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读书     
《城市交通》2010,8(1):100-100
全球生产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发达省份和富裕国家,经济活动的集中导致了地区不平衡的发展,即使是生产活动更分散也不会必然地实现繁荣,需要很多经济、政治、政策条件的配合。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新构建了关于城市化、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政策辩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信步 《城市交通》2000,(2):37-38
近二十年间,中国城市历经了人口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约有2亿人口从乡村迁移至城市,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移。随着国民收入和机动化的增长,城市区域出行需求亦大幅增长,交通拥塞与空气污染等问题相继呈现。  相似文献   

3.
《交通标准化》2009,(24):67-68
会展描述: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城市交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交通市场已成为国际设备制造商和技术提供商角逐的战场。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合作、相互发展”必将成为珠三角经济圈共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在前近代的中国,乡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清初四川城市的重建和发展更是基于农村经济的支持,是乡村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但是,到了近代,四川的乡村却变成了城市发展的桎梏,严重地阻碍了城市的前进。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的抉择 城市客运交通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活动的纽带.它将各区域、领域、城郊之间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使城市能够发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批判与评述《历史的暴政:中国危机的根源》,展开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自我认识,特剐是中国的困境和现代性危机的认识。丈章首先从方法论角度来审视该书,作者断定,对于将中国作整体性危机的判断根源于文化主义方法论是个根本性错误。这种方法论片面地将中国的历史书写和汉语作为危机的最为重要的渊源,从而得出完全倒置的结论。文章在驳斥简纳的“中国历史观”之后指出,简纳按照民族一国家模式解读中国的危机时,颠倒了危机的根源与危机的表象关系。作者认为,民族~国家的危机不是产生于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这一无数社会共同体的常态,而是产生于民族一国家这一导源于欧洲帝国及其崩溃的政治模式本身。在文章最后,作者指出,简纳关于克服中国危机的动力因素(以城市对抗乡村、以沿海放逐内地、以开放抵制封闭、以资本主义市场取代国家的控制),忘记了讨论高度的权力集中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探讨中国的困境与现代性危机不能够越过构成危机的社会条件,这也许是中国危机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一体化发展,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杭州作为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进一步增强。根据“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总体战略部署,杭州正着力打响经济强市、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四张金名片”,构建“和谐杭州”,力争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杭州的城市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8.
成渝经济区:成都、重庆共同发展的历史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重庆是西部仅有的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的两个城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居西部大中城市之首。成渝两市比邻,空间距离仅300公里,是西部乃至国内典型的双子星城。成渝地区也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成都平原的城市密度达每万平  相似文献   

9.
关于铁路春运客流分析与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特有的“民工潮”,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生量达到人均1次以上,由于铁路在安全、快捷、大力、全天候、经济等方面的优势,铁路春运最集中地反映了运输供求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10.
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确定了“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生活中的核心特征是有效地吸引本区域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有效将综合服务扩散到区域各个部分.成为本区域生产力指向最优区位点。而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和综合服务的扩散主要途径和媒介就是交通运输。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应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新路子。论述要经营好城市就必须全面分析城市的个性化特征,进行科学规划和定位,遵循市场化经营规律和优化配置资源,坚持由政府主导、行业主管和使企业处于主体地位,做到提高经营城市发慌的前瞻性、资本的扩张性、经营机制的创新性、以获得最大的收益;提出了经营城市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交通》2012,(2):97-98
由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资助270万欧元的“有关交通、健康和环境的城市经济可持续智能解决方案”(raffic-Health-Environment, Intelligent Solutions Sustaining Urban Economies)研发示范工程项目,在欧盟4个成员国5个区域的城市正式启动。项目为期3年,5个区域分别是法国的南比利牛斯和阿基坦大区。英国的东米德兰地区,意大利的莫利塞大区和波兰的马佐维亚大区。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上海正处在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也处在城市功能提升、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上海要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特别是要实现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对上海综合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中的和谐与共生:城市改造的多维生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作为决定经济增长可能性与社会发展主要方向的地方,同时也是经济、社会矛盾的集中之地,决定了和谐社会的构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谐城市”的建设。本文从解剖城市改造的多维生态意义入手,综合分析、揭示城市改造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从保护城市社会生态的多样性和组织间共生关系的原则出发,如何使城市改造成为和谐社会构筑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而非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有力保证。要努力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本文就如何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命名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旅游的中心。在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维护方面,杭州位居中国乃至世界前列。在控制城市车辆排放方面,杭州公交功不可没。在积极响应国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的同时,杭州公交积极引进高品质、高性能、节能环保的先进车型,加大混合动力等新能源客车的推广力度,是首批实现混合动力公交车批量运营的公交企业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读书     
《城市交通》2009,7(3):99-99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书中作者最关注的是经济、民生。“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其中的观点现今已成为主流,书中还有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关的来自国际方面的经验和“流域发展模式的选择”等内容。土地与经济是分不开的,从政策分析的角度解读了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由于城市边缘土地增值分配不公与不均已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因此,本书还探讨了在耕地转建设用地中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及提高土地市场经济效率和集体土地股份化等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正在重塑全球的城市体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大陆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陆城市空间已经从1949年的3个城市集聚区发展到20个.尤其是“长三角+山东半岛+苏鲁皖边界”、“京津冀+中原+晋中”和“珠三角”三大地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城市连绵区趋势。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区域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巩固和提升区域中心地位是城市不变的目标,但是城市更应注重区域中心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区域中心定位的解读,广州市确立了“共享”的区域交通发展理念。在全面分析了城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后,通过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和保障政策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广州市的区域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用以指导未来城市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相似文献   

20.
高铁是区域快速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作为城市间高效快捷的出行方式,为提升通道客运能力和缓解既有铁路货运压力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高铁对城市可达性、要素市场及空间结构的影响等3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高铁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纳总结了共性结论和存在的分歧。通过分析高铁对城市可达性变化的程度和可达性变化在不同区域之间是否平衡,揭示高铁(网络)对城市间出行需求的直接影响。城市可达性的改善进一步重塑生产要素的区域空间分布,加速资本和人口流动,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改善,并对土地和住房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市场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给城市宏观经济发展,特别是高铁站区空间重构带来重大机遇。系统评估高铁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能够为管理部门高铁投资决策、规划建设及影响评估等提供参考。最后,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并基于新时代背景展望了有待开展的若干重点研究方向:一是将城市群视作新的利益集合体,研究高铁投资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和高铁开通后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二是探究高铁通勤行为对城市资本、人口和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影响,剖析车站选址和票价变化等影响高铁通勤的关键性因素;三是考虑城市间高铁竞争与合作博弈行为和客货混跑模式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的新变化;四是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分析高铁对城市经济微观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