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高寒山地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对植被恢复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折多山4个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并与同海拔原生植被土壤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寒山地公路边坡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处于极度缺乏水平,除恢复初期进行了原始表土覆盖的3800m处样地外,恢复一年的样地仅占原生植被土壤的3.7%和9.4%,人工恢复5年的样地也只占11.16%、24.37%和21.29%、30.66%;碱解氮除3800m处样地外均未检出;土壤密度与同海拔原生植被土壤相比均显著增加,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明显减少,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0~20 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不到原生植被土壤的50%。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极度缺乏可能是高寒山地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极其困难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在高寒山地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原始表土进行有效保护并回填或用有机客土覆盖并适量追施氮肥是保证边坡植被恢复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土壤细菌与植被相互作用对岩质边坡生态恢复的影响,以广连高速公路工程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特性、功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细菌群落多样性,但由于土壤细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等)氨基酸代谢及氮异化还原、同化还原功能较强,易与植被进行无机氮竞争吸收,植被生长1年后,土壤有效氮含量显著不足,即边坡生态恢复前期土壤细菌与植被氮竞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植被生长。因此,在岩质边坡生态恢复过程中应注重硝态氮肥的施加,以缓解土壤氮素竞争,促进植被稳定生长,进而提高边坡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公路的植被恢复技术主要依靠人工和自然力两种,目前公路植被恢复基本靠人工建立植被群落,而做为土壤种子库载体的表土的保护在公路建设施工及后期植被恢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公路植被恢复及表土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分析,提出土壤种子库在公路植被恢复中的潜力与应用,为公路植被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蔡欣宇  汪平  周晶  高振燕  赵满喜 《公路工程》2008,33(2):22-24,31
依据荒漠藻固沙结皮与风沙学基本原理,针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环境特点,分析了省际通道公路建设取沙过程产生的地表植被剥离、沙丘活化等环境问题。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风沙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取土场扰动减缓措施与沙障恢复技术。结果表明,草方格沙障能有效固定取土场边坡和底部的流沙,并有利于生物结皮的形成,改善土壤营养成分,促进植被恢复,是一种成功的取土场固沙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5.
风沙地区公路取土场施工的环境影响与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荒漠藻固沙结皮与风沙学基本原理,针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环境特点,分析了省际通道公路建设取沙过程产生的地表植被剥离、沙丘活化等环境问题.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风沙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取土场扰动减缓措施与沙障恢复技术.结果表明,草方格沙障能有效固定取土场边坡和底部的流沙,并有利于生物结皮的形成,改善土壤营养成分,促进植被恢复,是一种成功的取土场固沙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国道G214线青海段路域土壤和植被的基本特征、相关关系与空间分异规律,为路域环境保护、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对公路沿线40个样地的土壤养分与植被盖度、多样性和生物量数据进行了基本统计、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将40个样地分成5类。结果表明:土壤与植被属性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与离散性,显示了自然地带性规律叠加了人为影响;大约以K540附近为分界点,即玛多以北路段的土壤和植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退化,玛多以南至玉树段路域土壤和植被情况较好,少数破坏地段处于正向演替的过程;氮素不足以及土壤盐碱化可能是制约路域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当地植物如紫花针茅、沙棘、高山绣线菊、百里香等具有较好的植被恢复与土壤改良效果;为充分发挥当地适生植被的水土保持效果,避免生态受到破坏,在高原公路建设中应注意保护这些原生植被,同时增施氮肥(或种植固氮植物)和控制土壤盐碱化对路域植被恢复重建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谭书平  刘诗琪  王菲  刘宏  陶俊威  康迪 《公路》2023,(3):371-376
为支持国家高原生境脆弱区生态公路建设,更加深入了解公路扰动迹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机制和稳定性,指导高原公路工程早期生态修复措施,以在建久马高速公路为对象,在工程扰动后选取了覆网封育(FY)、喷播(PB)、营养土回覆(YT)等3种处理方式与扰动后未处理(NA)和未扰动(NT)进行对比研究,对土壤质地、机械结构、碳氮含量及可蚀度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程扰动迹地土壤质地以粉壤土和壤土为主,渗透速率整体中度偏快。FY、PB、YT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黏粒的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储量;PB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粉粒的含量,同时提高砂粒的含量;粉粒含量和砂粒含量对土壤结构有着关键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系数分别为0.79和-0.75;土壤结构相较于土壤碳对土壤可蚀性影响更大,但土壤碳能够通过土壤结构间接影响土壤可蚀性。综上,川西高原公路迹地土壤可蚀性增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工程扰动提高了土壤粉粒含量,降低了土壤砂粒含量,土壤渗透性较好但水稳性差,容易发生分散悬移导致侵蚀。喷播和营养土回覆处理均能通过提高黏粒和降低粉粒途径有效降低土壤可蚀性。建议该地区在以后工程扰动后早期恢复中,可以采用肥草混播方式,或混施能够提...  相似文献   

8.
山区公路边坡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公路边坡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对北京市延庆县境内的栾赤公路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土壤性质的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模式下乔木层群落结构要明显优于自然恢复模式;自然恢复模式下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数量、多样性指数略优于人工恢复模式,而植被盖度小于人工恢复模式;人工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优于自然恢复模式.在尊重自然生态演替规律的前提下,对公路边坡进行合理的植物种植将有利于边坡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平西高速公路植被限制因子及恢复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西高速公路是青海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加之它地处高原,沿线的生态环境脆弱,如果不及时恢复生态,非常容易导致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导致土壤沙化,因此采取恰当措施植被恢复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分析该路域影响植被恢复的因子,认为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土壤和水分供应,并通过实践探讨平西高速公路路域内克服该问题的措施,首先选择适宜的植物类型,其次通过建植和管护减轻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对植物的危害,延长苗木的生长年限。  相似文献   

10.
土壤是影响公路边坡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植物组合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效果.为了探索适宜伊犁地区公路边坡的植被恢复措施,以S242线巩留至尼勒克公路边坡为例,设置不同植物组合、不同覆土厚度的植物措施进行实地试验,创新性地采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相互关系,构建植被-土壤耦合模型综合评判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