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讨论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FC)系统的基本架构及其体系的演变,认为架构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到AFC系统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对城市轨道交通能否顺利实现多线路网络化高效运营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目前常用的AFC系统层标准架构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的不同运营模式、管理体系、新技术引入、线路接入等因素,详细分析基于合并线路中心与清分中心、多线路中心、区域中心以及设备嵌入层的多种AFC系统架构体系,指出不同城市可以根据其自身特点与未来规划灵活设置AFC系统架构方案,为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营与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特点,对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提出新的运营需求。从提高运营效率,节约运营成本的角度分析了该系统的区域中心(ZLC)所需具备的功能。为满足区域化管理需求,对ZLC进行总体规划,并从核心业务后台、核心业务前台以及支持与分析系统三大模块,探讨了ZLC的功能架构,详细分析了各模块及其子模块的构成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线网指挥中心综合信息平台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的主要技术保障系统.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管理需求及特征的基础上,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提出了具有信息融合的开放式架构的综合信息平台框架和功能.探讨了信息共享机制、实时监控与GIS技术结合、多模式应答及设备报警趋势预测等关键技术.系统应用对网络化运营管理具有决策支持、安全保障和数据资源效益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安全高效网络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需求日益增长。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实际运营需求,搭建智能运维系统架构,介绍智能检修的具体方法、智能生产管理的执行方式、车辆数据分析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含义、特点及分类。介绍了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的设计思想、业务特点、系统组成和系统优势,指出该系统是一代更高可靠性、更高运行效率、更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新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将为城市轨道交通实现深层次网络化运营提供极大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已经成为各城市地铁运营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通过对网络化运营管理模式分析比选,对线网与线路管理职责分工和系统功能需求的研究,阐述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平台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指挥平台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的功能需求,并分析了IoTDB物联网数据库时序数据库在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中的适用性.基于IoTDB,提出了一种轻量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总体架构,该架构能够有效提高系统对列车时序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降低系统运维难度和成本.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不断增大,运营工作的难度也逐渐增加,为优化运营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用户乘车体验,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智能化成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仅通过查看监控画面掌握客室实时情况的感知系统已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运营的需求。文章根据当前系统现状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的关注点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载综合感知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载综合感知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针对性分析,其次对系统的总体框架、硬件组成与网络拓扑进行说明,同时对系统功能模型进行详细介绍,最后总结得出该综合感知系统可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运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全自动运行和智慧城轨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在信息网络的大规模应用,需要对各应用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及门禁系统等)在城市轨道交通云平台下的网络需求和网络架构等开展研究。研究结论:(1)城市轨道交通云平台下线网和线路的骨干传输网推荐采用OTN技术组网;(2)分别承载于云平台安全生产网、内部管理网和外部服务网络上的各应用系统,总体架构可划分为线网级平台、骨干传输网和车站级平台三层架构;(3)本研究成果可为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网络技术架构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需对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网络需求进行全面统筹规划。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目标、原则及内容,提出在网络化运营条件下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化网络架构的基本原则和规划内容,剖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网络规划的关键技术、规划方案、资源管控原则,可为优化整体资源配置,构建节约、高效、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实现网络化运营以及为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管理部门合理配置网络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铁车辆受电弓检测耗时耗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图像检测法的在线动态检测系统。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构成,包括现场数据采集单元、现场控制单元、数据分析单元、数据存储与发布单元和客户访问单元五部分;其次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受电弓弓头检测系统、受电弓温度检测系统、车顶监测系统和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系统方案和工作原理;最后对该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优于人工测量,具有实时、准确、可靠等优点,满足受电弓测量和维保需求。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影响现代有轨电车平交道口常规道路交通流通过能力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非机动车交通、平交道口车道数、信号相位控制及现代有轨电车开行对数等。采用停车线法建立现代有轨电车平交道口在无信号优先、相对信号优先和绝对信号优先情况下的常规道路交通流通过能力模型。基于广州现代有轨电车试验段新港东路口的交通调查数据,计算出平均车头时距,并基于模型得出固定信号控制及绝对信号优先下的常规道路交通流通过能力。研究结果对现代有轨电车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以及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路基工程作为轨道基础是确保有轨电车运营车辆平稳、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内尚无统一的设计标准与结构形式。为此,对国内有轨电车路基设计标准的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理论分析与模拟计算,得出较优的路基形式与设计参数;并经已运营的广州海珠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的应用,验证了研究成果;所提出的经济、适用的有轨电车路基设计标准,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MAO Yufeng(Guangzhou Metro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Guangzhou 510010,China)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不同厚度软土地基车站加固前的变形特性,为软土地基加固提供理论支撑,利用回弹再压缩方法对基底变形进行了精确计算,并对桩基+牛腿+三轴搅拌桩抽条、桩基+三轴搅拌桩抽条、三轴搅拌桩裙边+抽条以及桩基+三轴搅拌桩裙边+抽条等4个加固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基底以下存在软土时,按回弹再压缩方法计算的变形约为基底软土厚度的0.015倍,需加固至较好地层;基底加固亦可有效减小基坑开挖变形及内力;综合考虑造价及加固效果,采用桩基+牛腿+三轴搅拌桩抽条方案较优。此方案已在佛山地铁3号线大墩站一期工程中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6.
XU Zuwei(Guangzhou Metro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510010,Guangzhou,China)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多采用传统的长悬臂梁托换结构体系,使得车站外观粗重厚实,内部空间狭小零碎,不利于车站建筑造型设计及功能优化。对传统体系方案与自平衡悬吊体系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了传统体系的局限性,阐述了自平衡悬吊体系的合理性和优越性。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利用自平衡悬吊体系的特点进行车站建筑造型及功能设计的具体方法,重点对结构的最不利控制点进行优化。提出从最初的建筑概念设计阶段着手,带动所有专业,全面优化车站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结合工程实例对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站台机电系统的几种安装方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了综合吊架安装方式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阐述了综合吊架与雨篷结构一体化设计的创新理念,介绍了综合吊架与雨篷结构一体化的设计方法,为高架车站机电系统及雨篷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苏州轨道交通6号线与金鸡湖公路隧道在跨金鸡湖区段线位基本位于同一位置。为有效节约地下空间资源,避免分期建设造成工程浪费,减小工程风险,减少对金鸡湖的影响,采用将两者同管一体化跨湖建设、高度集约化设计,以取得可观的综合效益。从项目的功能定位、工程特点、建设条件、共建段工法的选择、线路条件、横断面布置、防灾救援模式等方面,对隧道与轨道交通共建段技术方案进行探讨,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GoA4(无人值守下的列车自动运行等级)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在全球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中发展迅速,在旧线改造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借鉴巴黎地铁1号线的全自动化改造案例,探讨了全自动驾驶系统在既有线改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分析了国内城市在旧线改造时利用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进行升级的必要性和适应性。提出了建立基于远期发展和整体网络的发展战略。实施全自动驾驶系统,运营部门自身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等也应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