类型和损坏机理出发,分析总结了一般路段、填浜(塘)路段、与构筑物衔接段及路基拼接与拓宽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从设计参数、材料、处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初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适用于上海地区的路基工程设计及处治方法。各项研究成果对于今后上海地区公路与城市道路路基设计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重罗山隧道左线出口段与V形冲沟斜交下穿和最小埋深2.47 m的工程特点,采用盖挖法施工。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隧道受力、变形的变化规律,总结了浅埋偏压段盖挖法施工要点。结果表明:在隧道浅埋偏压段用盖挖法施工,可避免大面积明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规避了隧道冒顶坍塌的危险,同时对缩短工期、保证质量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是浅埋偏压隧道最佳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8.
阮国勇 《隧道建设》2011,31(6):693-700
为在狭窄的城市道路空间快速进行施工,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市政道路交通,结合黄忠路口站提出结构顶板半盖挖的施工方法。在比较以往地铁车站利用临时便桥结构盖挖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方案比选,对半盖挖结构主要工况作受力计算,并对半盖挖设计方案作综合研究和详述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地铁建设中结构顶板半盖挖法在城市交通、提高施工进度等方面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上海地区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现象及原因 ,为减少早期破损现象的出现 ,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及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SMA是近年来在国内采用的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 ,本文首先论述了 SMA的特点 ,然后针对上海地区的气候及交通特点 ,参考国内外 SMA设计及使用的一些经验 ,提出了在上海地区进行 SMA配合比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上海地区干线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轴载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重载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力特征,引用了混凝土材料的曲线疲劳方程,以及由此推导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车辆轴载换算关系,提出重载交通下水泥混凝土路面面板厚度设计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将本文方法与现行规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本文的设计方法更能反应上海地区重载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工程实际.所得结果对现行规范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对重载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面板厚度设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国内几个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地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这些特大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交通拥堵的严重地段,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文以解决北京最拥堵的地段——中关村地区交通拥堵为案例,从交通调查入手,对该地区进行了系统的交通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国内其他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上海莘庄立交位于上海市外环线西南段 ,是四条高等级道路相交的六叉路口立交 ,桥梁建筑面积 8.4万 m2 ,占地面积 4 5 .8hm2 ,立交总高度 2 2 m,为上海市建成的最大立交。本文重点阐述运用交通分析新方法 ,将 30个交通流向简化为 2 0个交通流向 ,解决路口 98%的交通矛盾的简化设计思路 ,并根据交通分析结果结合地形等其他条件 ,选择部分互通立交形式 ,达到全互通立交的效果 ,其设计构思巧妙 ,总体布局合理 ,立交选型功能齐全 ,安全经济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方案优化 ,节省投资 1 .2亿元 ,立交通车三年有余 ,运行状况良好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受到各界人士赞誉。  相似文献   

13.
快速路交织区车头时距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快速路交织区中车流的频繁交织行为引发车头时距重分布现象,系统研究了快速路交织区车头时距分布的内在规律,得出了城市快速路交织区内车头时距分布随断面流率动态变化的结论。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典型城市的城市快速路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采集的代表性快速路中A类交织区中车头时距数据进行分车道分断面统计分析,拟合分析及x~2检验的结果表明断面流率小于250 veh/h时,车头时距服从负指数分布;当断面流率位于250~750 veh/h时,车头时距服从移位负指数分布,而当断面流率位于750~1500 veh/h时,车头时距则服从Cowan M3分布,为城市快速路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分析、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25年旅客流量7 200万人次的设计目标,北京市域内将建成包括轨道交通、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相关配套工程在内的"五纵两横"交通网络.为解决纵向通道内多线共走廊设计难题,首先对上海、宁波共线位案例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公轨共线段特点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共走廊段内公路与城市轨道共线位断面选择、竖向控制及交通组织等重难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设计指标、交通功能、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合项目从平面线位、纵断面、横断面等5个方面总结了公路与城市轨道共线位设计经验,可为今后推动多线路协同设计、优化设计、集约设计理念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彭庆艳 《公路》2021,(2):239-243
上海市高速公路存在四方面问题:地面路堤形式阻隔两侧地块横向联系;承担客货、省域市域等多种功能交通拥堵严重;进出立交节点匮乏为周边城市化地区服务功能差;影响区域路网完善。认为高速公路建设高架系统具备如下交通功能:打通横向道路、缝合城市空间,分离交通功能、缓解交通拥堵,优化节点布置、方便沿线地区对外出行,构筑复合通道、完善区域路网。给出了不同城市化水平下横向道路合理的间距要求以及适合的主线抬升方案,提出了高架高速主线+地面干路辅道、高架客运高速+地面客货高速、拓宽段高架+老路地面、地面局部高架+单侧地面辅道等4种高架系统的建设模式及其适用条件,给出了应用案例。能够较好地甄别高速公路高架化的功能需求及其相应的建设模式,为特大城市高速公路高架化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的服务水平评价不同,采用能够综合反映道路管理者和道路使用者共同要求的评价指标——临界密度比对城市快速路基本段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根据快速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提供的大量数据,比选了适合的交通流模型,并对临界密度进行标定;最后给出了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和对应状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上海外滩通道是外滩综合改造的重点工程,外滩通道的建设将为整个外滩地区的“重现功能、重塑风貌”创造条件。通过区域内合理的交通组织,可实现外滩通道的交通功能,改善区域内部交通,从而更好地发挥核心CBD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该文对上海外滩地区交通组织进行了研究,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与地面交叉口衔接段的交通组织方案对城市交通系统作用至关重要。该文结合上海市中心城高架快速路,对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衔接段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了分析,可供今后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上海市域外围新城、主城扩区和新市镇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在出行特征、出行质量要求等方面,城乡结合地区的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异日趋缩小,部分普通干线公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镇化交通出行需求。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及建设用地总量严控背景下,上海市城郊区域亟需优化普通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融合模式。通过梳理上海普通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现状,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现状衔接点位置不适宜、衔接点前后设施设计不匹配等问题,根据上海不同分区的交通特征,从布局衔接、功能衔接、标准衔接等方面讨论了普通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深入解读《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的基础上,分析判断上海市域的空间结构特征、新城未来的交通需求特征,之后提出了上海市新城综合交通体系的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城市群和都市圈层面、新城内部层面的交通发展愿景和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