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路有效提升运营服务品质的途径相对较少,既有线路开行快慢车作为一种大胆尝试和创新突破,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需求。针对既有线路开行快慢车的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根据不同线路特点和运营需求,提出既有线路开行快慢车的 4 种方法,分别是利用大的行车间隔开行快车、利用交替式跨站停车开行快车、利用故障停车线开行快慢车、利用小交路折返开行快慢车。结合国内外应用实例,对各种方法的开行原理、优缺点以及运营要求等进行详细分析,并介绍既有线路开行快慢车需要改造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市郊线连接了郊区与中心城区,乘客出行具有比较明显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对市郊线快慢车的开行比例进行优化研究可以有效解决乘客滞留,节约运营成本。以灰色预测模型为基础,通过历史客流数据预测未来短期各时段内的客流量。根据预测的客流值,建立市郊线某工作日各时段开行比例的优化模型,并使用分支定界法进行求解,并以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为例进行了线路开行比例的优化研究。可以为市郊线快慢车开行比例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城市发展角度,阐明轨道交通需要组建快慢车运行的缘由,详细介绍当今世界采用的4类快慢车组合运行模式及其特点,提出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和其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城市轨道交通的旅客列车运行组织工作,在建设前期按快车和慢车组织进行设计,会给运营单位提高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硬件"环境.快慢车的分工是,慢车满足沿线乘客的上下要求,快车是为满足卫星城与卫星城以及与中心城之间"长腿"旅客的上下要求,满足不同出行距离要求及缩短在途时间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服务宗旨.  相似文献   

5.
多模式运营是应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多样化,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基于国外成功案例,提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实施多模式运营的内涵。从多交路、快慢车组合、跨线运营这3种运营模式的特点出发,研究各运营模式的形式分类、客流特征、影响因素等适用条件。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给出我国实施多模式运营的建议,提出规划阶段就预留多模式运营的基本设备设施条件的必要性,并从运营时间选择、空间设施改造等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轨道交通27号线与璧铜线贯通运营为研究背景,首先从线路功能定位及客流特征方面论述快慢车模式的适应性,并系统性地从快车停站方案、系统能力损失、快慢车开行对数及越行站设置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得到满足客流需求且可有效节省工程投资和乘客总出行时间的快慢车运营方案.同时,为给实际运营预留充足的灵活性,以越行站设置方案为基...  相似文献   

7.
对规划新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可通过合理地制定快慢车停站方案,来提高其服务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效益最大化。在详细分析乘客旅行时间及企业运营成本构成的基础上,考虑乘客在快慢车之间的选择行为,以停站方案及快慢车发车频率为决策变量,以乘客旅行时间最短和企业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组合方案优化多目标整体规划模型,并设计结合模糊优化思想的遗传-模拟退火(GA-SA)算法求解。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开行快慢车后,乘客总旅行时间可节约8.7%,企业运营成本可降低5.9%。  相似文献   

8.
现有轨道交通车站高峰客流预测方法简化了车站高峰形成过程,基于默认假设,即车站高峰小时与所属线路高峰小时一致进行预测,忽略了车站与线路间存在的高峰偏差现象,造成部分车站高峰客流量被低估,导致车站能力设计不足,站台拥挤风险增加。从车站高峰形成机理出发,基于用地发生率模型,考虑不同目的出行行为的差异化,对客流属性进行划分,引入不同目的的出行时间概率分布函数,建立站点尺度的高峰小时与高峰客流预测模型框架。该模型真实反映了车站高峰与高峰偏差现象形成的这一复杂过程,可解释性强、符合实际,且能适用于建成环境、车站特征和轨道交通网络服务等变化情形下的车站高峰客流预测。验证结果显示:1)提出模型较传统模型提升了43%~47%的车站预测精度(高峰客流相应的MAPE值下降了5.7%~6.38%,高峰时间相应的APE值下降了23~50 min),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稳定、更准确的预测结果,能为车站设计和运营方案制定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2)各类出行目的的峰值和峰尺度存在差异,按不同比例叠加后,会产生不同的叠加曲线。揭示了车站高峰客流形成机理为不同用地产生的不同出行目的客流时间分布叠加曲线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时刻表优化技术框架及关键技术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刻表优化技术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所涉及的一项关键技术,其实施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各个环节。针对当前实际运营过程中,列车时刻表的优化调整显著受制于断面客流预估精度的现状,借助城市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系统采集的乘客交易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客流信息的城市轨道交通时刻表优化技术框架,并对其核心模块功能实现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基于客流特性参数的发车模型。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运营组织模式下,对乘客出行时间进行分析,建立乘客出行时间最小模型;利用遗传算法,通过MATLAB程序对该模型进行求解;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客流量进行验证,开行快慢车后乘客总出行时间为25642 h,较开行前减少1054 h,节省出行时间3.9%.对比原运营方案,优化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乘客出行时间,为出行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1.
在深入分析当前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车站综合管理平台,从生产运营管理、旅客信息服务、维护维修、安全应急等方面,进行涵盖生产、运营、服务全过程的综合解决方案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实现快慢车与跨线运行的车站形式及其配线设计进行研究。针对快慢车运行模式,分析各类越行站的功能,提出越行站配线设计应满足快车越行、兼具故障车待避和非正常状态下列车分段运行条件等要求;针对跨线运行模式,总结"跨线站方式"过轨条件下双岛四线站台的运营和工程条件,提出双岛四线、一岛两侧式跨线站及"联络线方式"过轨下的配线设计要求。分析表明,跨线运行应优先采用"跨线站方式"过轨,当工程条件受限时采用"联络线方式",降低对已运营线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部门协同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组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安全、高效的应急处置业务需求,引入多部门协同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组织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以深圳地铁为例,构建四层十级多部门协同体系,并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对优化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组织结构进行描述。该应急处置结构有助于实现应急指挥过程中各部门的多点联动及协同处置,提高运营管理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响应速度及处置效率,达到节约处置时间、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有序运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运营监控与管理相对零散,各子系统的联系与协调还比较混乱。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综合监控系统为例,分析了当前车站运营管理流程,针对现有子系统提出了流程整合的方法,对现有的业务流程状态提出了标准化优化。旨在整合车站运营管理流程,实现车站系统的流畅运行,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与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高峰小时区间满载率过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城市轨道交通协同限流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历史客流数据建立线网层面的限流仿真环境和智能体模型,以区间满载率为状态,以限流策略为动作,以客流体验为奖励,通过多轮强化学习训练产生最优的限流方案。随后利用北京地铁线网数据构建仿真实验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协同限流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断面客流量,缓解高峰小时区间拥挤程度,提高乘客出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时,大多数城市采用预测的城市高峰小时客流作为设计客流.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高峰出现时段与城市高峰小时不完全一致,导致某些车站设计客流偏小.为研究城市高峰小时客流与车站高峰小时客流的差异,通过引入车站高峰客流偏差系数,合理确定车站设计客流.以西安市地铁为例,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预测车站高...  相似文献   

17.
互联互通是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发展趋势之一,通过组织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乘客换乘次数,节约出行换乘时间,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列车及其他设施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基于重庆牵头开展的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示范工程,在设备设施已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列车运营组织的互联互通,总结列车跨线交路方案设计原则和步骤,研究确定快慢车行车组织下越行站数量,归纳互联互通列车开行方式及行车间隔的公倍数规律、周期性规律。在此基础上,以重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行车组织进行验证,以期为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虚拟编组技术的发展为改进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组织提供可能,有望缓解传统模式中慢车旅行时间增加、线路通过能力损失等问题.分析虚拟编组技术下列车运行的典型作业过程,给出虚拟编组条件下车站间隔时间的计算公式.提出虚拟编组技术下无越行和有越行两种快慢车的运行组织策略,对比不同组织模式下列车的开行效果,并进行案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9.
以西安地铁4号线为例,基于线路设施和断面客流特征条件,提出了行车组织的优化方法。根据车站条件进行折返适宜度分析以确定小交路区段,分别以乘客服务水平最高和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并考虑一定的约束条件构建目标函数,结合Rail Sys软件仿真得到的线路拓扑结构确定了不同交路区段下的列车运行时分及速度,据此标定了模型参数。建立了多目标函数,并利用基于隶属度的算法得到了模糊最优解,求解出大小交路的列车编组数量及行车间隔,给出高峰时段的行车方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和原设计方案相比,优化方案在满足乘客需求的同时可有效节约运营成本,并显著提高客流时空分布不均衡状态下的线路断面满载率。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商业区的无缝换乘和空间一体化设计要求很高。基于对乌鲁木齐行人行为特征的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的换乘站及乌鲁木齐高铁站为案例,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高铁进出站层的衔接,对地面、站厅、站台层的空间布局和渠化、换乘模式、商业区布局、应急疏散等功能环节进行了针对性的仿真优化,并提出了一体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功能布局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