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立足于苏州市的现状,提出"轨道交通枢纽整体功能定位—站点换乘设施布局—公交网络衔接优化—一体化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系统发展思路,为提高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提供指导,对国内其他大城市树立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衔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加强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衔接,有利于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系统的骨干作用,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体化。从苏州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出发, 梳理总结了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规划的主要思路,全面评估轨道交通1、2号线的规划实施情况,结合典型站点总结归纳轨道交通站点设施一体化规划的成功经验,最后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有待完善的方面,结合实践经验从规划体系和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河内市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历程,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发展战略,通过研究河内城市公共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现状和问题,针对城市机动车爆发现象,提出建设城市交通一体化体系,实现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门到门”模式.要重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特别是轨道交通建设.从符合河内城市交通方式的视角看,应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基础层次,加强“门到门”的换乘出行,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包括轨道交通)和慢行交通(步行加自行车)的衔接.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架,其站点覆盖范围有限,必须依靠良好的换乘接驳系统。由于前期在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对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重视不足,导致居民换乘不便,"最后一公里"问题尤其突出。通过总结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换乘衔接不足问题,探索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的规划和设计,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规划设计方案影响显著的因素包括机场线的线路功能、发展模式及与市区线网的衔接模式。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按其线路功能可分为城市轨道交通机场专线、混合线路及一般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的典型发展模式有完全利用既有轨道交通线路模式,新建轨道交通线路模式及部分利用既有轨道交通线路模式。新建轨道交通机场线与市区线网衔接的典型模式为核心终止式、近端接入式及远端延展式。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与市区线网衔接规划方案的设计思路,并以此思路,从北京新机场航空客流分布情况、线路功能、发展模式和衔接模式4个角度分析了北京新机场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区域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行的兼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交通衔接, 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涉及到是采用换乘方式还是组织列车跨线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的选择.从客流特征、运营管理、基础设施及设备兼容等方面对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的兼容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衔接方式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7.
我国仍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需要加大轨道交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轨道站点的一体化方案。通过对东京、香港、北京等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坚持轨道交通站点高强度混合开发,梳理全网、全线用地条件,明确各个站点周边开发业态及强度;做好轨道交通站点交通衔接,形成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舒适、便捷交通接驳系统,提高站点服务水平;强化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的规划控制,细化土地出入条件;把握好建设时序,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用地要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时序要匹配;完善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开发主体、土地出让条件、收益分配等,全面保障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8.
分析轨道交通与综合交通系统的关系,重点从战略层面、方案构建层面以及规划接口层面对线网规划的工作要点进行探讨。其中,战略层面应明确轨道交通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使得各交通方式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和衔接关系;方案层面应处理好与综合交通其他系统的网络衔接以及交通枢纽点的紧密衔接;规划接口层面要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对后续综合交通一体化提出总体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只有具备一定客流效果才能形成良性发展,针对国内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客流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基于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体系的梳理,指出影响客流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规划预期的一致性、相关规划体系的协调性、轨道交通自身服务水平及交通衔接的配合性,并基于此,从加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及交通需求适配性、沿线用地开发同步性、轨道交通设计及实施的人性化、交通衔接一体化以及完善机制等方面提出工作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简要阐述区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在分析区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都市圈的区域城市铁路发展模式,以及区域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模式.以重庆1h经济圈的轨道交通布局为例,探讨1 h经济圈城市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方案.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速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支承层伤损,以影响运输效率最小化、作业效率最大化为原则,提出钢轨切割、轨道板移出、砂浆清理、钢垫梁临时支撑、伤损支承层修复、轨道板复位和砂浆层灌注的作业方案。并以关键工装钢垫梁为研究对象,进行承载能力静载试验和有限元数值分析,论证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在钢垫梁临时支撑阶段,采用视频监控及动力学监测技术手段,实时监控线路状态,保障施工安全。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能在天窗时间内完成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支承层伤损修复,有效改善线路高低不平顺,恢复无砟轨道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茂县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及其影响区所遇到的挤压性变形问题,通过对1号斜井及左洞前期施工变形统计分析,以及现场锚杆施工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锚杆施工工艺的改进措施,并开展长期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锚杆工艺改进前,1号斜井和左洞收敛均值分别为689.2 mm和624.8 mm,且1号斜井变形不收敛,左洞收敛时间达6个月;锚杆工艺改进后,左、右洞水平收敛均值分别为320.4 mm和141.2 mm,相比左洞工艺调整前分别下降77.4%和40.6%,且收敛时间缩短至约4个月;按"孔腔通畅+非收缩浆液+可简单验证和不可逆转灌注满浆"的思路综合性改进锚杆施工工艺可显著提升锚杆质量,发挥其在抑制隧道挤压性变形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极限分析有限元结合强度折减理论对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定义无量纲参数P并将所得边坡安全系数作为判定边坡是否失稳的依据,将计算所得安全系数与已有文献结果进行比较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采用方法能够更好地评估边坡稳定性。对不同参数影响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讨论了摩擦角对边坡失稳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方法求得的安全系数上下限差值小于1%,可以用上下限的平均值来评估边坡安全系数;边坡坡脚、摩擦角和P对边坡稳定性均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某型地铁一系簧下盖螺栓断裂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断裂螺栓理化分析、一系簧下盖螺栓线路工况载荷台架试验模拟,确定了钢弹簧调整垫摩擦阻力不足为故障直接原因。针对故障原因,进行了钢弹簧调整垫设计方案改进。基于台架试验,验证了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高速列车刚柔耦合振动会引起车下悬吊设备的剧烈运动。介绍了高速动车组车辆悬吊设备以及质量调谐吸振理论。根据试验数据,分析了构架振动响应、车下设备振动响应,以及不同车速和线路对车下设备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路段构架横向振动加速度振动幅值较小,而蛇形激励路段构架横向振动主频为7.4 Hz。在振动水平正常时段,设备振动显著大于车体振动,设备频域振动特征主要为高频磁致振动,设备15 Hz以上的高频振动均未传递至车体。转向架蛇行激励时段,辅助变流器和车体耦合振动频率为7.6 Hz,设备和车体振动相位基本相同。运行速度增大时,车下设备振动增强,线路条件对车下设备振动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250 km/h城际动车组列车车内噪声控制问题,提出由问题导向式的被动噪声控制提升为低噪声正向设计,让车内声学指标变得可控。从声学技术规范、部件声学设计、整车声学仿真及优化、样车试验、减振降噪关键技术等方面着手,开展车内低噪声设计技术研究等方面工作。介绍了低噪声设计研究思路和声学设计参考标准,详细阐述了低噪声设计方法和试验方法。研究成果可为我国250 km/h城际动车组振动噪声控制提供依据,同时为动车组列车减振降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石家庄轨道交通3号线三教堂站多跨洞桩法施工为例,采用现场调研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车站开挖过程中自身结构受力状态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规律,并提出适宜的控制技术。结果表明:采取措施后,地表沉降量在影响最大的两个阶段得到控制,同时管线累计沉降量减小,且车站主体结构受力状态得到较大改善,表明了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连接主城区与近郊城区的快速公交通道,线路长度长、站间距大。不同于主城区的轨道交通线路,其敷设方式选择对工程规模、投资控制、运营管理尤为重要。以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工程为例,研究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的敷设方式。通过合理确定敷设原则、精细化的线位方案比选以及多专业协调设计,建议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尽可能多采用经济性好、建设速度快的高架敷设方式。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噪声影响简化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区分高架线路不同噪声源的影响方式,将受声点的总声级分解为轮轨直达声、桥梁结构噪声、混响声和地面辐射声的叠加。给出了每种噪声的预测计算公式。实际线路的预测值与测试值的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简化预测模型的计算精度可满足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噪声影响的预测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各期工程的功能定位。一期工程为机场专线,线路向南、北延伸后为复合功能线,既是衔接中心城区与双流、新津片区的大运量级别市域快线,也是为机场客流服务的机场线。针对各期线路、客流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行车组织方案,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