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运量系统车辆种类繁多,需要系统的归纳研究其分类及特点,以利于根据城市特点进行车辆选型。通过对中运量系统车辆的分类及应用实例归纳研究,分析目前国内已有的各类轨道交通车辆的技术性能,提出中运量系统车辆具有以下特点:(1)以高架敷设为主;(2)车辆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系统维修工作量小、环境噪声水平低;(3)对于高架桥梁,要处理好景观效果、应急救援、逃生条件等问题;(4)工程造价低、施工周期短是其得以推广的基本条件。对于大多数二、三线城市来说,更适合采用中运量系统车辆。针对国内轻轨的概念模糊,给轨道交通的申报和审批造成了许多困惑,通过对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分析理解,建议以高运量、大运量、中运量作为"准入"分类条件。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悬挂式单轨是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为合理确定其功能定位及应用场景,本文从空轨列车的特点出发,结合国内轨道交通发展需要,对空轨在国内的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论:(1)从经济性角度出发,空轨适用的单向高峰小时客运量为1万人左右,属于小运量轨道交通,特别适用于地面道路资源紧张的城市公共交通、旅游景区和特殊环境条件下的轨道交通;(2)若受相关条件限制必须采用空轨,但运量为中大运量时,应对车辆及工程方案重新进行比选研究,根据相关成果确定系统主要技术参数;(3)建设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空轨车辆与线路匹配性、车辆稳定性、应急疏散和梁体变形等重点问题;(4)本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空轨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为空轨列车的研发提供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京九线的分流原则、运量构成特点、运量预测情况,以及对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建议;提出了“九五”及以后应建成的与京九线相衔接的一些大运量线路;论述了京九线与其沿线经济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具有运量适中、布设灵活、经济合理、建设周期短等优势,符合中小城市发展实际。从丰富公交线网层次、促进城镇化发展、提升城市发展形象3方面,分析中小城市发展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必要性;介绍跨座式单轨、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浮3种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并对其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以丽水市为例,从技术应用状况、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客流水平、功能定位、建设条件、城市经济状况、车辆基地大架修资源共享等方面,分析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制式的适应性,提出推荐丽水市轨道交通线网采用现代有轨电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低地板有轨电车属于中等运量交通工具,可填补公共汽车与地铁运量间的空白,特别适合用作中小城市的干线交通和大城市的支线交通,且现代低地板有轨电车具有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节能环保、投资费用低、建设周期短、与城市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工具[1-3].因此,低地板车辆迅速吸引了国内各大城市的关注和研究,并逐渐开始兴起.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全国地方铁路运输的最大特点是运量增长了,效益提高了:投资增长了,新项目里程加长了;在全国路网中的重要性也增强了。“十一五”期间,全国地方铁路全行业共完成客运量2244万人,完成贷运量11.4亿吨,地方铁路建设完成投资106.4亿元,正线铺轨623公里。  相似文献   

7.
低地板轻轨车辆的技术分析与自主研发选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欢  戴焕云 《中国铁路》2009,(10):56-59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轻轨交通,以运量大、环境污染小、节约能源、投资少且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倍受关注。随着城市轨道车辆的不断升级换代,先进的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开始进入国人视野。分析100%低地板轻轨车辆的技术应用、技术特点和研发重点,提出车辆结构选型和动力转向架选型两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国外现有车辆的分析比较,提出适合国内采用的100%低地板轻轨车辆技术模式,为国内自主研发选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交通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新交通系统又称作“自动化轨道新交通系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客运量大幅度的增长,大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已大显身手,中等运量的交通系统也呼之欲出。早在上世纪的6O年代,美国一些有关人士向议会提出了“未来城市交通的设想”议案,并进行了认真研究。6O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新交通系统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新交通系统的特点 1.采用高新技术 各类新交通系统几乎都使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而实现对车辆或列车的集中自动控制和无人驾驶,以保证车辆运行的安  相似文献   

9.
陈希荣 《科技交流》2006,36(3):38-42
根据本线路的地理位置、路网构成和功能以及吸引区域运量特点,将运量分为“煤炭”和“大其他”(除煤炭外所有品名的货物)两大部分进行预测.煤炭运量根据产、运、销平衡法预测;大其他根据区际间的交流量进行路网预测分配,最终确定本线的货运量总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国际上首次采用大运量等级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的广州地铁5号线为例,从工程设计、运营客流及运能、牵引能耗等方面进行分析,介绍该工程的创新点及直线电机系统的适应性,以提高大家对大运量直线电机系统的认识,并给出直线电机系统车辆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速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支承层伤损,以影响运输效率最小化、作业效率最大化为原则,提出钢轨切割、轨道板移出、砂浆清理、钢垫梁临时支撑、伤损支承层修复、轨道板复位和砂浆层灌注的作业方案。并以关键工装钢垫梁为研究对象,进行承载能力静载试验和有限元数值分析,论证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在钢垫梁临时支撑阶段,采用视频监控及动力学监测技术手段,实时监控线路状态,保障施工安全。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能在天窗时间内完成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支承层伤损修复,有效改善线路高低不平顺,恢复无砟轨道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连接主城区与近郊城区的快速公交通道,线路长度长、站间距大。不同于主城区的轨道交通线路,其敷设方式选择对工程规模、投资控制、运营管理尤为重要。以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工程为例,研究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的敷设方式。通过合理确定敷设原则、精细化的线位方案比选以及多专业协调设计,建议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尽可能多采用经济性好、建设速度快的高架敷设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各期工程的功能定位。一期工程为机场专线,线路向南、北延伸后为复合功能线,既是衔接中心城区与双流、新津片区的大运量级别市域快线,也是为机场客流服务的机场线。针对各期线路、客流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行车组织方案,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噪声影响简化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区分高架线路不同噪声源的影响方式,将受声点的总声级分解为轮轨直达声、桥梁结构噪声、混响声和地面辐射声的叠加。给出了每种噪声的预测计算公式。实际线路的预测值与测试值的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简化预测模型的计算精度可满足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噪声影响的预测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速度目标值是高速铁路技术的核心指标,速度目标值方案关系到线形设计、土建标准、建设及运营成本、运营效率及效益等方面。以沿江高速铁路合肥至上海段速度目标值方案为例,通过系统分析250km/h、300km/h及350km/h三个速度目标值方案下的客流特点、功能定位、路网协调匹配、旅行时间适应性、达速比、主要技术标准、工程经济、客流影响及财务等,比选出路网协调匹配高、达速比合理、综合效益佳的速度目标值方案。推荐沿江高速铁路合肥至上海段采用350km/h速度目标值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的智慧化程度与服务水平对智慧交通的衡量具有重大影响力。从经济背景、技术发展和民生需求等角度论述智慧地铁发展的必要性,多层次分析智慧地铁的特征,提出智慧地铁建设目标、系统架构与建设方法,并从智慧建设、智慧运营、智慧维保三个方面阐述智慧地铁在上海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ZHANG Qianfeng(Shanghai Maglev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Co.,Ltd.,201204,Shanghai,China)  相似文献   

18.
对快速地铁车辆可能产生的空气动力效应进行了描述,并详细分析了与气动效应相关的车辆设计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随着车速的提高、车辆断面积的增大,列车空气阻力、压力波幅值、气动噪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列车头型长细比越大、车辆表面平顺程度越高,列车空气阻力越小。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上海轨道交通移动电视现有应用方案面临的成本、服务质量、运营信息加载等问题。结合上海轨道交通车地传输系统应用情况与系统特点,从通信带宽、系统定位、电磁干扰、实施难度、业务扩展等方面分析,并提出了3种移动电视业务承载方案。经比选,上海轨道交通自有的地铁移动互联网系统(MMIS)是符合现阶段上海轨道交通移动电视应用和业务可持续扩展的最优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一种基于单目视觉的非接触式站台限界检测系统,并针对近景大范围下相机标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大型点阵标定板的新的综合标定方法。提取有效标定区域进行预处理,并提出一种局部阈值迭代分割的方法分割出基准圆,然后提取圆心坐标并编码,最后利用透视变换求出最优变换矩阵进行图像矫正还原,像素标定误差可达到2pixel以内。经在上海地铁的现场测试验证,本文方法标定后的检测系统可准确获取站台断面轮廓几何尺寸,多次反复测量后轨距精度在±1 mm以内,站台高度和站台距离精度可达到±5 mm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